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女性在夏天,身上穿的是短襦和长裙。这种短襦有短袖的,也有无袖的,款式的选择不少。领口的样子也改变了,不像以前那么紧,而是弄得又低又圆,锁骨和一部分胸口露在外面是很平常的样子。那时候的女性就这样走在街上,也不需要用什么东西去遮遮掩掩,因为大家都是这么穿的,这就是那个时候夏天的主流穿搭,很常见。
她们下半身一般配的是高腰长裙,这种裙子又轻又飘逸,显得腿很长。魏晋时期的女子们,身上的裙子样式也简单了一些,布料变得更轻薄,裙摆也比秦汉那时候的短,所以能把脚踝露出来,这样走动起来更凉快。这种穿法在当时算是很特别,也很前卫了,和现在人夏天穿衣服的样子有点像。
魏晋那个时候,还有一种用纱做成的衣服。纱这种料子,虽然又薄又舒服,但是遮挡效果不太好。基本上从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样子,说它轻薄透明,应该没错。《邺中记》里面就专门写过这种衣服。
《邺中记》描述过,宫中妃子穿的纱料轻薄到什么程度?“紫纶巾,熟锦袴,紫碧纱纹双裙”,看上去就像一阵烟雾一样……
那时候宫里的妃子们都这么穿,民间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姐们,穿衣风格也就可想而知了。她们并不是为了把皮肤露出来,只是因为夏天实在太热,穿成这样只是为了追求一个凉爽舒适。这一切的原因,和魏晋那个时候的文化背景有点关系,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就更看重自己短暂生命里的个人感受。
男人咋穿
说到唐朝的男人,他们在夏天遇到高温天气的时候,有的人会穿一种叫背心的东西。不过那个时候的背心,和我们现在说的背心不一样——它仅仅只能遮住男人的胸口和肚子。要是天气真的热到受不了,有些男人干脆就什么都不穿,袒胸露乳地给自己降温。这种穿法显得很随意,不拘小节,也是唐朝当时的一种特色。
那些有权有势的唐朝男人,到了夏天,穿得会更讲究一点。他们穿的袍衫,都是用很轻薄的纱罗一类的料子做成的。但是这种袍衫穿久了,身上也会出汗,有些文人就自己动手,把袍衫两边袖子的长布给剪掉了,这么一剪,长袍就变成了短袖。这种短袖上衣在当时的文人和有钱人之间很流行,男人把手臂露在外面,居然成了一种潮流。
再往前看,秦汉时期的男性,夏天穿的主要是短袖和短裤。那些需要出门干活的男人,还会在头上包上头巾,或者戴上斗笠来遮挡太阳。到了魏晋南北朝,男人们的裤子又有了变化,宽松的大腿裤成了主流。这种裤子不光面料轻薄,还特别方便散热,行动起来也自由,不受什么束缚。
穿啥料子
古人夏天做衣服,最早用的是葛布和麻布,这在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葛布的制作方式听上去倒也不算复杂,就是用热水去烫煮葛藤,然后把里面的纤维给提取出来,再纺织成布。这种用葛藤做出来的葛衣,透气性不错,还有一定的吸汗效果,价格也便宜,所以不管是有钱的贵族还是普通的百姓,都穿得起。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衣服的材质又有了一些提升。葛麻慢慢变成了更细的麻布,摸上去的感觉也更轻、更舒服了。丝织品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它那种独特的手感和透气性,让不少人都很喜欢。只丝织品的价格可不便宜,能用上、能穿上的,基本上只有皇室和贵族,所以丝织品慢慢地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魏晋时期的人们,在夏天可以挑选的衣物材质就更多了,不再是单一的一种。葛、麻、纱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料子都可以选。只是葛和麻,大多数时候还是底层老百姓的选择。那些社会中上层的人,夏天都喜欢穿用纱做成的衣服,纱也是那个时候宫里妃子们夏天衣服的标配。
裤子和领子
秦汉以前,人们为了追求凉爽,下半身会在里面穿一件“胫衣”。这种“胫衣”和我们现在说的开裆裤差不多,它的长度基本上只到小腿那里。穿的时候,外面还会再套上一件短袍子进行遮挡。这么一来,既能得到想要的凉爽感觉,也护住了身体的隐私部位,不会显得不雅观。
除了裤子,领口也变了。魏晋时期的人们觉得以前那种紧紧贴着脖子的领口太热了,就把它们改成了宽松的款式。像对襟、交领这样的设计成了那时候衣服的主流。这一改动可不小,直接让男人和女人们都露出了自己的脖子和胸前一大片的皮肤,和之前保守的样子完全不同。
秦汉时期的人们,穿衣服还是很讲规矩的。虽然也追求朴素简单,但基本不会出现衣服遮不住身体,或者某些部位若隐若现的尴尬情况。那个时候,颜色成了区分普通人和贵族的一道分界线。普通老百姓穿的衣服,颜色基本都是以淡色为主,而贵族们衣服的颜色就主打一个鲜艳。
朱红色和明黄色,慢慢就成了贵族身份的代表。只有官位或者爵位到了某个位置的人,才有资格穿对应颜色的衣服。这种阶级意识也是秦汉时期的一个写照——只有那些手里有权力和资源的人,才可以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和后来魏晋、唐朝那种不那么在乎规矩的穿衣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