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梦录的西方史话 · 前天 18:42
你以为的古代是什么样的?
是高床软枕、锦衣玉食? 还是呼奴呵婢,封王拜相?
醒醒吧!
1.png

真实的历史远比你想象中还要残酷。
在史书和地方志一笔代过的“民多冻死”的背后,是数以万计黎庶的生命和绝望的呐喊,也是许多平民百姓面对生存考验的一大关卡。
许多人可能根本就闯过这一关。
2.png

因此在古代“民多冻死”丝毫不亚于“岁大饥民相食。”
史书中就曾记载:
“北宋元佑二年,开封,大雪逾月,冻馁者死者日以千计”
3.jpeg

随着棉花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那么,在没有棉花的宋之前,古人又是如何抵御严寒?
4.jpeg

01炭火取暖?

提及寒冷的冬季,大众下意识的便会想到用火来取暖。
火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说,正是有了火的出现,人们才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状态,文明才逐步诞生。
5.jpeg

但你可不要被小说或者影视剧给骗了。
在古代,炭火对于黎庶来说可以是一个奢侈物。
像古诗词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雅趣,只会出现富贵人家。
6.png

对于大部分的黎民百姓来说,“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才是生活中的常态。
这是因为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
人们砍伐树木、收集柴火主要依赖人力,这也导致柴火收集相对比较困难。
7.png

此外,柴火体积大、重量沉,过于依赖人力或者畜力的情况下也导致运输成本极高。
抛开这些不谈,古代人口密集但周边森林资源的有限,以及古人对木柴的高消耗也在无形中推高了柴火的价格,让其变得供不应求,有价无市。
为此还有了“冬季薪如桂”的说法。
8.png

为了能活过冬季,一些平民百姓甚至不惜拆屋当柴。
古代的柴火到底有多珍贵呢?
远的先不说就拿清朝来说,在清末的一些老照片中你可以看到方圆几公里不见一丝绿芽,这是因为这些植被早已被如狼似虎的缺柴密集人口薅光。
9.png

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末尚且如此,其他朝代也可想而知。
为了保护植被,历朝历代还专门制定了历法。
《周书·大聚篇》说:
“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10.jpeg

这可能是现存可考最早的保护山林法令。
不仅如此,舜还设立了九官之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
到了秦汉时期,皇帝多次下诏鼓励植树,《礼记·月令》更记载:
“是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


11.png

由此可见人们对保护树林的意识。
唐朝时将树木划为国家资产,《唐律疏议·杂律》明确写道:
12.png

到了宋代,宋代法律规定禁止民众砍伐桑树、枣树作为柴薪。毁坏木林者最低面临三年刑罚,最严重者甚至要被处死。
即使是游牧民族的元和清,入土中原后,也自觉开始树立起了环保意识,不仅专门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
甚至还严令“非理砍伐”,一概按律治罪。
13.png

所以什么围炉看雪、围炉烤肉、围炉煮茶、围炉煮酒,那是只有生活只有生活在权贵之家才有的日常。
14.jpeg

真正属于古代黎庶的严冬是白居易笔下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
是杜甫笔下的: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同样也是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5.png

02万能的填充物

在棉花尚未普及之前,衣服对于穷苦人家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谓是许多穷苦人家或者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常态。
可就是如此勤俭,普通人的衣服也没有好到那里去。
16.png

麻布是他们主要选择,据资料显示,从先秦到唐宋,平民四季都穿麻(苎麻、葛布),到了冬季,人们会穿多层的麻衣,行动方不方便暂且不提,这种麻布做成的衣服透气性强,根本不保暖。
17.png

于是聪明的劳动人,便开始往衣物里填充填充物。
不同于富贵人家的往衣服夹层里,缝制各种珍稀动物皮毛,或者填充蚕丝,穷人的填充物一般都是芦花或者柳絮,也难怪会有落魄的富人专门典当衣服。
18.jpeg

《孝子传》中就曾记载闵子骞曾被继母用芦花填充棉衣。
在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宋元之前的棉衣并不是指棉花衣。
19.png

实际上,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强制推广下令要求“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棉花才真正的被推广开来,走进平民家中。
在此之前,哪怕是出现棉花的宋元时期,棉花也因价格高昂,只为富贵人家所有。
20.png

