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13岁少女被雍正疯狂宠幸,死后七年无人理睬,乾隆:全部处死

贞观遗风 · 昨天 19:45
13岁的马佳氏从包衣孤女到雍正宠妃的坎坷遭际,绕不开一个“偶然”。哪个宫里不是繁华奢靡?偏偏养济院孤女能踏入深宫,还成了雍正的心头好。外人只看到她身世低微,没人真正琢磨她父亲治过宫中贵人这一层。清宫档案里,都懒得多写两句。孤女能进宫,没别的指望,旁人能想明白?
1.jpeg

要说马佳氏参与宫女选秀,真没谁会多看她一眼。宫女堆里,哪个不是清丽年华?马佳氏算不上艳绝,但有一股淡然。大院长的太监,就觉得她“规矩中带点灵气”,叫人莫名想帮她一把。孝敬宪皇后卧病在床,需要个懂药理、手脚利落的女官,一推她出来,倒是合时宜。命运有时候玩得就是这么随意。
马佳氏入宫第三天就遇到大事。雍正政务极重,向来不拿宠妃当乐子,御花园落座就犯困。小宫女马佳氏悄悄上前,照着医书里学的把脉推拿,还递了泡药茶。信不信,雍正帝那会儿真把她留神了?当时太医也在旁边,他便问,可有新法。马佳氏说得一板一眼,雍正笑了,不知心里是不是有了什么特别的念头。于是第一回宠幸,来得毫无征兆。正经记载里只字未提,但宫里人都清楚,这丫头撞了大运。
2.jpeg

往后雍正对马佳氏确实特别,史档记得很细。宫中传牌换得可勤了,连和陵嫔、裕嫔们都感慨,说这孤女野得亲信,不知道要爬到哪一步。才入宫半年,一个小答应,就被提到常在,还赐了御花园西侧一进养心斋小院。那时候,宫中规制比天高,晋升快慢没得讨价还价。结果她却走得飞快,有点反常。
宫中老人都在看,有人倾向羡慕,有人防着她祸水东引。熹妃其实挂个虚衔,平时也不出头。马常在反倒有点意思,逢节请安送药方,药膳配得细致,不是谁都懂的门道。养心斋里药材摆放,太医院的太监大都绕不过这小姑娘一句话。当时太医院档案标明,雍正八年初抄录的惯用药方,正是马常在写的。“例月议药”,竟然有马常在一席之地。别的人说医理,脸皮发紧,她胆气大得很,连老太医喊“马姑娘仔细”,她只管抱着方觉不放手。
3.jpeg

马常在提出在各宫储备药材、应急药箱,这种建议直接叫雍正拍板,很快后宫都开始有意效仿。宫里大家眼红不可置疑,却也有人暗自不服。马常在晋升过程太快,免不了绯言绯语:宫女哪里只能靠机灵,八成还有手段。可偏偏,孝敬宪皇后待她如亲生女,还送了一套本草经,谁都挑不出错。马常在既懂调养龙体,还揣摩得人心。那时没有出乱子,主要是雍正真心宠幸她。
事也不知为啥突然就变了。雍正八年,一阵宫中风波。刘贵人又冒出来,这位姑娘同样懂医理,还主张寒热并济。比起马常在的温补调养,刘贵人建议开点寒凉的法子,说能立马见效。两派太医院医生私底下为此闹翻。有人撑马常在,说雍正身体弱不宜寒凉;刘贵人那边新贵多,呼声高,攀上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案头争论愈演愈烈。
4.jpeg

