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乌克兰不愿意与俄罗斯和谈,拒绝停止对俄罗斯打击,只会引发俄罗斯的猛烈报复。
«——【·1800架无人机炸穿基辅·】——»
7月13日凌晨1点,乌克兰东北部城市哈尔科夫突然陷入火海。20分钟内,至少17次剧烈爆炸震碎了夜空,火光映红了半个城区。当地居民躲在防空洞里,听着头顶无人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噩梦。
这只是俄罗斯对乌克兰持续一周疯狂报复的缩影。 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7月13日披露的数据,过去7天里,俄军向乌克兰全境倾泻了超过1800架无人机、1200多枚滑翔炸弹和83枚各类导弹。
这些攻击如同暴雨般密集,基辅、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关键城市首当其冲。尤其是首都基辅,几乎每天都要承受数百架无人机的“蜂群”攻击,防空警报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俄军的打击手段愈发狠辣。除了常见的“见证者”系列无人机,还动用了配备V2U人工智能的新型自杀式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能自主识别目标,甚至可以通过乌克兰的电话卡进行远程操控,精准摧毁军事设施和能源枢纽。7月15日夜间,哈尔科夫的装甲工厂遭到“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的联合袭击,冲天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直接导致该市军工生产陷入瘫痪。
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军似乎在测试新型战术。他们将滑翔制导炸弹与无人机配合使用,先以无人机吸引乌军防空火力,再用炸弹实施致命一击。这种“饱和式打击”让乌克兰防空系统疲于奔命,拦截率大幅下降。
«——【·乌克兰陷入困境·】——»
俄军的狂轰滥炸给乌克兰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空袭导致大面积停电,数十万居民在高温中陷入黑暗。
克里沃罗格市的情况更为严重,作为泽连斯基的家乡,这里遭遇了自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袭击,一枚弹道导弹和28架无人机直接命中电力设施,全城供水供电几乎完全中断。
泽连斯基无奈表示,恢复工作需要“一整天时间”,但前线的战火让抢修队伍寸步难行。 民生危机正在加剧。基辅地铁因轨道和电缆受损,部分线路被迫停运,上班族只能徒步穿越布满弹坑的街道。
超市货架上的食品和药品日益短缺,物价飞涨。更令人揪心的是,医疗系统濒临崩溃,哈尔科夫一家医院在空袭中被击中,多名医护人员受伤,急救车不得不绕道数十公里寻找安全路线。
乌克兰军队的处境同样艰难。尽管泽连斯基宣称击落了数百架俄军无人机,但实际拦截率可能不足70%。前线士兵面临弹药短缺的困境,尤其是防空导弹消耗巨大,西方援助的“爱国者”系统尚未到位,只能依靠老旧的S-300勉强支撑。
更糟糕的是,俄军正集中火力摧毁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哈尔科夫的装甲工厂被夷为平地后,前线的坦克和装甲车维修陷入停滞。
«——【·希望寄托于西方·】——»
面对如此困境,乌克兰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西方援助上。但西方的“慷慨”背后,暗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英国的举动尤为引人关注——俄军缴获的那架乌克兰无人机,竟是英国皇家海军现役型号改造而来。
这款配备中国民企制造的涡喷航模发动机的无人机,原本用于海上监视,却被乌克兰改装成自杀式武器,速度高达110公里/小时,机身采用3D打印碳纤维材料,成本超过4.6万元。
更令人咋舌的是,英国在2025/2026财年计划向乌克兰提供10万架无人机,其中不乏远程打击型号,这相当于每天要交付近300架。 德国的援助同样耐人寻味。
尽管此前多次拒绝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但德国突然宣布将在7月底交付数百枚远程导弹,据称这些导弹采用喷气式动力,本质上是自杀式无人机的变种。
然而,西方援助的技术泄露问题日益凸显。英国无人机的发动机来自中国民企,德国导弹的导航系统可能依赖亚洲供应链,这种复杂的技术链条让俄罗斯有了可乘之机。
«——【·俄乌局势推向深渊·】——»
乌克兰的强硬态度正在把局势推向深渊。泽连斯基多次表示“绝不与俄罗斯和谈”,甚至拒绝讨论任何停火条件。这种立场得到了西方的默许——特朗普政府虽暂停了部分直接军援,却通过北约渠道输送“爱国者”系统,试图将战争长期化。
但俄罗斯显然不会坐视不管,其国防部明确表示,控制顿涅茨克南部边界后,下一步将直指扎波罗热核电站,这无异于给乌克兰下了“最后通牒”。 技术对抗正在成为战争的核心。
俄军的人工智能无人机、滑翔炸弹与乌克兰的西方援助武器形成鲜明对比。英国的“风暴阴影”导弹复产、德国的远程导弹交付,都在刺激俄罗斯加速研发反制手段。
这场战争的代价正在失控。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已被摧毁70%以上,经济濒临崩溃;俄罗斯则承受着国际制裁的重压,军工产能接近极限。但双方都没有妥协的迹象——泽连斯基需要胜利来维持政权,普京则将战争视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
«——【·结语·】——»
目前,乌克兰的求援声仍在回荡,但西方的回应愈发谨慎。欧盟已恢复对乌克兰农产品的关税,每年将造成30亿欧元损失;美国的军援虽未完全中断,但“爱国者”系统的交付时间表一拖再拖。在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较量中,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里,但可以确定的是,1800架无人机掀起的硝烟,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