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康熙驾崩之夜:雍正继位的百年疑云

莞鉴 · 6 小时前
一、畅春园的那个冬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北京西郊的畅春园被冬日的寒气包裹。69岁的康熙帝在这一天突然离世,随后传来遗诏:皇四子胤禛将继承皇位。这个看似平常的权力交接,却成了清朝历史上最难解开的谜团,三百年来争议不断。

二、争议从何而来

(一)官方记载的可疑之处

《清圣祖实录》里说,康熙临终时召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到场,当面宣布了遗诏。但当时在京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回忆录里却写下了不同的场景:那个晚上,畅春园里"喊声不断",并不像官方描述的那样平静。更让人疑惑的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满文遗诏和汉文遗诏,在最关键的继位表述上,竟然有不一样的地方。

(二)继位过程的反常之处

按照惯例,皇帝驾崩后,遗诏应该在第二天就宣读,但康熙的遗诏却隔了整整七天才公布。而当时唯一的主要见证人隆科多,后来被雍正皇帝处死了。另外,康熙晚年在朱批奏折里,多次称赞皇十四子胤禵,这也让人们对传位给胤禛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

1.jpeg

三、那些耐人寻味的证据

(一)档案里藏着的疑问

康熙驾崩前三天,还在朱批中处理西北军务,从这些记录来看,完全没有即将病危的迹象。雍正即位后,曾编纂《大义觉迷录》来解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但这本书里前后矛盾的地方多达十七处。更奇怪的是,台北故宫收藏的《康熙起居注》中,康熙最后十天的记录竟然是缺失的。

(二)现代技术发现的线索

2013年,专家对遗诏原件做了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用纸确实是康熙晚年的制品。不过,辽宁档案馆用红外扫描技术确认,满文遗诏的部分内容有被刮改的痕迹,这更让人生疑。

2.jpeg

四、当时的各方势力

(一)皇子们的派系

胤禛(后来的雍正)这边,有步军统领隆科多和川陕总督年羹尧支持,掌握着京城防务和西北兵权;皇八子胤禩则得到了多数满洲贵族的拥护;而皇十四子胤禵,正手握西北十万大军,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二)外国见证者的记录

朝鲜使臣李枋在给本国的报告里写道:"当时诸王争斗,已经死了几个人"。葡萄牙传教士徐懋德也说,他看到"带着武器的士兵封锁了城门",这些都与官方记载的"平稳继位"不符。

3.jpeg

五、后世研究的新发现

(一)满文档案的秘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康熙最后一道给胤禵的满文谕旨,内容有被故意损毁的痕迹,让人无法得知其中的具体内容。

(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分析

哈佛大学的欧立德教授指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指定一直处于权力边缘的胤禛继位,确实不合常理。

(三)从医学角度的推测

协和医院的专家根据史料中记载的康熙临终前的症状分析,认为他有可能死于砒霜中毒,而不是官方所说的"偶感风寒"。

六、这场争议带来的影响

(一)雍正的权力巩固

雍正即位后,对其他皇子和大臣进行了政治清洗:胤禩、胤禟被削去爵位,圈禁起来;年羹尧、隆科多也先后被处死。他还建立了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二)民间传说的流传

民间一直有"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的说法,虽然从史料来看并不符合当时的书写规范,但却流传甚广。还有吕四娘为父报仇刺杀雍正的故事,以及香港邵氏电影《雍正夺位》的演绎,都让这个谜团更加扑朔迷离。

4.jpeg

七、至今未解的疑问

(一)康熙的真实想法

康熙晚年多次召胤禵回京,却又让他返回西北,这种反复的态度让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而且他临终前,曾单独召见胤禛长达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里究竟说了什么,也成了不解之谜。

(二)隆科多的角色

隆科多作为当时唯一在场的重臣,他的回忆录后来被销毁了。雍正一开始说他"受皇考顾命",是辅佐自己的功臣,但仅仅五年后,就以四十一条大罪将他处死,其中的缘由至今不明。

(三)胤禵为何沉默

胤禵手握十万大军,却没有起兵反抗雍正的继位,这一点一直让人疑惑。而乾隆继位后,立即释放了被圈禁的胤禵,这似乎暗示着他可能知道一些内情。

八、这段历史带来的思考

这场权力交接的迷雾,其实揭示了很多问题:专制皇权下,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历史的书写往往受到话语权的影响;在政治需要面前,真相有时会变得非常脆弱。

正如史学家冯尔康所说:"雍正继位之谜的本质,其实是权力如何塑造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莞鉴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