档案显示,马常在递交数次详细病案,分析雍正帝症结。她直言若用寒凉必有隐患。可奇怪的是,这些医案都被压着,没人上报雍正。刘贵人治法见效,雍正果然转好,宫里形势就翻天覆地。亲马一派卸任,刘家人上位,宫女随带调动。马常在从此低调,连养心斋月例都减少,太医院那边反而成了刘贵人的地盘。约在这时,马常在的主张渐渐不被重视。后宫里的风气一夜变了。
宫人有记载,马常在变得沉默,不再多言医事。有时候,她甚至回避太医院大会议。可私底下还是有人找她开方子。宫中流感时,马常在依旧出手救了一批人。更奇怪的地方在于,她明明还被皇后点名感谢,可所有赏赐,突然就不知去向了。有人说她深得雍正确宠,有人又觉得,她其实只是被当做棋子使唤罢了。甚至有说法,马常在其实早就被忌惮得很,只是雍正懒得理后宫小事。到底是不是这样,宫里的老人也说不清。
5.jpeg

雍正驾崩那年,宫中更乱。皇帝突然去世,太子登基变成乾隆。按照规矩,后妃得迁慈宁宫养老,马常在却被留在养心斋。这情形简直反常。后来查过宫档案,没人交待原因。有时候想想,会不会只是疏忽?但又不太可能,一个年年陪着皇帝的常在,没人记得迁走?
马常在那几年,月例逐年减少,贴身宫女轮换很快。养心斋成了冷宫,每周才有人例行看护。宫里登记的诊疗记录,几乎没写她。有人已经记不得这位当年的风头人物。
6.jpeg

清宫历史档案里,大瘟疫的那一年,养心斋有记载住人,点名无一例外,那正是马常在的名字。疫病流行,她自调方子,不请太医,无奈染疾身亡。登记薄上盖了一颗印,是“病死”,没说故因。
她去世后,更离奇。灵柩竟被搁置偏殿。按清宫惯例,皇妃满一年都要办丧仪,马常在竟等了七年。宫中相关主事,嘴里都是“档桉遗误”“暂厝养心斋”,到底有几个字是真?
7.jpeg

七年过去,灵柩无人问津。小院落成空屋。学医的那些宫女早被调离,只留下一两只老猫乱窜。档案偶有提及,但都像记流水账。你要问这段,宫里老人是谁都不敢多提。刘贵人这七年活得倒自在,得乾隆赏识。说到底,没几个人真觉得那桩事蹊跷。有人嘴上说是宫里琐事。可总有疑团在,怎么说得清?
直到乾隆七年,有个老太监打扫档案堆,翻出一只楠木箱子,才捅破这层窗户纸。灵柩事件上奏,新帝才大怒。上谕一声,“相关人等,全部问斩!”按宫廷惯例,普通品级的常在死后哪会引来大祸?乾隆此举显然特出,一些信源说涉及高层争斗。可也有人讲,就是临时起意,皇帝想杀鸡儆猴?对不对,你信哪个?
8.jpeg

此后朝廷补发追封礼,马常在被提为“贵妃”,丧仪齐备。老档里有记:养心斋暗格藏着一本手书医案,详细记了雍正后期病情和用药,甚至有几例中毒症状配方,和太医院同期档案版块对得上。你说信不信,她当年就觉得自己性命不久长?有人怀疑死因不单纯,却没有证据。档案调查组进驻,宫女太监唠叨了几个月,到底怎么死的,无头无尾。
养心斋后来成了慎德堂,马常在遗留下来的医书医案变成太医院参考材料。可惜碑文早丢了,只有些片段流于民间。反倒是刘贵人,继续稳坐太医院人事主管,没人追问。
9.jpeg

再之后,有关马常在的说法都成了八卦。有人信她当年救雍正其实动了龙体大忌,也有人觉得她只是无端受害。宫里的老人们时不时听见外头说起那个孤女答应的事,旧宫女偶然会讲,养心斋旧门口有一张字条,上头画着药瓶和不知名草药。
这故事翻来覆去,说多了也是徒然。清宫风起云涌,马常在的命运或许并不起眼。只是每每有人翻查旧档,看到那七年无人祭的灵柩,偶然会在心里嘀咕:“都怪旧事太混乱,没人说得明白。”
10.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贞观遗风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