回归刚才的话题,除了芦花和柳絮外,碎麻和稻草也是当时许多平头百姓用来填充衣服的首选。
这种将麻纤维和稻草塞入夹层的衣服,被称之为“缊袍”。
《论语》中提到过的“衣敞缊袍”,就是这种用稻草填充的衣服。
21.png

你可不要小看稻草。实际上稻草在古代也堪称宝贝。
除了可以填充衣物,还可以用来铺床、烧火。
毕竟前面已经说过,柴火以及木炭都是富贵人家所有,平头百姓想要烤火取暖,大多都只能能依靠麦秸秆、稻草或者牛粪。
22.jpeg

03纸裘

随着时代的变迁,纸张的出现,聪明用勤劳的古代劳动人民用研究出了“纸裘”。
纸裘又名“纸衣”。
它是一种用树皮纸(楮、藤)经过多层压制糊叠+桐油或柿油,再经麻线缝制,制成的防寒外衣。
23.jpeg

其特点是质地硬挺、色呈黄褐,形似粗麻袍,防风防水,可以御寒,甚至防风效果还优于麻布。
这也导致纸裘曾盛行一时,甚至还逐渐衍生出纸帐、纸布,之后这项技术更是被小日子带到了日本,
但它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
24.png

唐代《酉阳杂俎》便曾记载
过“着纸裘者如板而行。”
此外,纸裘还具备怕火、一点就着,怕撕扯、耐久性差的特点,久而久之,也逐渐被人们所淘汰。
25.png

04椒房殿

你可能不知道花椒为什么要用来涂墙?
但你一听过“椒房殿”“椒房独宠。”
椒房殿最早出现于汉朝,它是汉朝皇后的寝殿,因在建设时,墙壁以花椒和泥涂抹而得名。
26.png

事实上,你永远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2018年西安汉城遗址复原椒房殿,惊讶的发现,但室外温度为—10℃时,椒房殿内仍可保持15℃以上的温度。
当然,只依靠花椒就能达到这样保暖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27.png

28.jpeg

据考古学家发现,未央宫遗址存中有陶制的烟道,它们与灶台相连,类似与罗马火炕,但又比罗马火炕要早了200年。
此外,椒房殿的墙面,在设计建造上也是大有讲究。
可不仅仅只是用花椒、糯米汁水、粘土简单混合涂抹墙壁就可以驱寒保暖了,实际上据考古学家发现,未央宫墙体厚达两米,夹层中还填有炭灰。
29.jpeg

再加上门能高悬锦帐、窗悬兽皮,以上种种才导致椒房殿在冬季,仍能比室外高出8—10℃。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花椒的重要性。
花椒挥发出来的气味还可以有效驱赶蚊虫、老鼠等,此外,花椒挥发出来的油脂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可以很好的避免墙壁受潮。
30.png

也正是因此,花椒在汉代贵族间备受推崇。
长沙马王堆就曾出土花椒的实物,而墓主辛追夫人更是在下葬时手握花椒。
由此可见花椒在古代贵族间的喜爱程度,也因此导致花椒价格居高不下哦,再加上古代物资匮乏。
31.jpeg

32.png

说花椒是一种奢侈品一点也不夸张。
到了三国时期,花椒的价格更是迎来了暴涨,据说,一斤的花椒等于一石米。
33.jpeg

别说平民百姓根本无法效仿,就连当时一些小国也无法借鉴。
日本派遣唐使来到唐朝时,就曾专门记录过椒房的技术,但日本花椒稀缺,无奈之下,只能改为“桧皮葺”即树皮贴墙。
34.jpeg

结语

冬天,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是残酷的。
遇到严寒,一夜之间冻毙数百根本毫不夸张。
也正是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感恩这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的时代。
35.jpeg

对了,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是怎么过冬的吗?
上面提到的稻草铺床,你睡过吗?


36.png

参考文献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首五言诗,竟是乾隆皇帝总结的植柳“经验贴”
37.png

平安湘潭,棉被都没有的年代,古人靠什么熬过零下几十度的寒冬?
38.pn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梦录的西方史话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