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日月当空照古今: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如亿江山 · 8 小时前
1.jpeg

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目光已俯瞰伊水千年。传说这尊佛像的面容,正是依照武则天的模样雕琢——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既藏着女性的温婉,又透着帝王的威严。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用一生的时间,在男权社会的铜墙铁壁上凿开了一道缝隙,让"曌"字高悬于朝堂之上,成为后世永远无法回避的历史坐标。
从才人到皇后:后宫中的权力游戏
2.jpeg

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武媚娘踏入太极宫时,或许未曾想过自己会改写王朝的性别叙事。在唐太宗的后宫里,她只是个品级不高的才人,却以"狮子骢事件"的铁腕言论,在帝王心中刻下了独特的印记。但真正的转折,始于感业寺的那缕青烟。
为尼期间,她以一首《如意娘》撩动唐高宗的心弦:"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诗句里的缠绵悱恻,掩盖着她对命运的不甘。重返后宫后,她不再是那个锋芒毕露的少女,而是化身深谙权谋的棋手。面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夹击,她用亲生女儿的性命作为筹码,换来了"废王立武"的惊天变局——这步险棋,让朝野看清了这个女人的狠绝,也让她踩着血泊登上了皇后之位。
成为皇后的武则天,很快展现出政治才能。她协助高宗处理朝政,将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一一扳倒,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垄断权力的格局。每当高宗头痛难忍时,是她在紫宸殿代为批阅奏章;每当朝臣争论不休时,是她以"二圣"之名拍板定夺。后宫的胭脂水粉,渐渐被朝堂的朱笔奏章取代,凤冠上的珠翠,开始映照出权力的寒光。
革唐为周:女皇的登顶之路
3.jpeg

弘道元年,唐高宗驾崩,武则天的权力之路进入加速期。她先后废黜中宗李显、软禁睿宗李旦,在洛阳宫的纱帐后,以太后之名临朝称制。此时的朝堂,反对声浪从未停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写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骂她"虺蜴为心,豺狼成性";宗室诸王密谋兵变,却被她提前察觉,血流成河。
面对质疑,武则天的回应是铁腕镇压与制度革新。她设立铜匦,鼓励天下人告密,让酷吏来俊臣、周兴等人成为铲除异己的利刃;同时大开科举,首创殿试与武举,让寒门士子通过考试进入权力核心。当朝堂之上尽是她提拔的官员,当军队之中遍布她亲信的将领,公元690年,这位67岁的老人终于撕下最后的伪装。
九月九日,洛阳上阳宫的则天门广场,万邦来朝。武则天身着衮龙袍,登上祭天高台,宣布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改元天授。她为自己造"曌"字为名,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那一刻,礼炮声响彻邙山,百官山呼"万岁",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终于在万众瞩目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登顶。
无字碑上的功过留白
称帝后的武则天,展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她一方面任用酷吏制造冤狱,让朝堂弥漫着恐怖气氛;另一方面又励精图治,推行均田制,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人口从永徽年间的三百八十万户增至六百一十五万户。她曾命人编纂《兆人本业记》指导农桑,也曾在龙门石窟耗费巨资开凿佛窟,用宗教巩固统治。
晚年的武则天,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陪伴下,似乎找回了些许女性的温情。但神龙元年的政变,终究让她从权力巅峰跌落。当李显率领禁军闯入迎仙宫时,这位82岁的女皇正在梳妆,面对刀剑相向的臣子,她只是平静地褪下帝冕——或许她早已明白,再强悍的权力,也敌不过时间的洪流。
临终前,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陵前立起的无字碑,成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谜题。有人说这是她自视功高,无法用文字概括;有人说这是她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刻写生平。其实对武则天而言,评价早已不重要。她用一生证明,女性可以执掌乾坤,可以制定律法,可以让万国来朝——这本身,就是最震撼的碑文。
如今,乾陵的松柏依旧常青,无字碑在风雨中沉默伫立。碑的两侧,是她亲手缔造的盛世余晖,是她打破的性别枷锁,是她留下的功过争议。就像卢舍那大佛的目光,既包容着世间的赞美与诋毁,又超越了时代的是非与荣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耀眼的风景。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如亿江山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