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第一次鸦片战争,把道光换成康熙或雍正,大清有没有获胜的可能?

历来现实 · 昨天 14:3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鸦片战争输得冤吗?不少人常想,如果换个皇帝,比如康熙、雍正来指挥,会不会就不是这个结局?别急着回答,这事没那么简单。国运、枪炮、制度、心态,哪个都比皇帝的名字更关键。翻开史书,我们慢慢拆这个“如果”。
1.png

换皇帝能翻盘?先看看谁坐在金銮殿

鸦片战争那几年,道光皇帝坐在紫禁城里,面对英舰压境、海关失守,内忧外患压得喘不过气。他有点迟钝、有点节俭、有点保守,总之,不是那种一拍桌子能改天换地的狠角色。所以这才有了问题:如果不是道光,而是康熙或雍正当皇帝,大清会不会就赢了?
从表面看,好像有点希望。毕竟康熙治下,国库充盈、疆域扩张,打沙俄、平三藩、收台湾,样样都赢。雍正更猛,铁腕治政、收拾贪腐、搞钱有一套,财政直接拉满。跟他们比,道光的存在感确实不太够。
2.jpeg

可真要把他们硬套进鸦片战争这场局里,麻烦也就来了。
战争打响的1839年,英国已经进入蒸汽机时代,军舰能逆风而行,大炮射程、精准度不是“鸟铳”能比。那时的清军,还在拿冷兵器练阵法。康熙再英明,也没法用三百年前的军队打十九世纪的仗。
3.jpeg

雍正虽然善于用人,也推动军政改革,但即便放他来指挥,面对的依旧是科技代差和制度瓶颈。不是他不想打,是没得打。大清的绿营军训练松散、八旗军名存实亡,海防体系几乎为零。别说换皇帝,就算把所有督抚换成曾国藩、林则徐,也难在三年内变出一支能抗衡英舰队的军队。
再说后勤保障。康熙那会儿,粮草调配靠驿站驿马,信息传递靠书信快马,最快也得十天半月。英军那边呢?早就有电报、蒸汽船,战略部署比清廷快半拍不止。你还在点油灯对地图,英舰已经轰开了港口城门。
4.jpeg

更致命的是战略观念。大清自入关以来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事务压根没当回事。不是康熙雍正不明白外交,而是整个体制不允许他们低头。上面摆着礼仪架子,底下传递的是闭目塞听,皇帝要硬来,就得连根动摇千年朝纲。
也正因此,即便换了皇帝,系统不改、体制不调、科技不追,最后照样是输。不是个人没本事,是这个“盘”已经跑不动新规则。
5.png

改朝不如改制:输给蒸汽,不是输给上尉

说鸦片战争输,是清军不行?不全对。你让康熙上阵,他也没蒸汽舰。你让雍正督战,他也没火箭炮。这场仗从第一发炮响起,就不是同一个维度的较量。
英国的军舰开进广州,沿海炮台几乎没还手之力。不是清军士气低落,而是压根打不到。陆军还在操练扎营、排兵布阵那套,海上战争已经是炮火覆盖、远程打击。两边技术体系,像石器打激光,根本没得选。
6.png

更让人难受的是清朝内部反应。广州打响,消息传到北京,已经半月之后。道光皇帝看完奏折,思索再三,让林则徐再查一查。拖来拖去,英军舰都停在虎门口,朝廷还在纠结“这是不是小冲突”。
康熙或雍正会快一点?也许。但他们也无法把闭关锁国的结构打通,更无法突然给八旗军发上火枪、火炮、战舰。除非他们像彼得大帝一样出国留洋、亲手造船,要不就是纸上谈兵。
康熙雍正虽然改革果断,但也重“内政优先”,科技创新从未列入国家战略。清朝不设海军部,不设技术研究院,船坞没成规模,武器靠手工打造。就连炼枪火药,都掌握在寥寥数人手里,量产根本不现实。
7.jpeg

而英国已经全面工业化。造船靠流水线,子弹按吨算,军需品全球采购,哪是封建帝国能比的。打仗不是将军厉害不厉害,是谁能先掌握“工具革命”。
这也暴露了根本性问题:换皇帝不如换方向。清朝若早十年开启自上而下的工业转型,集中投入科技与造舰,或许能拖住英军进攻;若有全国一致的动员机制,或许还能打一场像样的防御战。可惜没有。
当时朝廷连港口都没完全控制,民间走私猖獗,沿海督抚互不通气,中央对战局认知极度滞后。康熙雍正虽强,但不是神仙。放他们坐镇,充其量能争点谈判筹码,真要硬钢,结果大差不差。
8.png

