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谁说古人保守?看看夏天都穿什么衣服,比现代人还大胆

暖句收藏 · 昨天 19:41
好热啊,每年一到夏天就这样。
光是回想骄阳下的汗流浃背,都会让人感到气闷。可要是时间往回倒,回到那些缺少电扇和空调的古时候,夏天变得更难熬了。
如今,现代城市里,高楼林立,冷气嗡嗡作响。有没有想过,遥远的祖先们用什么方法降温?他们的衣服,会不会比现在更厉害?
1.jpeg

“材质选得对,日子能好过一些。”
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那个年代,古人并没有太多奢华的选择。衣服大多选用“葛布”和“麻布”,这些材料随处可见,处理起来也不复杂,既便宜,也透气。
葛布,是把野藤煮过以后,抽取纤维织成的。麻布工序也差不多。这两样布料主要优点就是轻便,穿上后即便汗流浃背,也能很快干透。
“看上去简单,其实各有门道。”
男子习惯穿短上衣,外面再罩一件短袍。里面的胫衣就像现在小孩子的开裆裤,方便又凉快。女生们则穿半袖或短袖上衣,下搭宽大长裙,裙摆虽长但不会太闷。
与现代相比,当时的穿衣风格并没有那么多讲究遮挡和修饰,但用料和搭配照样层层有理。肩颈手臂等部位偶尔露出来,也没人觉得有失体统。
2.jpeg

那时的人讲究清素。贵族和平民的差别,常表现在衣服的颜色。贵族偏好艳色,红的鲜、黄的明,穿的都是身份。平民则以淡色为主,朴素却实在。
穿得轻,也不能都随性。等级摆在前头,颜色决定分界。
到了魏晋南北朝,社会气氛忽然宽松好多。衣料选择多起来,纱、葛、麻都能碰到,纱更是受宠。纱衣特点明显,基本上能看得见里面,轻飘柔软,古籍甚至形容“望之若烟”。
有意思的是,这种半透明的衣裳,宫里妃子爱穿,大户人家闺秀穿得也大胆。男人喜欢宽松裤子,夏天里能透风,舒服要紧。许多壁画和纸本都画得十分详细,反映出一段时尚热潮。
3.jpeg

“领口要宽松,脖子得露出来。”
魏晋时期,衣服的领口从贴身转为敞开。对襟、交领成了主流样式。这里的“开襟”,不仅男女都流行,还显得人特别自在。宽衣大袖、裤子大家都爱,甚至女生的裙子也越变越短,露出脚裸,在当时并不稀奇。
这样胆大的穿着风格,其实就是为了舒服。社会动荡,活在当下成了主流,凉爽穿着反而变成生活的必需。有点像如今夏日街头的小背心,小短裤,都是为降温让步。
4.jpeg

来到唐朝,服饰讲求“该保留的保留,该开放的开放”。传统材质还在用,可款式更丰富大胆。男生们常穿背心,遇高温就干脆大开胸怀。“袒胸露腹”成了流行,文人雅士手里的长袖袍衫,被剪成短袖,更加透气。
重视身份差别的唐代,官员、贵族选用的纱、罗,要精细不少。讲排场的主,有时专门穿轻薄的袍子,“汗能一会儿干”的感觉,人人都在追求。
女子的穿搭,更是自由开放大胆。短襦、长裙,高腰设计,锁骨胳膊不遮掩,成为唐代街头的普通一幕。
这不光是因为天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宽广的心态。文化交流频繁,东西方审美碰撞,穿衣样式变得认真而张扬。走在盛唐长安街头,谁都能感到那份从容。
5.jpeg

“汗水洗清了等级差别,凉爽才最重要。”
随着后来进入明清,更保守的风气回来。衣服变回宽大厚重,讲究遮盖。风吹不进,汗水难挥,古人似乎又陷入高温的束缚。“遮衣蔽体”,不只是规矩,也许是无奈。
仔细想来,从秦汉到唐宋,每一套夏日衣裳,都有生活的影子在里头。材料的挑选,样式的变更,既关乎权势等级,更关乎对舒适的渴望。
6.jpeg

“那些史书、画像留下的轻薄衣裳,说明了开放,也是选择。”
真正在炎热里求过生存的人,才明白透一层布、留一点缝隙,未必是胆子大。也许只是,热得不耐烦了,需要透口气。
每代人追随当下,穿得宽松或紧致,其实都反映出社会和个人的真实需求。所谓时尚,本就是用来适应生活的。
7.jpeg

夏日难熬。古人穿衣的学问,从未停止过。当下一身T恤短裤,也许和古人没太多差别——为了凉快,为了过好每一天。
有时候,别想着太多规矩,合适自己最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暖句收藏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