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最怕什么?
退档。
档案进了学校又被退回,直接导致本批次录取作废,只能等征集志愿或者下一批次。
每年都有考生栽在这上面,今年广东考试院最新提醒里再次强调了风险点——平行志愿只有一次投档机会,退档等于浪费分数。
核心问题其实集中在几个关键选择上。
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是首要防线,很多考生误以为退档还能投下一个志愿,结果吃了大亏。
广东的案例很典型:某考生602分够到某校投档线,但填报的6个热门专业分数都不够,又没勾调剂,直接退档。
再比如身体条件和单科成绩这些隐形门槛,有考生总分达标却因英语单科差2分被医学专业拒录,或者色盲填报了设计类专业,这些在招生章程里都白纸黑字写着,但总有人不看。
还有调档比例的坑,个别院校按105%提档,多出的5%里低分考生可能被退,今年虽有108所本科承诺100%调档不退档,但多数院校仍存在风险。
说白了,避免退档的核心就是三件事:服从调剂、吃透章程、合理梯度。
调剂是兜底的保险绳,尤其在专业组模式里,除非能接受本批次落榜,否则别轻易放弃这根绳。
招生章程不是摆设,身体限制、单科要求、外语口试这些关键信息早排查。
志愿排序要拉开分差,冲的学校调档比例别超过105%,保底志愿务必够稳。
那些说“被退档还能补录”的风凉话听听就算了,征集志愿剩的都是冷门专业,和正常录取完全两码事。
这届考生不容易,但志愿填报的规则就摆在那儿。
多花两小时研究章程,可能换回的是不后悔的四年。
服从调剂是底线,看清要求是本能,梯次保底是智慧——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年年说,年年有人翻车。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