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朝,宫墙内外权力的空气里总是夹杂点霜寒锐气,说起最耳熟能详的朝野风波,什么能比“九子夺嫡”更搅动天下?外行人觉得戏里宫廷争斗太热闹,历史却没留给这些兄弟多少“柔情”,真血淋漓。翻史料,总得提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还有不少名字躲在角落,总想抻手分杯羹。热闹的戏台,总需要观众,也需要那些下场快的龙套。
夺嫡表面是“九子”,其实远不止九子,满宫里男孩们出生就是棋子,母亲的身份敲定他们的起点,没得选。三爷胤祉能文能武,太子胤礽天生高贵,八爷党八面来风,四爷胤禛,冷静又狠辣,一场明争暗斗的长跑,夸张一点说,这跨度几乎怕是二十多年。胤褆当年战功坐大,胤禩团结人心,胤祥忠厚,胤禵手握兵权,各有算盘——谁都盯着那把交椅。可不就是一场“大剧”?
可,有人就被历史大潮裹挟着远了。比如五爷胤祺,鲜有人提,实际上他的起点不低,胤禟的同母兄。皇子们除了贵妃皇后亲手带大,其余都转手他人。胤祺命好——孝庄太后抚养,这算头顶福星了吧?可他终其一生,和皇位没什么交集,也不曾沾染波澜。袍子整洁,心思安分,活成了一道和谐稀松的插曲。说到底,大浪淘沙,一些人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努力不努力,说到底,好像也没啥用。
其实,八爷党早期颇有盛势。胤禩手段老道,笼络朝堂上下左右,九爷、十四爷、十爷都追着他混。朝政云波诡谲,八爷党和太子党反复缠斗,那几年,皇城气氛像埋了地雷。康熙一死,火药味扑面,老八跟雍正彻底变脸,大家都觉得,指不定哪天后宫里真得见血。
雍正登基,收拾八爷党毫不手软。大哥、二哥、三哥、八哥、九哥、十四哥下场各有滋味,偏偏十阿哥胤俄例外。他性格"随意粗放",不拘规矩,前半生奶多糖多,母亲温憘贵妃娘家有势,他少年得志。哪想母亲走得早,八哥收他,结果十爷也跌进八爷党大船。康熙后期,他被封多罗郡王,还掌管正黄旗,真权真柄。“正黄旗”名头吓人,里头都是满铁的龙子龙孙,这后备力量足够保命。
外人常说十爷能躲过雍正整治,最主要还是之前帮过雍正一把。“送母晋旗”,雍正认了这人情,对他手下留情。十爷被圈禁降爵,说不上痛苦,可比别家的滋味就宽松些。乾隆即位,又给了职衔,辅国公,终生无惊无险。别人拼命往上爬,却不知平稳才是真福气?
不过,十爷也没啥真能耐,说句不客气话,他就是被推着走的那种。八爷党核心,隐约有他名——但真要独当一面,根本不靠他。看似参与风云,实际站在队尾。倒是他姨母抚养雍正,也沾了不少光。谁说宫廷没温情?宫斗剧,终归是人生剧。
剩下那些没掺和“主位之争”的弟兄,各自命运迥异。像胤祎,康熙二十子,就是个例子。出生晚,乾隆还小他几岁,父亲喜爱,母家汉军旗籍没权势,活成温吞水。雍正治兄苛刻,对胤祎却一般。封他贝勒,无功无过。可这人犯懒,雍正命他去祭陵,走到通州便装病回京,接连几次推诿。雍正怒极,降爵为辅国公。
乾隆继位,叔侄情薄厚不一,终归没往死里整。恢复贝勒,又给分守陵差。胤祎知趣,站岗守陵安分过活,还管得有模有样,最后成了负责泰陵的头头。死得早,但这结局,宫廷档案里算不错。
艺术家皇子胤禧本是另类。康熙第二十一子,与乾隆同龄,母亲汉人无名号,家庭低微。没资格掺和皇位。胤禧自知边界,从政呆板无趣,他兴趣全在诗书画墨。这个人淡泊名利、为人亲厚,一生慷慨资助文士友人,还助郑板桥谋得职。雍正对他一般,乾隆则另眼相看。因为爱诗文,乾隆与他常交流,把他看成文坛盟友。
晋升慎郡王,让他“议政王”,结果这人天天搞艺术政事一概不上心,没两年就被撤了官。胤禧倒乐得自在,乾隆佩服他的为人,临终还让自己儿子过继给胤禧成后。字画周正,没留下大错,反正其人世俗标准也很难定义。
再说胤祜,康熙第二十二子,比乾隆还晚,老来得子,母亲底子低。他没啥大才,细究下去,就是个勤恳小吏。雍正让他参与旗务,没什么大风波,死得也早。看似平常,其实难得,后宫里多一份温和,总归能省很多麻烦。
胤祁结局就别扭点。康熙二十三子,母亲又是庶妃,地位没起色。雍正眼里,这弟弟浮躁不庄重,给他封镇国公已算客气,往后,贝勒、郡王,升降随意。乾隆眼看叔叔干不起差事,修陵不修,属下破烂一片,当众斥责降爵。年纪大了,再被提拔,有什么用?反正最后他也活到了康熙诸子最后,算是另类高寿。
最小的胤祕,生来即失父,无母守护。雍正、乾隆皆宠爱,随心所欲,性格多少有点软烂。他就是那种天生吃香的老幺,既没大野心,也无大过错。活到五十七岁,旁人羡慕不得。也有点草率,没啥成就,却能随心安慰活着。
再反过去看,那些本来参与夺嫡没捞着好下场的几个,八爷胤禩聪明能干,结局就是圈禁而终;九爷胤禟结党结社,被整得最惨;三爷胤祉才气兼备,也能沦为冷宫终老。有人说“胤祥好命”,其实哪有什么好命,谁没替太子分担过风波?说轻松都带点讽刺。
经验?也得分谁来讲。皇子里有人摸爬滚打,结果反而死得早;有人混吃等死,照样善终。偶尔也觉得,真不一定谁对谁错。比如老十胤俄,明明跟八爷党混得火热,咋雍正就不整他?换成老九,被折腾个半死,谁说这宫廷真的讲理?
可又有点不服,像胤祯,杀伐果决,干起来啥都不留情面,哥哥弟弟该杀就杀,该压就压,可雍正一朝大厦,偏偏就靠这些手段稳住了底盘。反面说,清宫里压根没什么“绝对公正”,偶尔逢迎讨巧才是生路。一家人,谁也别嫌谁太虚伪,真有良心大多数都死早。
有一件事经常被搁在嘴边:老了的皇子但求善终,可见一入帝王家没什么天伦之乐。拎不清的,输得就特别惨,机谋权变的人反倒能活得稳。换了别的时代,这批皇子也可能是诗人、商贾、将军,偏偏都困在宫廷斗争这条路,命运难说。
其实大家都一样,谁也逃不脱局。得宠的刺儿头、不得志的老实人,谁也不能笑谁。太子胤礽从小霸道,最后被父亲费尽心思废掉。三爷胤祉少年风光,寿终景山。八爷胤禩睿智能干,落得身后寂寂。连那些闲职守陵的,做久了也被嫌弃,就是命。到底哪种活法最好?谁又说得准。
皇帝难做,皇子难当。折腾半天,都要归于寂寞。康熙诸子,一个个忙到头,最后又有几个是真的情愿这样谢幕的?烂摊子总有人来收拾,风光总归散场。翻旧账看他们,今人议论不过也是隔靴搔痒,说实说虚,还不是这般过去。
每个人都写下了自己独有的注脚。你说对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