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年,武则天这个孩子出生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家庭里。家里多少有点地位,但绝谈不上权贵。武家在绵州有些薄产,父亲武士彟做过地方官,有几分能耐。母亲杨氏出身显赫,祖上曾是隋朝的重臣。然而这样的家境,能不能撑起一条通天大道,当时怕是谁也不敢保证。
少女武则天的聪明一目了然。她不爱拘泥于女工针线,反倒喜欢和父兄们听大人高谈阔论,字字句句都想听明白。13岁那年,她就被送进皇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这一进宫,瞬间人事全非。皇宫里,少女要学会察言观色,稍有差池便前途尽毁。武则天咬牙忍下那些琐屑的规矩,她想活出个不同凡响来?谁知道这路能通向哪儿呢。
李世民病重去世,后宫团团乱作一团。武则天“按规矩”本该出家做尼姑。长安城外感业寺,年少的女子剃发穿上僧衣,城里的人对此已习以为常。可是传说她在寺里依旧衣着整齐,举止大方。一次,她借“上供”之机求见武媚娘母亲,莫非那时就已经打定主意重回宫廷?谁有证据!
后来李治病弱,恰逢与萧淑妃明争暗斗,偏偏就是这个出家尼姑被召回了宫中。世人看得眼花缭乱,萧淑妃自以为占尽先机,却没想到棋差一步。武则天返宫没多久,把萧氏和王皇后都搞得身败名裂,这手腕也是厉害。谁能想到,柔弱女子能闹出这么大动静?
她成为皇后,不是偶然。她擅用人心。唐高宗对她百依百顺,朝堂内外风声鹤唳。这期间,武则天常常亲自批阅奏章,对军国大事插手甚多。后来高宗突发中风,几乎全部政事都交由她处理。她不是每天都很顺畅,朝中旧臣排斥她,有人骂她干涉朝政,有人暗地筹谋对策。政变传闻时有发生,可这些小风波竟没有阻断她的脚下路。能熬得过“太子案”“庙号风波”,这气魄有时让人哆嗦。
朝堂上风起云涌。武则天初时以皇后之名临朝称制,慢慢地掌控了杂七杂八的实权。等到高宗去世,她丝毫未露怯意。“天皇大圣大敬孝皇帝”,这样的尊号能喊出来,本事可见一斑。权力,一层又一层递进。唐中宗、唐睿宗接连被她架空,太平公主李显李旦轮番上阵,最后宫廷内外,竟无一人可与她抗衡。她把积年权臣一个个斩落马下,独居庙堂之巅。她自号周武皇帝,690年正式称帝。这一拍板,千百年传统沦为泡影——女主天下,就这么来了。
可她掌权,不光靠铁血和雷厉风行。武则天在位时,才子们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她特别重视搜罗人才,“武举”成了新花样,连北方的少数民族子弟也能考进仕途。科举大扩招,平民百姓也多了进取的机会。崔湜、张柬之、桓彦范一批批寒门出身官员都是她一手提拔。士族一时哑口,社会阶层大挪移。觉得这很好,但有些人反而怀疑她乱斧劈柴,拔了祖宗的根基。
减税、轻徭、广积粟,武则天扭转了大唐末年政治颓势。统计史料,万年县农民每年赋役骤减三分之一,开元年间粮仓累计盈余达到两百万石,相当于旧账翻新的一半。老百姓自然有点得益,国家钱袋也鼓了起来。可是“酷吏之风”大盛,周兴、来俊臣整顿朝纲太狠,许多无辜冤案流传市井。那些血案未必都是她下令,可没人否认她认同这种“铁腕治国”。有人说她杀伐太烈,你说是不是?
说到文治,武则天明显和唐太宗不在一个频道。唐太宗爱儒家学说,偏向“宽政”,宽衣博带。武则天则敬佛,她信佛祖“转轮王”一说,心里想着用佛教巩固地盘。洛阳一带几十座寺院拔地而起,龙门石窟奉先寺宾主尽欢。佛经新译本多得数不过来,可儒者私底下翻白眼。李义府、狄仁杰都觉得佛道太盛,崇尚节俭实用才是正道。换句话说,她的政策有人拍手有人嫌弃,总归不让人全满意。
武周时代的文学艺术,不是没特点。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张说……这些人写诗填词,各领风骚。瑞莲出水、苕花带露,文坛爬满了新鲜空气。她爱收集奇才,贡献了不少诗文精品。可是也有人觉得她太追求表象繁荣,让文化蒙上一层镀金色彩。盛世光鲜的背后,隐忧何其多?
还有一个悬在头顶的大事:女性地位。武则天能从弱女子变为女皇,这在五千年史上只此一人。她用实际行动冲破礼法枷锁,女儿身成就大业。这本身对后来的女性是莫大震动。权力可以让她踢开陈规,可惜这份荣耀并未带给千千万万女子同等待遇。她一人乘风破浪,世道依然要女子守规矩。世人恨她野心、佩服她坚韧,难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此作古了吗?
更妙的是,她在权力顶峰时没放过身边任何危险。武三思、武攸宁、女皇亲属尽收重用,可谁让她察觉到一点不安,轻则罢黜,重则流放乃至问斩。亲情、朋友、谁都靠不住。宫廷斗争,互相扯皮拉筋,明枪暗箭夜夜有笔录。武则天优柔寡断时也不少,像临选继承人时左右摇摆,招来一堆乱局。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太多思虑反而让皇权稳不住?
历史学家对她毁誉参半,有说她福荫天下,也有说她摧残社稷。最新考古数据证明,武周时期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洛阳城区常住人口激增至百万,市场繁荣超出预期。可民谣依然四起,政变一波紧接一波,安史乱局早早埋下伏笔。有人怪她铲掉宗室骨干,致天宝年间大唐后继乏人。但说来说去,武则天一生关乎成败难断。有时她的手段狠辣得吓人,有时又宽仁得出奇,朝令夕改乃家常便饭。评判标准,后人看了都要皱眉!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武周政权考核官员时极为严格。出一点纰漏就要“按律究治”,可正是这种高压政策,让武周短时间内涌现出大量能臣。310多名新科进士来自寒门,改变了官僚队伍构成。时势造英雄还是政策选出人才,这里根本说不清楚。
如果非要说武则天一生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只能说她把一个女子的能量推到极限。皇权的斗争、改革的波澜、文化的折中、社会阶层的松动甚至宗教政策的博弈,统统卷进了这几十年的洪流。有些故事说得精彩,其实背后藏着权力博弈的血腥。她能左右风云,能让权谋与理想交织。但也许,最后人们记住的,倒不是她的政令,而是她敢于冲破桎梏站出来的那一瞬间。
这就是武则天,一个复杂到让历史学家都头疼、让后人难以复刻的人物。她的名字,像石碑一样杵在历史的岔道口,永远也没法擦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