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了3个月的黄金,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7月22日,现货黄金价格强势突破3400美元/盎司关口,盘中最高触及3433.49美元/盎司,创下6月16日以来新高,收盘上涨1.02%至3431.2美元/盎司。7月23日,现货黄金继续保持高位震荡,截至当天15点发稿时,交投于3420美元/盎司上方。
有分析认为,此次国际金价拉升,主要是美元指数下跌0.6%,10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一周低位。同时,对8月1日最后期限的关税谈判不确定性以及欧盟可能对美国采取的反制措施,增加了市场避险情绪。
南华期货贵金属分析师夏莹莹表示,这一波金价大幅拉涨,主要受美指与美债收益率走低影响。7月22日,指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跌约3个基点至4.338%,盘中最低触及3.328%,为7月10日以来最低水平;2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样下跌2个基点至3.833%。美债收益率的下降使得黄金的机会成本降低。
夏莹莹进一步分析认为:从宏观层面看,贸易关税担忧重燃推升避险情绪,8月1日美国新一轮关税落地在即,欧盟正讨论以“核选项”反制;中美关税暂停窗口也将在8月12日关闭。关税、反关税、报复清单不断升级,使黄金成为对冲贸易失序的首选资产。其次,从美联储货币政策维度看,美联储将于7月31日召开FOMC会议,降息预期交易重新回归。
尽管美联储7月降息概率较低,但美国庞大财政赤字与债务压力下对美联储降息的强烈诉求,以及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连番施压,亦增加美联储官员立场向鸽派倾斜的概率,同时进一步削弱美元信誉与中长期通胀风险,亦利多贵金属价格。从价格层面看,自4月下旬黄金进入调整以来,黄金已经历近3个月的盘整,而进入7月份价格波动区间进一步缩窄,因此多空力量的稍微倾斜就易造成价格的明显波动。
宏观方面,近几年地缘摩擦不断,避险情绪升温,黄金成为各国央行的“香饽饽”。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黄金储备报7390万盎司(约2298.55吨),环比增加7万盎司(约2.18吨),连续8个月扩大黄金储备。
不止中国,全球央行也在“买黄金”这件事上默契十足。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央行净购金量达1136吨,创历史第二高位;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购金的前三大买家为中国、波兰、土耳其,合计占比超50%;在全球央行购金调查中,95%的受访机构计划未来12个月继续增持,这一比例创2019年调查以来新高。
一方面,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各国央行增持黄金有助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储备资产,不受单边制裁影响,与其他货币资产的价格走势并非完全一致。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美元信用持续弱化的背景下,通过合理配置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可以有效对冲因单一货币汇率波动而带来的损失风险。
另一方面,我国央行的购金操作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战略共振。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央行增持黄金,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升级提供了实物资产支撑,彰显了央行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前瞻性布局,有助于增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说。
就在金价冲高之际,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公告称,近期影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请各会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风险应急预案,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同时,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理性投资。在此之前,上海黄金交易所已经在今年连续6次明确发布风险提示或加强风险防控的通知。
重返3400美元/盎司之后,黄金将怎么走?夏莹莹表示,“我们仍然维持中长期看涨黄金的判断,下半年金价有望突破3500美元/盎司前高并进一步向上测试3700美元/盎司关口。中长期利多因素维持不变,即全球去美元化大趋势、央行购金支持、货币财政下的通胀压力以及降息周期的延续等。下半年维度看,全球贸易冲突与地缘冲突等引发的避险需求与美联储降息路径二选一,都仍有利于黄金投资需求的走高”。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