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2025高考录取,北大清华“跌落神坛”的原因

热点我见 · 昨天 08:19
与往年高考不同,2025年高考录取出现了显著变化,其中录取率与顶尖高校录取格局的演变尤为引人注目。尤其是今年清华北大居然出现了补录和大幅降分的情况,众所周知,往年这两所顶尖名校的分数线可是高居700分左右,能考上清北的、基本上都是各省的高考"状元"。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335万,本科上线人数514万,整体本科上线率仅38.5%(不足40%),超60%考生无缘本科。部分省份本科实际录取率更低,例如江苏省本科录取率仅31%,平均每3名考生仅有1人能上本科。
作为中国顶尖名校的清华北大,今年为何会出现录取异常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断档与低分录取
北京大学在内蒙古提前批B段的公共管理专业出现0投档,清华大学同批次法学类专业最低投档线仅637分,低于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类(650分)和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类(641分)。
武汉大学投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数线达到650分,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分数线达到641分,可以说都不是什么好专业,但同一条件下投档分居然比清华都要高。
2、高分考生转向
1.png

江苏、陕西等省征集志愿中出现清北小语种专业未招满的情况,部分达到清北线的考生主动选择其他高校热门专业(如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投档线超过清华)。
清华北大失去往日光环的原因
一、为就业着想,专业放在第一位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考生肯定会将专业放在第一位。他们更关注就业保障,清北冷门专业(如公共管理、小语种)吸引力下降,而公费师范生、军校等“铁饭碗”专业分数线飙升。“清华的土木也是土木,北大的考古也是考古”已成为共识,考生更看重专业就业率而非学校排名。
网络时代下的信息透明化,也使得考生更加看清了冷门专业的就业困境(如法学红牌专业、旅游管理低就业率)。
此外,冷门专业拖累分数线,也与就业有关。之所以会出现,清华大学在内蒙古历史类提前批法学专业投档线仅637分,低于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类(650分)和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类(641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内蒙古提前批出现0投档的断档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有充分就业保障的大学,更受考生青睐
2.jpeg

数据显示,今年公费师范生与军警校分流高分考生。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专业组分数线超过清华。国防科技大学在江苏投档线逼近清北(物理类8000名内)。
与清华北大双双走下神坛、985高校集体爆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毕业就有编有岗的公费师范生、毕业面向全军分配的军校生、毕业可以参加公安大联考且入警率相当高的警校生录取分数线迅速飙升!
政策红利倾斜更加剧了这一倾向,公费师范生“4+2本硕连读”和军校直招政策,为考生提供稳定职业路径。
公费师范生、军校等政策红利专业成为高分考生首选。例如国防科技大学在江苏提前批物理类投档线达640分,接近清北水平。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专业组分数甚至超过清华大学,考生更注重实际就业前景,导致清北传统优势专业吸引力下降。
在江苏省提前批次录取中,国防科技大学在历史类和物理类中的投档线只差一点就能超过清北。由此可以预见未来考生选择高校趋势,编制保障(如“两免一补+保研+6年服务期”)将成为高分考生首选。
三、地域与学科差异
3.png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区位优势明显的985高校分数线反超本部,广西大学电气工程(605分)等实用专业碾压多所985冷门专业。
四、扩招与专业分化带来的影响
清华理科试验班扩招7人,分数线下降10分;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685分)与冷门专业分差扩大,在此情况下,部分考生转向同梯队高校优质专业。
清华大学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685分、文科试验班691分)与冷门专业分差扩大,部分考生转向同梯队高校的优质专业。此外,985高校内部专业冷热不均,如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仅576分,而广西大学 电气工程类专业达605分,反映出考生对专业实用性的理性选择。
清华北大声誉下滑
近年来,清华北大声誉出现下滑,也是导致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问题
1、留学率与归国率争议
4.png

清华北大每年约50%的本科生选择出国留学,其中超80%未归国,引发公众对国家教育资源投入回报率的质疑。但2025年数据显示,清北留学率出现断崖式下降(北大较五年前减少21%,清华未公布数据但趋势类似),反映人才流动格局变化。
2、价值观导向争议
部分观点认为两校存在"西式教育"倾向,通过公派留学、国际交流项目等渠道导致学生"丢失初心"。但2025年强基计划调整显示,清北正强化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如动态筛选机制和交叉学科设计,由于教育预期未能达标,所以才会出现目前这一局面。
二、学术与教育质量波动
1、国际排名变化
2024年QS排名中,北大(第17位)、清华(第25位)较往年位次有所下滑,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排名上升。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估也显示,清北与部分985高校相比存在下降趋势。
2、招生政策调整影响
2025年内蒙古提前批录取中,清华法学专业投档线(637分)低于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645分),反映专业冷热分化与政策导向变化。强基计划招生更注重学科适配性,竞赛奖牌"去泡沫化"。
5.jpeg

三、社会公平性质疑
1、生源结构变化
数据显示农村生源占比从1978年的30%降至2025年的15%左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凸显。但2025年扩招政策主要面向基础学科领域,对普通考生实际影响有限。
2、公众期待落差
作为国家顶尖学府,清北在毒教材事件、文化入侵争议等舆论事件中承受更高道德审视,而公费师范生等政策导向的兴起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对比。
事实证明,清华北大并未失去其顶尖地位,毕竟清华北大集中了当今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远非其他大学可比。但其“绝对优先”的录取格局已被打破,反映出考生的志愿填报已从“名校崇拜”向“就业务实”转变。
尽管清北在多数省份仍保持顶尖分数线(如北京最低位次400名左右),但专业选择的两极分化暴露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笔者认为,这并非清北“跌落神坛”,而是考生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热点新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热点我见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