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服之美、礼仪之邦。礼服庄重而华美,不同部件都有背后的渊源和意义,礼服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政治史。
一、从遮羞布到身份标识:蔽膝的进化史
人类最早的"文明布片"是名为“蔽膝”的遮羞物,甲骨文写作“巿”或“芾”(甲骨文配图)。到了西周,朱红色蔽膝专属于天子、诸侯,成为权力的"活化石"。
蔽膝文物由于材质原因难以完整保存
古人将蔽前布与身后垂挂的遮盖物,用骨针在腰部连在一起,便出现了"裳",就是裙子。一片蔽前,一片蔽后;前片三幅,后片四幅,以奇、偶数的关系演绎阴阳之道。
天子、诸侯等贵族,还会加上各种不同的配饰作为装饰。古人的衣料主要用麻、蚕丝,能保存到后世的可谓凤毛麟角。今天的人们更多通过绘制在文物了解这种形制。
二、穿在商人身上的社会密码
商人将白色的服饰定为国服。商代的贵族玉人穿有相当规整的上衣下裳礼服,交领右衽,衣长过于膝盖,后裾直达足部,两腿之间还垂有一条斧形大带,推测是最古老的"蔽膝"。另外也有一些贵族雕像全身服饰都缀满了花纹,可见当时的刺绣工艺已经相当发达。纹饰图案越多,色彩越鲜艳,就代表主人的财力与权势越高。
三、周天子穿衣指南:不同场合不同穿着
根据祭祀类型和场合的区分,冕服分为六类。
裘冕:这是等级最高的冕服,主要用于祭祀上天和五帝。其特点是冕上没有旒,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大裘冕的纹饰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象征着恩泽天下和权威。
衮冕:用于祭祀先王。衮冕的纹饰复杂,包括龙、山、华虫、火、宗彝等九章纹,象征着稳重和权威。
鷩冕:用于祭祀先公或举行射典活动。把这种性格傲慢的野鸡画到衣服上,是要提醒天子要"自持",其纹饰包括华虫、火、宗彝等七章纹,象征着文彩和权威。
毳冕:用于祭祀山川。其纹饰包括宗彝、藻、粉米等五章纹,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絺冕:用于祭祀社稷。其纹饰较为简单,包括粉米、黼、黻等三章纹,象征着对社稷的敬重。
玄冕:用于小型祭祀活动。其纹饰较为简单,仅有一章纹,象征着对小祀的尊重。
这些冕服不仅在纹饰上有区别,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祭祀对象的尊重和敬畏。每种冕服的设计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六种冕服依主人身份,能使用的种类递减。以诸侯而论,"公"只能用衮冕、驚冕、毳冕、希冕、玄冕。"侯伯"则是驚冕、毳冕、絺冕、玄冕。"子男"为毳冕、希冕、玄冕。而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们,就只有玄冕能用了。
除了冕服之外,天子和贵族的礼服还有弁服。其中:
韦弁可谓专业军服。韦是皮革,经茅草染后呈绛色。可以说,韦弁服是一种朱色礼服。据载先秦诸侯之间派卿大夫出使也穿韦弁服。
皮弁是用鹿皮制成。带上皮弁后,上身穿白布衣,下身着素裳。这是周天子上朝跟百官一起议政时穿的礼服。各级贵族的皮弁服主要视皮弁上装饰五彩玉、三彩玉或二彩玉来区分尊卑。
最后一种冠弁服,是帝王田猎习兵事之服,诸侯在国内以冠弁服为朝服。
对于卿大夫和士来说,则还有爵弁。大夫私祭用爵弁服,公祭用冕服。士私祭用玄冠服,公祭穿爵弁服。而士人婚礼同样以"爵弁"和"纁裳"为礼服。玄衣配合纁裳与冕服几乎没有区别,但弁服没有章纹。在《礼记》中记载,当地方上的诸侯去世,身为天子想要凭吊的话,就得换上爵弁服,是不是很有意思?
