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从35个皇子中夺得帝位,雍正如何在皇位继承的暗斗中获得胜利的?

微微探索者 · 14 小时前
清朝历史里,继位之争总不会风平浪静。开口直说,康熙皇帝一朝三十五个儿子,雍正不是最亮眼的那个。按身份、母族、资历排队,他完全不占优先位置。可就是他,最后成了“笑到最后”的赢家。这怎么回事?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就是一连串的人心算计、时势选择。有人说,他动手早动手快,有人觉得他不过命硬。可老天爷没那么闲,还真不是全靠运气能干成这件大事。
1.jpeg

要看雍正究竟走了哪条路,先要回头想清楚,康熙晚年到底多乱。十四阿哥、八阿哥、太子,轮番上阵。朝堂上下那叫一个乌烟瘴气。雍正不声不响,人家觉得他缺乏骨气,其实他就是那种在暗地里瞄准猎物,不打草惊蛇的主。案头的笔记,谁有几本?大约清宫里没几个人亲证,民间多有段子。
当其他人争得昏天黑地,雍正选择“静”。别人种花他锄草,别人搅动风浪他挑灯夜读,好像全世界都在练拳唯独他安安静静站在一边。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老猜他是不是没野心?也许人家压根不稀罕装样子。查史料,康熙对雍正的差遣可不少,地方政务、赈灾理财,交差讨喜,倒还挺多。细看康熙批文里穿插的那些“可堪倚重”“厚道谨慎”,表面波澜不惊,其实一寸寸地为后来的信任埋下种子。
2.jpeg

明面上雍正没得靠山。论母族,他是钮祜禄氏,没多少家族势力。可别忘了,清帝册立太子这件事,一半看背景,一半看自己。说他不刷存在感也不对,他只是不和人正面刚。私底下,雍正拉拢文人名士,拓展人脉。而且,风头最劲时,他家孩子乾隆,大伙都看不懂为什么深得康熙喜欢。事实摆在眼前,康熙六下江南都带着十四阿哥,却给乾隆小小年纪安排盛宠,这事搁在当时,其实是门冷门打法。
孩子聪明老爹也能加分?这招蛮新鲜。清史稿,《清实录》都暗示乾隆得宠为雍正赢得印象分,虽然说不上根本因素,但也帮他在雍亲王的位置上稳了不少。往大了想,这可能是雍正下的一步暗棋。别人争的是自己先坐上高位,他却愿意慢慢积小胜。
当然,有人说雍正聪明也就一般,毕竟没有太子的起伏波澜。事实真是这样吗?他的抉择从来不拖泥带水。康熙朝的后期,储位几番更迭,雍正始终不动声色。可到了关键节点,他不仅牢牢掌握住几个重要满汉大臣的支持,甚至“巧合”地调动了部分旗营兵力,为登基后的局面打下伏笔。有观察者说,这批兵力其实是康熙授意,却也没有谁能完全把话挑明到底是谁谋划。这种“似是而非”,反倒更说明雍正进退之间分寸拿捏得死死的。
也真怪,九子夺嫡那么乱,没人愿意把全部希望押在雍正身上。可到头来,他偏偏成了赢家,坊间把这叫“黑马逆袭”。反过来又有人觉得,这“黑马”其实一点都不黑,关键时刻所有证据都对他有利。但问题又回来了,到底是雍正运气好还是本事强?——这个说法没多少人真愿意深究,到头来舆论喜欢看胜者为王。
这个时候,网友开始拿数据说话。2022年北京大学学者通过重新比较康熙晚年档案,指出雍正参与地方政务的频次居然要高于八阿哥十四阿哥,连谁跑得勤快谁给地方摊派钱多都有人细算。这事新奇也就一阵,毕竟哪能说明到底。可有一个细节,雍正在地方财政亏空时,主动垫钱,用自己的府库“解燃眉之急”,换来十几个州县官员的鼎力支持。这是不是他的权谋?很难说两边都站得住。
有人喜欢用“智慧”二字形容雍正,其实嘛,智慧又分多少种。有人沉着稳重,有人分分钟出剑砍人。他属于第一种,不疾不徐。九子夺嫡的时候,他始终没有表现得锋芒毕露。但也不是,没有野心就真的安安分分。有记载说雍正暗中资助落难皇兄,甚至间接保全八阿哥在“失势”阶段的家产——算不算投石问路?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历史上最值得玩味的不是权力本身,是人心。雍正的做法,经常让人猜不透。他既不是最得宠的,也绝非最被看衰的。甚至有种说法,他故意营造“不参与、不关心”的局面,但私底下和朝中部分大员暗通款曲,这种“双面性”,让人琢磨半天。今天翻翻各路资料,谁能准确认定他的真实想法呢?
说实话,这一切也都无法证实,资料互有冲突。旧说八阿哥势大,雍正避其锋芒,等八阿哥失势后得了便宜。可也有人反驳,雍正其实没那么多谋略,之所以后发制人,是朝中实在无人可用。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留在资料里,留给后人玩味。
不过细细想来,雍正的继位是多种偶然与必然杂糅。他根本没法完全掌控大局,时间节点一变,局面全变。所以有时候,真想说他所有招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也不全对。
微妙的是,雍正继位后下手极快。刚一即位就连削八阿哥、整肃亲王、变法收权,雷厉风行。怎么看都不像此前隐忍无为的性格。矛盾吧?前期低调后期强势,好像不是一个人。可历史就是这样拧巴,人物性格不是一条直线。也许他确实懒得和亲兄弟争,可一旦权力到手,一秒变脸——这才是权势场的真相。
有意思的事,雍正被指证动用“密旨”夺位的传闻一直流传不休。康熙遗诏几易其稿,王朝制度漏洞被无限夸大。可那时候没有手机和录音,所有“密旨”说法都是后人杜撰。大家爱谈的“雍正改诏”听起来神乎其神,却没有铁证。到头来,谁信谁不信,也就随缘。
归根结底,雍正能上位,是天时地利,也是人为。继承制度本身模糊,兄弟平分秋色,皇父不愿扶谁一把——一场大雾,最后飘出了一个意外之君。这种戏剧性,远远超过教科书上的“贤明、睿智”。而且,成王败寇,有时候根本说不清谁错谁对。
你要说雍正的王者之路全凭隐忍?过头了。他没有一步到位的高潮戏份,也没有全盘在手的剧本。每个人都在猜他到底哪步是真实哪步是伪装。有人说他聪明,更像是会忍耐;有人觉得他圆滑,更多是懂人心。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历史,永远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现在,谁还有力气把鸡毛蒜皮翻个底朝天?人心如水,王朝更替,满纸荒唐。他怎么赢的早被说烂。细究,反倒没意思。
有的人等了一辈子,终于轮到他上场。他为什么能成为赢家?谁又能说得准?
这世上的事,就是奇奇怪怪,理不出一条笔直的线——雍正的故事,照样精彩至今。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微微探索者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