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大龄单身是现代社会专利?隋唐顶配白富美杨女士,一心向佛,四十多岁了还没嫁人,结果被皇帝李渊“强行分配”对象!更绝的是,她高龄产女,生下的二女儿几乎改变了整个大唐历史走向……这波“催婚”,李渊陛下您后悔了吗?
国历君自制李渊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隋唐英雄传》
最“佛系”的赐婚对象
“青灯古佛,了此余生”,在长安城弘农杨家大院中,四十余岁的杨氏笃信佛教,立誓愿意“六尘不染”“拒缛礼于移天”——什么豪门联姻?什么相夫教子?统统都不如眼前经卷来得清净自在。
这位杨女士,搁现代就是妥妥的老钱独立大女主——论家世,她是前朝皇室近支,弘农杨氏的贵女(父亲是隋朝观德王杨雄的弟弟杨达);论才学,她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尤其对深奥的佛学典籍颇有心得……顶着“大龄剩女”的压力,一心向佛,活成了长安城一道特立独行的风景线。
就在杨女士以为人生剧本会按“佛系路线”平稳运行到结局时,一道圣旨哐当一声砸进了她岁月静好的生活!
《册府元龟》中记载:
“武士彟(yuē)武德中,检校右厢宿卫,既丧妻,高祖谓士彟曰:朕自为卿更择佳偶,随曰:有纳言杨达英才冠绝,奕叶亲贤,今有女,志行贤明,可以辅德,遂令桂阳公主与杨家作婚,主降敕结亲,庶事官给。”
就这样,当朝开国皇帝李渊赐下婚旨,命她与应国公武士彟结为夫妻。而此刻的她,还完全无法预料,这场“强制组队”,给未来的大唐王朝培养出了个超级大BOSS……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武则天》
一场“镀金”婚姻的台前幕后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这场“包办婚姻”的男主角——武士彟。都说乱世出英雄,眼光好、提早“投资”英雄的人也能随之逆袭。这位武先生便是散尽家财资助李渊起兵的开国功臣之一。
《旧唐书》卷五八《武士彠传》:
家富于财,颇好交结。高祖初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及为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又历利州、荆州都督。贞观九年卒官,……史臣曰:……武士首参起义,例封功臣,无戡难之劳,有因人之迹,载窥他传,过为褒词。
《太平广记》卷一三七所引《太原事迹》“武士彠”条记载如下:
唐武士彠,太原文水县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彠与文宝读书林下,自称为厚材,文宝自称枯木,私言必当大贵。及高祖起义兵,以铠胄从入关。故乡人云:士彠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及士彠贵达,文宝依之,位终刺史。
从木材商人到开国功臣,武士彠实现了阶级的跳跃。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观念根深蒂固,在顶级社交圈层眼里(比如“五姓七家”),武士彠本质上仍属于商贾之流,无法真正融入统治核心圈。比武士彠更着急的,却是皇帝李渊,新兴功臣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无法缓和消解,不利的是新王朝的稳定——
唐,鎏金铜佛立像。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院
婚姻,作为传统的政治平衡手段,此时此刻便被搬上舞台。
那么,为什么是这位杨女士呢?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来源/影视剧《武则天》
李渊看中的是她身上闪闪发光的“硬核标签”:弘农杨氏(汉魏以来的顶级门阀)、前朝宗室身份(杨达之女,这身份就像一块“活化石”,能有效安抚和拉拢那些还对隋朝有感情的旧势力),以及与武氏年龄相仿等其他优点……
通过这场联姻,李渊把新贵功臣集团和旧士族势力联结起来:你看,连“卖木头”的都娶了士族女,大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嘛,还分什么彼此?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隋唐英雄》
