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笔尖沙沙作响。一位考生凝视着作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2024年新课标I卷),指尖微微发颤。不远处,另一考生面对“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2025年全国一卷),眼中却泛起光芒——立意高远者下笔如神,思维混沌者寸步难行。高考作文的成败,从非偶然。
正如陆机《文赋》所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字字千钧的考场竞技中,五大规律正是考生破题制胜的密钥。
<hr>一、立意高远,根植核心价值观
高考作文本质是“立德树人”的价值表达。所有高分立意,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2025年全国一卷以三则抗战诗文为材,直指“民族魂”内核:老舍笔下艺人的坚韧、艾青诗中土地的悲悯、穆旦诗中民族的崛起,共同指向爱国、坚韧、担当的精神坐标。
阅卷专家指出:“试题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引导考生回望历史,思考个体与民族精神的共振。”8考生若仅解读为“艺术家的困境”或“诗歌的修辞”,则偏离航向。唯有如刘勰《文心雕龙》所倡“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将文字升华为精神载体,方显格局。
<hr>二、选材当代,紧扣时代脉搏
社会热点是作文的鲜活血液。2024年新课标I卷直击人工智能对思维方式的冲击,新课标II卷以“嫦娥探月”“天问一号”喻指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追求。2025年全国二卷“梦的赠予”更将个人梦想置于“民族复兴”语境下,呼应“青年与中国梦”的时代命题。
高分范本往往如此:写AI之问,可对比AlphaFold破解蛋白质之谜与人类对伦理困境的持续追问;写太空探索,可关联马斯克星链计划与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如鲁迅所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选材的当代性,正是思想锋芒的试金石。
<hr>三、角度独特,深耕文化沃土
民族文化的基因,赋予作文深厚底蕴。2025年全国二卷开篇引用三句古诗:“昨夜闲潭梦落花”承载个体生命哲思,“铁马冰河入梦来”升华至家国情怀。北京卷“历久弥新”题,更明确要求从“经典常读常新”切入。
文化角度非简单堆砌典故。例如解“坦诚交流”(2024年全国甲卷),可化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对比烛之武退秦师的言语智慧与当代网络暴力之弊;谈“认可度”(上海卷),可借《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辩证看待外界评价。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意犹帅也。”以文化为帅,文字自有山河气象。
<hr>四、训练有方,构建思维框架
模式化非套路化,而是逻辑的“龙骨”。高考作文需“进递有序、精致关联”9。2025年北京卷议论文题“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本身即递进式结构模板:从运动现象(生理极点突破)→ 学习瓶颈的跨越 → 国家发展的转型升级。
训练当分三步走:
- 破题框架——如天津卷“被定义与自定义”10,可用“接纳-辨析-重塑”三阶论证;
- 素材延展——如将“月背探索”(2024年新课标II卷)7关联钱学森“航天精神”与当代青年科研热忱;
- 升华节点——结尾如车轮辐条“向心辏集”(2025年天津卷)5,以“辐条汇聚成轮”喻个体价值与集体前进的统一。清代李渔强调结构:“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
五、呈现制胜:在阅卷的“六维战场”上征服
高考作文,是一场在方寸卷面与分秒之间进行的多维较量。 面对每日数百份的批阅强度,阅卷老师平均留给每篇作文的时间不足两分钟。在这宝贵的“黄金两分钟”里,清晰、有力、动人的呈现是赢得高分的唯一通行证。这绝非表面功夫,而是对阅卷规律的深刻敬畏与精准回应。
- 标题如利剑,出鞘即锋芒: 平庸的标题如《谈交流》,瞬间沉没;而针对2024年全国甲卷“坦诚交流”的《推开心窗,照见星海》,或为2025年北京卷“数字闪耀时”拟的《冰冷数字,炽热人心》,则如惊雷闪电,瞬间劈开阅卷者的视线,直指核心高度。
- 开篇定乾坤,开门须见山: 切忌云山雾罩,务必单刀直入。2025年全国一卷满分范本起笔如惊涛:“当方宝庆的嘶哑撞碎在孩童清亮的眼眸里,艾青的鸟正为疮痍的土地泣血长鸣——这无声的悲怆与有声的控诉,共同锻打着民族不屈的脊梁!” 立意、情感、气势瞬间引爆,高分基石由此奠定。
- 结构似筋骨,脉络必通畅: 清晰的层次是思维的快速通道。5-8段为宜,段首主旨句如路标般醒目。论证“由专到传”(2025上海卷),可明快分层:专精是深潜之基(工匠精神)→ 转化是破茧之钥(创新表达)→ 传播是燎原之火(时代共鸣)。过渡句如榫卯,衔接自然无痕。
- 书写即门面,整洁胜万言: 字迹工整、卷面光洁是无声的尊重与竞争力。无需笔走龙蛇,但求清晰易辨,杜绝涂改污损。潦草模糊的字迹如同蒙尘的明珠,再深邃的思想也可能被误读或低估。
- 结尾响洪钟,余音须绕梁: 结尾不是重复,而是思想的升华与情感的共振。紧扣开篇,收束全篇,掷地有声。如北京卷“当数字闪耀时”的豹尾:“计分牌锁住胜利的狂啸,倒计时点亮归途的暖笑——数字本无温,人心的光芒,方是其永恒闪耀的源代码!” 余韵悠长,力透纸背。
- 语言生文采,思想绽光华: 这是征服阅卷者的终极利器。 文采绝非堆砌辞藻,而是思想的光泽与情感的流淌。善用精当的比喻(如将文化传承喻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有力的排比(“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粹”)、凝练的警句(“历史从不重复,但精神的韵脚总会押在相似的篇章”)和鲜活的动词(“梦想拔节生长”、“科技叩击未来之门”)。2025年上海卷探讨“专”与“传”,高分考生写道:“‘专’是深潜海底的定力,‘转’是破浪前行的智慧,‘传’则是灯塔之光,将一人的执着,淬炼成照亮时代的星河。” 字字珠玑,文质兼美。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强调:“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 在高考的“六维战场”上,这六大要素(标题亮眼、开篇夺目、结构清晰、书写整洁、结尾有力、语言出彩)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一座让阅卷者快速识别、愉悦阅读、由衷赞叹的“思想殿堂”。这是对有限阅卷时间最精明的投资,是对考场规律最有效的驾驭,是让深刻思想得以完美绽放的终极舞台。掌握此六法,方能在分秒必争的角逐中,让你的作文光芒无可阻挡!
结语:规律之上,灵魂不朽
五大规律如舟,载考生渡应试之河。然真正的高分作文,终在规律与性灵的平衡间——2025年上海卷问:“由‘专’到‘传’必经‘转’否?”恰似隐喻:专业技法(专)与传播载体(转)之上,不朽的灵魂方成传世之作(传)。
当考生以核心价值观为根脉,时代热点为枝叶,文化视角为花果,再佐以清晰的思维框架与精致的表达,便能在有限篇幅里,书写无限可能。
笔落惊风雨,文成万花开。
这,便是规律与灵魂共舞时,绽放的永恒光芒。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