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雍正凌晨四点起床干嘛?不是在批折子,就是查后宫+审总督!

看点好的 · 昨天 12:40
清朝有这么一位皇帝,被后人骂得凶,电视剧拍得勤,学者却谁也不敢轻视。雍正,一提起他,三种说法蹦出来:一说他心狠手辣,夺了哥哥们的位;一说他勤政如命,累死在了办公桌前;还有一说,他是个控制狂,恨不得连老鼠出没路线都写进奏折里。
1.jpeg
雍正皇帝(资料图)
信哪个?我告诉你,你要真翻翻《朱批奏折》那堆堆字迹工整却带火气的红字,看着他怎么在一页纸上批满几十条批语,骂人都带修辞手法,你就知道——这人,是真的事儿多。不是那种“管事的皇帝”,是“事都归我”的皇帝。
他每天几点起?你以为六点太早?不,他四点半就洗漱了。起得比鸡早,也睡得比狗晚。乾隆当年说过他爹,“批事至夜分,食不定时”。这不是哪个后宫回忆录,而是正儿八经写在《清高宗实录》里的记述。皇子不夸爹能活?但这种夸法,你听得出里面有点怕。
雍正的“密折”制度,学界至今还在研究。北京大学有篇内部讲稿说得挺透,他推广密折的本质,不是为了沟通便利,而是为了收回知情权。你别以为那会儿奏折就是个汇报工具,那是实打实的权力通道。你写密折给皇帝,等于直达中枢,但问题是,雍正看完之后,还要查你写的是真是假,再看你为啥这个时候写,再看你是不是在“甩锅”,甚至会写:“词锋不诚,请自省。”
他的朱批,是带情绪的。不是那种装出来的“帝王威仪”,是真急了。《朱批奏折汇编》里常见他的手写批注在奏折角落里标出“此人似有隐情”,或者干脆写一句:“如实?”一个问号,能让一个总督魂飞魄散。
2.jpeg
雍正朱批(资料图)
而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他不光查臣子,还查身边的人。他的后宫,从御膳房的点心,到宫女的请假条,全部要登记存档,宫里稍有不合规矩,他就能从内务府案头一眼看出来。据《清宫内务府档案》中的零星记载,有次某位嫔妃点了两次枣泥山药糕,他都能追问:“缘何重复索取?”——你说这是节俭?我说他是焦虑。
他焦虑的点,不只是吃的。他焦虑所有人会骗他。所以他不能不亲自看奏折,不能不亲自改账本,不能不亲自签文案。他甚至参与过江南盐务配额的重新计算。商务印书馆出的那本《雍正传》里说得直白:这是个“财政部长+审计署+总理”合体皇帝。
至于对待大臣,那叫一个六亲不认。年羹尧当初是他西北的铁腕,康熙末年靠他平叛得天下。雍正刚上位时,年羹尧风头无两,走路都不带拐弯。但后来呢?因为一句“我奉口谕办事”,雍正觉得他“藐视制度”。结果呢?十条罪状,加个“结党营私”,直接赐死。
这事学界争议不少,不过在《清实录》里的确写了:雍正对年羹尧“本非无情,但制度之前无亲情。”这八个字,可能是清朝后半段整个官场生态的冰山一角。
3.png
资料图
他信谁?说到底,他谁都不信。连自己最爱的十三弟胤祥,到了后期也明显“边缘化”。据王毓铨研究,在雍正政权后期的几次重大人事调动中,胤祥的角色越来越边缘,军机处也逐步收归皇帝亲裁。用现在的话说,雍正在“剥离一切潜在风险点”。
这种强控系统,撑得起短期高效,却撑不住人的脑袋。他十三年不曾远行、不设巡游,不是因为他懒,而是因为不敢离开权力终端。晚年的他,奏折逐渐减少,批语越来越少,也短。他曾经可以批三页纸骂一个巡抚,最后几个月只写“可”或“准”。档案记录显示,他死前一个月,几乎不再亲批重要军政事务。
圆明园的那场驾崩,官方说得含糊。有人传是中毒,有人说炼丹出了问题,但最靠谱的说法,还是累死的。戴逸先生在《中国通史·清代卷》里写得明白:“雍正之死,虽无确据病因,但体力透支、精神长期压迫为主要诱因。”
4.jpeg
资料图
乾隆继位第一年,做了几件事:减税、放权、恢复内阁部分权力。你要说这是明君作为,也行;但更多人理解,这是在给他爹“反向放血”。他不是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好,而是他知道,他要不改,自己也熬不过十三年。
所以,雍正的一天,不是简单的“勤政图强”,而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台不能宕机的压缩引擎。你可以说他伟大,也可以说他自虐。反正你不能忽视这个事实:整个清朝后期的官场标准,是他订的。他用十三年,把效率刻进了制度骨子里,也把人性压成了一片扁平的样子。
今天我们说管理、说制度、说治理现代化,有些人把雍正当成榜样。但别忘了,榜样最后的结局,是疲惫、怀疑、孤独和悄无声息地倒下。
你要模仿他?那得先问你自己一句:你能每天四点半起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看点好的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