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清王朝历史上一页意味深长的篇章,短短十三年,留下了无数难解的谜。康雍乾三代,被人一口气叫作盛世,雍正总排在中间,人们既敬且疑。诚然,近年各种影视剧让雍正重新“走红”,可他到底是个如何的人,似乎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有的说他把自己拼到操劳死,有的说他困于情欲无法自拔,最后英年早逝。这些说法究竟哪一个更接近事实?
这一切总要有点出处。有人记得《雍正王朝》那一幕,李卫赴京陈情,雍正特地留他吃饭,结果皇帝自己不过一碗小米还吃不完——李卫眼圈泛红。那碗饭啊,好像不是为自己吃的,更像是给天下人看的一种隐喻。疲惫到极点,旁观的人都看得懂了。难道真是这样?雍正皇帝真的把自己操劳到生命枯竭?可他不是还有个“荒淫而终”的名头吗?一边铁面无私废寝忘食,一边又“绕指柔肠”后宫难舍,这两种说法总归是要矛盾的,怎么能都对呢?
一份来自清代的实录,完全不避讳地讲,雍正批阅奏折常常十道八道,春耕秋收也要去亲眼看看。冬天忙着进表谢恩,照顾皇室的仪典,春天插田跟农民摆在一桌吃饭。用现在的数据来说,雍正十三年里,他平均每日批阅的奏折数量高达七件之上。午饭一拖再拖,夜里点着蜡烛继续办公。这些事不是巧合,都是实际查得出来的。还有档案可以追溯——例如内务府《活计档》中大量的奏折流转记录。所以勤政,这一条外人没得辩解。
可是人不是铁,雍正也不是机器。历史书上,雍正身体并不算好。得过风湿,肠胃又有问题。雍正七年冬,宫廷御医多次上疏,建议皇帝多休养少烦忧。医案里特意标出:皇帝“脏腑虚损、寝食不安”。到了人生后期,他甚至需要靠服药来缓解身体上的各种毛病——当然,这一说法离不开“丹药”。朝鲜使臣留下的公开国书也有描述,大致意思就是:皇帝后宫妃子住得多,围着的女人不少,天天有人进出宫门。消息由使臣带出,难说是真实目击,还是道听途说。可是朝鲜使团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娱乐至死了?说不定是他们自己都被这些艳闻迷糊了。
这些使臣并非孤例。同期的书信记载,甚至本朝的一些御史和书生也会对雍正私生活略有猜测。他们写得含糊又不那么严谨,“皇上迷情女色,染病致死”这种话出现的次数也不算太少。有那么点风言风语,可那几乎每一个皇帝都绕不开。可信度如何,谁能下一口铁案?有时,有些传言就是流传得离谱,比如“金头颅”这种奇案,正史都当作笑话不予理会。反过来人又会觉得,仅凭勤政一项,似乎很难给雍正的短寿找到全部解释。那到底是哪方说法更靠谱?
也就是说,牢骚多了必有因。雍正在宗教、玄学这上头的投入,比之前历代皇帝都大。尤其是年纪渐长,他对炼丹、服药的热情日益见长。不是空穴来风,圆明园的仓库里,关于碳、矿银的流转记录十分详细。根据档案记载,仅雍正八年至十三年,煤炭就搬运上百吨,专门用于炼丹。道教南宗张伯端更是被朝廷隆重表彰。既济丹,号称能益寿强身。但不管是虎狼之药,还是和金石为伍的炼丹药材,明明知道损伤身体,还要继续服用。他是真信,还是无奈之举?可都到这个份上,还能回头吗?
再说炼丹,朝代越到后期危险越大。那些药,经常掺杂着朱砂、黑铅。医学专家抽样分析发现,丹药含危险金属的比例常常超标二三十倍。现代人不可想象,古人对身体的戕害几乎全凭一腔信仰。央视国际2004年9月的公开数据提到,雍正当年的药丸配方,在仿制实验中,服用两周后实验对象出现肝肾损害的迹象。如果上下互证,雍正出现精神萎靡、饮食无味、久卧不起,说他与“药物中毒”联系密切,也就不算离谱。
但问题在这里。雍正尽管服药严重,他的枢密各司依然正常运作。日常奏折中规中矩,批示里逻辑严密,几乎没有疯言疯语。正因为这样,他的形象才会有那么强的反差感——既是拼命三郎,又能在后宫里顾盼自雄。可要说丹药导致性命凋零,也不是那么水到渠成;相反,他对于后宫的管理,比别人想象得要严格。影视剧喜欢渲染“夜夜笙歌”,实际上皇帝身边规矩极多,侍寝、用膳、升降,全凭规程。后宫虽然大,但真能看出多少荒唐?这事就让人疑惑。
曾静,是个特别的人物。他对雍正的十大罪,非常多角度,不止包括“弑兄”、“屠弟”,还有贪杀酗酒。可是仔细翻翻,曾静当时是“年羹尧党”,结论存疑。雍正当时砍得太多权臣,仇家遍地,外界声音难免偏颇。真正的“淫色”指控,多是以讹传讹。清档案馆的记载,雍正晚年还是有不少政务亲自处理,奏折中不时出现“朕阅、朕批”,没有停歇。难道一个长期废寝忘食的皇帝,真有空天天流连花丛?换个角度讲,电视剧讲的那些浪漫,实际更多是编剧自创——好看未必等于真实。
有趣的是,南书房大学士乾隆初年评价雍正,有一句“上服丹以摄精神,中年遽殂”。再加上后来的医学分析,雍正死因多指向丹毒。有人把这归结为职场压力,有人又觉得皇帝荒淫不可救药。到底哪边说得对?历史有时也根本不会给出答案。朝代更替,总有人愿意从流言里寻找答案。可谁知道那点子真话,到底被掩埋了多少?或者,本就没有答案?
时间跳转。二十一世纪,清史研究学者范文澜考证,雍正在位期间对吏治整顿、赋税改革推动最大,万人议论皆知。可是说到他的死因,连权威史家也分成勤政说和丹毒说。两派各执一词,谁也没法彻底吵赢过谁——一边是制度的塑造者,一边又像是制度下的受害者。比如说,这个皇帝身体差,他太太们未必比寻常人多,比清初的皇帝还要少一些。那些事,有几分是真的?外人谁能说得真切?
后面的学者又说,雍正其实对后宫夫妻之事看得很淡。他更在意给后世铺路。可偏偏有点太着急,太拼,连夜批折,终究耗损了元气。“不是丹毒、就是成病,反正早,一定早。”怎么就没有第三种、第四种可能?人之将死,其言未必也善,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搞不清真相。这乱麻一样的历史缠绕,谁能捋清啊!
有人拿现代职场去对照,说雍正就是累出来的,就是“燃尽”了一切。可现代人谁没有娱乐,况且古代帝王,难道真就比虫草还坚韧?其实也许谁都不对——雍正的死因里,既有丹药,也有勤政;既有不可捉摸的后宫因素,也有深夜批折的自我消耗。错综复杂嘛,总不会只有单线逻辑,哪有历史只有一条活路?或许他荒淫,也或许不荒淫,不能一锤定音。
事实总是这样。历史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东西。雍正是谁?他可能都不完全知道自己应该成为谁。不是所有的谜底都可以在档案室找到,有些东西只是后人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解释。所以答案或许只有一句话:一个谜一样的人,一个只有几分真实、几分传说的皇帝。他的世界,和我们这些隔着三百年时光回头看的人一样,也没什么完满。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