皮弁复原图
四、周天子的服饰调色盘
周代的礼仪完备而复杂,那么如何来区分着装者的身份地位?在不同的场合又该穿着怎样的礼服?答案就是颜色和纹样。
冕服、衮服是天子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最重要的冕服为赤黑色的上衣搭配赤黄色的下裳,显得非常庄重。"玄色""赤色""黄色"几乎成为制式礼服的标准配色。
衮服上的纹章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十二纹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等12种符号,象征着天地、阴阳,以及宇宙世间万物各种美德,衮服上的纹章越多,表示地位越高。不同等级的贵族所穿冕服在纹章种类上递减。
清宫皇帝龙袍上的纹章
五、头顶的政治
冠冕是礼服中除蔽膝和衣裳之外最为显眼的部分,能直观地显示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等级。古代华夏男子蓄发,"冠"的作用是束敛头发。
冠冕源自周礼,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堪称“会说话的帽子”。顶上有一块称为“綖”的长方形冕板,上黑下红,前圆后方,后端比前端高出3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匍匐俯伏,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被称为"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12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九旒、七旒、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丝带下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垂旒和充耳的设计,是提醒戴冠者在祭祀等场合要目不斜视、耳不旁听。
东汉明帝恢复冕服制度
随始皇帝一统天下,各国的冠帽也分赐给不同官员,法冠来自于楚国王冠的、传说能分辨是非曲直的神羊獬豸。直至唐宋,獬豸冠一直都是负责监察朝廷百官的御史所专用的冠式。明清时被转移到服装的补子上了。
赵王的笼冠上装饰有蝉纹金铛和貂尾。或许因为貂尾、金蝉源自"胡服骑射",自汉代开始它被用作武冠。汉代武官所戴首服为由弁加上帻组合成的武弁大冠,没有等级体现;汉代武官外穿绛袍单衣,内穿皂缘领袖中衣,紫绶腰束鞶带,左佩剑。
文职官员所戴的进贤冠取义进荐贤才,冠下有黑布衬垫,以冠上梁数的多少区分身份高低。汉时梁分为三等,天子用五梁。随着君臣等级差异的细密化,梁数也在不断增加,官员们分为七等。
古代贵族男子到了20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然后便拥有了本集团所应有的权利并尽义务。冠礼极复杂,仅加冠仪式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加緇布冠,第二次是皮弁,第三次是加爵弁。三种冠分别用于日常、田猎战争和祭祀,也象征着日常生活、战争和宗教生活。
东汉永平三年(60),汉明帝制定了一套冠服制度,皇帝用通天冠,各诸王用远游冠,官吏用高山冠和进贤冠,执法御史用法冠,武官用武冠,殿前吏仆射用却非冠,卫士用却敌冠,殿门卫士用樊哙冠等等。
六、腰带上的权力游戏
在汉代,品色衣制度还没有出现,进贤冠等级跨度太大,难以区分官阶,尤其是武官的冠更难分辨。这个时候,佩绶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1、绶彩带
绶是礼服身后垂下的彩色丝带,用来挂印佩。根据身份不同,绶的颜色、纹样、玉环的数目都不相同,是礼服中最华丽复杂的组成部分。绶起源于秦汉,用于将玺印等权信之物系于身上,后来成为权力、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官员辞官或罢免时会“解印绶”,说明印绶象征权力。随着印玺变大不再随身携带,绶逐渐成为一条装饰性的织物。
西汉时,绶带的等级划分为绿、紫、青、黑、黄五等。东汉时,绶带的等级发展为黄赤绶、赤绶、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青绀纶八等;而且东汉时期官员黑绶以上者,每一等又以三到四种颜色的"采"丝线制作。官员地位越高,所用的绶带就越长,反之亦然。
2、佩官印
除了绶,礼服在腰两侧还各挂有一串玉佩。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用玉的制度。玉佩由璜、璧、玉珠、玉管等组成,兼具礼仪和装饰功能。