再退一步讲,康熙雍正也未必能顺利登基到鸦片战争这年。他们的政策靠的是清初的红利和掌控力,真到十九世纪那个节骨眼上,财政空虚、士兵荒废、权臣横行,即便他们再世,也未必压得住。
9.png

就算能打,也打不赢一场“信息差”的仗

真以为战争只靠拼枪炮?其实从第一天起,鸦片战争打的就是“信息差”。英国对中国的地理、港口、军事布防了如指掌,连水文资料都有清晰图册。清廷呢?对英国连准确地名都搞不清,能准确说出英军舰数量的奏折寥寥无几。
康熙雍正如果穿越来当皇帝,第一件事就是面对这个“黑箱子”。朝廷上下没人能给出有效战报,前线总督奏章不是过时就是自保,各种夸大胜绩、回避失败的文风已经成型。雍正是治吏高手没错,但也只能罚几个瞒报的,解决不了系统性“假数据”。
10.png

更要命的是外交系统。英国人写来正式抗议信,清廷没人懂英文,靠翻译再转翻译,语气、背景、要价全走样。有时一份信折腾一圈,到皇帝手里时已经变成模糊表达。康熙懂得拉拢沙俄搞《尼布楚条约》,但面对大英帝国那套全球殖民逻辑,再敏锐也猜不到全局。
而英国人呢?早在1820年代就派人以商人、传教士身份四处打探。广州、厦门、舟山,哪个关口水深几尺、哪儿炮台有哨岗,他们清清楚楚。林则徐到广州前,英军已经暗中备战两年,连航线风向都提前计算好。
这不是情报部门谁强的问题,而是体制压根没把“透明战场”当回事。康熙、雍正再高明,也无法一朝之间建成战略情报网络。更别提还有内部掣肘:督抚之间互斗、军费层层克扣、前方缺粮弹不敢报、后方怕丢乌纱避战不讲。
11.jpeg

清军想打,士兵要粮要枪要军装,可道光年间国库连正常军饷都发不出,靠地方自己筹粮。康熙年间虽财政宽裕,但也照样依赖漕运系统和盐税调配,外战爆发时并无专门预算支持远征作战。
就算换了个手段强硬的皇帝,要在三五年内整出一支“能上舰”的战队,拉平火力差距,还得会外交谈判,那不是修个宫殿就能搞定的事。
信息差比火力更可怕。你不知道敌人在哪儿,不知道他想干嘛,不知道他下一步怎么走。别人早就看清你的底牌,而你还在猜他是不是“来闹事”。这仗,换谁指挥也没用。
12.jpeg

不换脑袋,换谁都一样:一场制度堵死的战败

鸦片战争是一场制度的碰撞:一边是工业化国家的现代体系,一边是封建帝制下的半军事半文官结构。康熙雍正也许能革吏治、整军纪,可要他们在十年之内完成工业转型、开放海军战略布局,等于让人脚踩稻田盖摩天楼。
13.png

制度问题才是最硬的短板。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凡事靠皇帝拍板,大事小情全靠批奏。这种模式维持稳定行,但在快速反应的战争中反应极慢。前线请求援军,奏折送上去半月,皇帝审完再发指示,一个月过去了,战场早变天。
康熙治下,也依赖这一套决策体系,只是当时边疆战役还处于可控范围。到了鸦片战争,战场跨越上千里,战线拉长、节奏加快,靠着驿站和信使传达命令,实在跟不上现代舰队的行动速度。
更何况清廷官僚缺乏战争观念。大多高官熟读四书五经,却从未上过战场,不懂炮兵阵线,不识海军布防,连制图能力都不足。皇帝再能干,也只能挑人、定方向,不能亲自站在码头对着战舰下命令。
14.jpeg

而军队也被制度钳死。八旗子弟多为世袭贵族,战斗力早就下降到“纸面战力”,绿营军则冗员严重、训练不足。康熙年间也清剿过乱军,可那是靠团练系统、火力优势和敌人不强。到了英军面前,再调谁指挥,也只是“削弱版康熙军”,完全打不过。
制度不改,思想不动,资源再多也是白搭。康熙雍正要想赢,除非提前几十年开始搞军制改革,开设海军学堂,引进洋炮造船,训练近代舰队,建立外语翻译班底,放权督抚,开放沿海贸易。可这些事,康熙雍正从未在历史上试图推进。
结论其实很冷静:不是换了道光就能赢,也不是康熙雍正不够强,而是整套体系面对工业时代的新战争方式时已经失灵。天赋异禀的皇帝,也赢不了一场工业化和近代化双重缺席的战争。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历来现实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