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771年春天,乾隆第五次南巡。
当时已经66岁了,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仪仗、鼓乐、香烟缭绕。
可谁都没想到,这次行程中最让他动怒的,不是哪个官员办事不力,而是一座在西湖边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庙。
庙不大,香火却很旺。
庙里供的不是哪位神佛,而是个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大臣。
李卫。
就连乾隆身边的随从也觉得奇怪,一个做过直隶总督的文臣,怎么会出现在花神庙里?
乾隆走进去的时候,庙里几位老人正点香跪拜。
正中间的神像穿朝服、面容刚毅,身边还站着十三位女子塑像,姿态各异。
乾隆看了一眼,脸色就变了。
“这是谁?”他问。
“回皇上,是李卫大人。”
“李卫?”乾隆停顿了一下,“他凭什么在这里?”
没人敢接话。
那尊雕像后来被就地焚毁,连带着那十三位“夫人”的塑像也一起烧了。
庙门封了,供奉李卫的事从此再没人敢提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1735年,雍正突然驾崩。
那会儿全国上下都震惊了,尤其是那些被雍正视为心腹的老臣。
李卫就是其中一个。
那时候他在保定做直隶总督,刚处理完河务事宜。
听到消息,整个人愣住了。
什么话也没说,奏折掉地上都没捡。
他连夜赶往京城,一路几乎没停过。
到了灵堂,扑通一声跪下,嚎哭失声,哭到人都昏了过去。
太监把他抬回去,第二天就开始发烧,烧得人不省人事。
三天后,李卫死了,51岁。
朝中很多人都说,是悲痛过度,也有私下议论,说他怕乾隆不容他。
说法不一。
但乾隆确实给了他应有的礼遇:追赠谥号、照总督规格赐葬、厚待家眷。
可从那以后,关于李卫的事,就越来越少被提起了。
说起来,李卫这个人,出身不显,年轻时是地方小吏。
靠着胆子大、办事狠,逐步被雍正看中。
特别是在治理黄河和赈灾方面,他做得很扎实。
雍正那会儿喜欢这种人——不讲排场,不怕得罪人,能办实事。
李卫就是这么一路提上来的。
可雍正死了,乾隆上台,风向就变了。
乾隆这人讲规矩,也讲排场,更讲“分寸”。
他对李卫那种“毫无顾忌”的风格,其实一直不太认同。
比如1738年,李卫弹劾河道总督朱藻,说他贪污、残酷、欺诈,连朱藻的弟弟朱蘅也扯进去,说他趁灾捞钱。
奏折写得极其严厉,风格上一看就知道是雍正朝那一套。
乾隆表面上夸他“执法严明”,实则心里并不高兴。
他觉得李卫没按规矩来,甚至觉得他“越了权”。
不久之后,李卫被免去了河务职务。
接着又有人告他,说他跟太监议论朝政。
乾隆震怒,说这种行为“意图不轨”。
虽然没立刻定罪,但处分是肯定的。
那时候李卫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
听到消息后,急火攻心,人一下子就垮了。
年底就病逝了。
临终前他没留下什么遗言,只让家人“低调治丧”。
那天是1738年12月3日,保定总督府里一片沉默。
乾隆还是给了他体面,说到底,李卫是父皇的旧臣。
但也仅限于体面。
李卫家人曾请求能葬在泰陵陪葬区,被拒了。
他的旧部不少人很快被调走,家族地位也迅速下滑。
几十年过去,李卫的名字几乎没人再提。
直到杭州那庙被发现。
那会儿民间确实有不少人怀念他,说他执政时清廉、果断、不徇私。
有人自发为他立庙,香火还挺旺。
乾隆知道后,彻底炸了锅。
这对他来说不仅是“逾制”,更是一种政治上的不安。
一个前朝重臣被百姓当成神明来拜,说明他在民间还有影响力。
乾隆不能容忍这种事。
庙毁了,塑像烧了,连李卫入祀贤良祠的资格也被取消。
乾隆还下了一道旨意,彻底否定李卫的政绩,说他骄纵、无功于民,所谓“能臣”的名声不过是虚名。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李卫的庙了。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十,《李卫传》,中华书局,1977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起居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宋君毅主编,《清代直隶总督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鸿绪,《清代南巡档案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