这场赐婚,不仅是李渊陛下亲自做媒,他的妹妹桂阳公主更是作为主婚人参加主持,更为夸张的是,本次婚姻所需费用全部由朝廷报销——“遂令桂阳公主与杨家作婚主,降敕结亲,庶事官给。”(《册府元龟》)
武氏与杨氏的人生就这样被系在了一处,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源于帝王心术的婚姻,即将开启的,不仅仅是寻常豪门士族的内部争夺,更孕育着一个千古女帝的“养成计划”!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武则天》
从佛系才女到护雏母狮
——杨氏的绝地反击
44岁的杨氏进入武家,不仅仅受到权贵们的注视,更大的压力来自武家内部。武士彠早年已娶相里氏为妻,育有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相里氏病逝后,才迎娶了杨氏。杨氏和武士彠一起生活了十二三年,他们生下三个女儿,即长女武顺,次女武则天,三女(名字不详)。只是还没等到女儿出嫁,武士彠就撒手人寰了。
武士彠撒手人寰的情景。来源/纪录片《百家讲坛》
《攀龙台碑》记载,贞观九年唐高祖崩后,武士彟闻之,“奉讳号恸,道路相望,医以病候将深,劝令进药。帝(指武士彟)因举声大哭,呕血而崩。
武士護五十九岁时去世,当时杨氏五十七岁。她带着三个女儿安葬丈夫后,受尽了武家家族成员的欺凌——
《旧唐书·武承嗣传》载:
“士彟卒后,兄子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杨氏失礼。”
《新唐书·武士彟传》载:
“诸子事杨不尽礼,衔之(杨氏恨他们)。”
杨氏在少女时,就曾写下“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的箴言藏在墙壁中,她知道此时的她们没有能力反抗,更懂得“藏恶”以保全家族,于是在审时度势后毅然带着女儿们迁居长安,寄居在堂兄杨师道家中,这一决定既保证女儿的教养环境,更为日后埋下了关键伏笔。
唐,月宫纹镜。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武则天初入宫廷时,杨氏始终是女儿最坚实的后盾。她将世家大族的处世智慧融入日常教导,培养出武则天“美容止”的优雅举止,和“多智计,兼涉文史”“巧慧,多权数”的文才与能力。后期,在武则天立后的关键时刻,杨氏又从袁公瑜口中得知裴行检言“立武昭仪为后,以国家之祸必自此始”(《资治通鉴》),随后立即采取行动,将消息传递给女儿,不久裴行检就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当高宗与武则天拉拢长孙无忌受挫时,杨氏又亲自登门——“诣无忌第,屡有祈请”。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为女儿竭尽全力。
随着武则天登上后位,杨氏终于迎来人生巅峰。她被册为正一品代国夫人,后来又转拜荣国夫人,带着大女儿和外孙、外孙女入住宫廷。昔日欺凌过她们的武氏族人也相继遭到严惩——两个异母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被武则天流放致死;堂哥武惟良、武怀运被武则天以下毒误杀外甥女贺兰氏为由处死,逐出武氏,改姓蝮氏;堂嫂善氏 “尤不礼于荣国,坐惟良等没入掖庭”,最后她“以他事束棘鞭之,肉尽见骨而死。”(《资治通鉴》)
武则天登基后,更是追封母亲为“孝明高皇后”,将她的陵墓“顺陵”扩建得比肩帝陵;长安二年(702)六月,武则天又在顺陵为杨氏立下一通巨碑——《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详细叙述了杨氏的籍贯、姓氏起源、一生的经历与美德。
武则天为母亲杨氏所作之诗《从驾幸少林寺》
谁能想到呢?唐高祖李渊当年煞费苦心策划的那场政治联姻,本意是给新生的王朝系上稳固的纽带,最终却好像是亲手给李唐江山套上了一道绳索。那位被他从佛经旁“请”出来、“塞”给武士彠的弘农杨氏之女,竟然在命运的风刀霜剑中,培养出了足以撼动李唐权力大厦的千古女帝。李渊若地下有知,会不会捶胸顿足,懊悔这步棋走得南辕北辙?在历史的棋盘桌上,杨氏这颗看似被动的“棋子”,走出了让后世千年都为之瞠目的棋路。
唐素面赤金盆。来源/故宫博物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