在西周,周王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除了衣、蔽膝等之外,常常还有玉佩璜或系玉腰带。
在汉代,官员必须随身携带自己的官印,配合悬挂的绶,以识官阶高低,佩绶制度是汉代官服等级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官印有玉、金、银、铜材质制成,现今有不少出土的人俑和壁画文物。
汉以后,玉佩固定在腰两侧,配有冲牙等构件,与璜相互撞击发出清脆之音。玉佩越复杂,琐碎越长,就意味着行动越要庄重。君子佩戴玉佩时,步伐必须稳健、有节奏,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七、足下生莲和大带
鞋子也是古代服制的组成部分,和服装一样与等级挂钩。对于鞋子而言,最高级的名为舃,常常用于祭祀、朝会等场合。它和一般鞋子有何区别?重底的是舃,单层底的是屦。
可见,舃主要特点是多了一层鞋底,具体而言,是在单底的鞋下,再加一层木底。与前面纳底、鞋钉同样的道理,这层木底乃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朝祭时,形式繁缛,行礼者需要站立很长时间,泥水难免会沾湿鞋子,木底正是起到防湿之用。南北朝时期,曾一度用双层皮底代替木底,但隋代很快又恢复古制,再度以木重底。
当然,无论衣服长短,汉人都有系束带和配饰的习惯。现有考古成果里,服饰这类容易腐朽的物件非常稀少,反倒是各种金属带钩、玉带钩,或是玉饰等服饰配饰有大量出土。汉初之时,袭承先秦时期的习惯,人们穿上深衣后需要以腰带来对衣袍进行固定,既有布质腰带,也有革带,并配有带钩,其主要用途为系连革带,使革带系牢于衣袍上。在当时,尤其是王公贵族出席正式场合,服饰上还有佩戴玉质饰品的习惯。从两汉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即使服饰外形已发生不小改变,但这类服饰配饰似乎没受影响,变化很小。
八、南北统一始于衣冠
北魏孝文帝恢复汉式服饰、冠、发饰等一整套衣冠体系,最直接的影响是南北服饰趋向统一。
小冠首服在北朝流行应也是受南方风尚的影响。西汉时多为小冠,进入东汉又盛行帻,通常是冠在帻上的组合,覆盖整个头顶。入晋之后,风格变化为冠小而衣裳博大。南朝袭承晋制,而北朝改制后又效仿南朝。平巾帻的形制演变可以很直观地表现这一过程。这种首服早在汉时就已存在,最早是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冠。汉式制平巾覆盖头发的范围较多,若与冠搭配必有梁。到了南北朝时期,平巾帻已缩小到头顶部且多已无梁。大量出土文物表明,这种小冠博衣的穿搭方式已盛行南北,万里同风。
裲裆衫是南北朝时期最常见的服饰之一。到魏晋时期,作为铠甲的裲裆依然在使用,但其形制也演变出裲裆衫这种新的服饰。从外形来看,两者都是由前胸和后背两大片组成,主要区别在于材质。裲裆衫通常指裲裆与衫子的搭配。裲裆最初为内衣,到西晋末年开始穿于大袖衫子之外;北魏迁都洛阳后,裲裆衫被纳入等级体系,作为正装、朝服使用;至隋唐时期仍有文武官吏穿用,甚至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还出现了"裲裆"作为朝服的记录。
头戴平巾帻、身穿裲裆衫的执仪剑门官
袴褶是一种很特别的服装,它由两部分组成:上身是短上衣,叫“褶”;下身是裤子,叫“袴”。这种服装最早可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学来的。早在赵武灵王时期,中原人就从北方民族那里学会了骑马射箭,并且引进了这种方便活动的服装。到了汉魏时期,袴褶主要被用作军服。在南北朝时期,袴褶的命运在南北两地有了不同的发展。在北朝,袴褶被当作礼服,逢年过节、庆典活动时都要穿;而在南朝,它更多是作为军人的便服。不过,南朝人觉得袴褶的袖子和裤腿太窄,穿着不舒服,就把它改成了宽袖、肥裤的款式,还用锦缎把裤口扎起来,方便活动,这种改良后的款式叫“缚袴”。
袴褶本来是北方的服装,传到南方后被汉人改良,后来又因为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这种宽大的袴褶又传回北方,影响了北方的服装风格。到了隋唐时期,袴褶中的褶服还被当作朝见皇帝的礼服来穿。不过,后来北魏分裂,北齐政权推行“大鲜卑主义”,窄袖、圆领的袍服又重新流行起来。到了隋唐大一统时期,这种原本被视为“胡服”的圆领袍服,逐渐融入了华夏的服装体系,取代了魏晋时期流行的宽袍大袖风格,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北齐校书图》中窄袖、圆领袍
至此,中国古代礼服经历上古、商周、秦汉等多个历史时期,基本形成包括蔽膝、衣、裳、中单、佩、绶、革带、大带等在内的体系并被后世所继承。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