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皇储之争闹得乌烟瘴气。时间来到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初,康熙从南苑打猎回来,未等喘口气,身体就突然垮了。不到一个月,甘泉园的夜里,康熙离世,年六十九。雍正,就是马上要说的四阿哥胤禛,就是在这一夜里,成为新任皇帝。《清圣祖实录》里关于康熙临终时的细节一清二楚,不立太子的传统延续到头一刻,秘密选定继承者才公布。
没人真知道当时龙床边发生了什么。雍正上位后,急着向天下解释当晚到底咋回事,说他那天刚在斋戒清修,突然收旨入园,没见到生父前已经一众宗室重臣汇聚一堂。康熙口谕传到了每个人耳朵里——“皇四子继承大统”。他还来得及在父病榻前尽孝,夜里天子驾崩。王公跪拜,宣告新君上位。雍正照例登大典、改年号、开御门听政——清朝政权平顺转交,好像一切平平常常。可一切真有这么顺吗?到底四阿哥凭啥,能被皇帝相中?
回头看,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各路皇子和支持者争储,拉锯了三十多年。明里暗里,锋芒毕露,谁上位谁都要背质疑。尤其雍正,争议如影随形。有的说靠隆科多拥立,有的怀疑遗诏被篡改。江湖猜得热闹,皇子们自己也心里没底。可是就算众说纷纭,局外人其实未必看得更清楚。关于储位,这些年其实根本没人敢赌天意。
康熙啊,他曾自嘲儿子众多,但没几个如他那样合适。他喜欢“坚固可托”,能扛事、能压住局面的继任者。胤禩风评极好,却品行阴沉;胤礽坐过储君,却两度被废。戴铎和李光地的议论,外头传得沸沸扬扬,说八王贤,可戴铎更看好胤禛,觉得他“聪明天纵,才德兼全”。雍正行事风格强硬,处理鄂伦岱结党那档子事,主张要斩草除根。康熙对这样能压得住场面的人不无偏爱。曾经,康熙停了胤禩的俸禄,说白了,是怕胤禩背后的大臣宗室太多,将来不好驯服。
所以老八其实早早出局,连康熙自己都说他阴险还“党羽甚恶”,私下都怕。剩下能挑的,只剩下胤禛和远在西北的胤禵。怎么选?康熙这些年把重头任务不断交给胤禛——审托合齐、议西北军务、查皇陵被盗、主持祭祀、查仓米,这些本不该外人的祭祀大权都敢放心交给他。有人质疑康熙后期对胤禵颇有倚重,可胤禵有兵权倒是真的,就是一直在外领兵没机会常待君侧,京城发生巨变,他哪赶得回来?
拼细节,康熙宠谁不是没有端倪。譬如来往花园多次的记录,胤禛家派头虽不敌胤祉,但康熙跟弘历(雍正二子)关系近得离谱,甚至收养进宫,连弘历亲妈钮祜禄氏都被康熙叫来看相。然后,朝鲜来的记述捎带说“康熙曾私谕胤禛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必封太子”。这些真实、真假混杂的记载和当时环境一起搅成了浑汤,单线推理根本划不清边界。
更有传说说,康熙临终给胤禛手里塞了顺治的念珠,用意深长。真假?唔...查不到原件,不敢肯定。但雍正的母亲和隆科多说出的话又印证康熙遗命庙堂之争。隆科多晚年时说“白帝城受命那天,就是我死期将至”。到底是真是假,可不可以直接给结论,真难说。
其他皇子呢,像十四哥胤禵,远在西北,送信赶路都得半个月,想临朝即位几乎天方夜谭。康熙最忌讳的,就是死后大阿哥们兵戈相见,这话还亲自告诫过近臣“若至我驾崩,尔等必相争兵”。当时,连周边的朝鲜人都嗅到了火药味,说康熙死后军乱势不可免。
雍正登基,最重要的舵手其实是隆科多。两万人马守着京师九门,调动方便。他力挺胤禛,第一时间封锁京城出入。川陕总督年羹尧则揪着西北局势不让胤禵有任何图谋。如果胤禵发兵,四川本地要出兵出钱。细看下来,整个政权过渡的缝隙其实仅仅是一线之隔。
有意思的是,再说回雍正自己,他靠的不只是父皇青睐。自打太子第二次被废,他就低调布局:表面自居闲人,实则里子盘活关系。极力取得康熙信任,模仿父亲笔迹,小心维护兄弟面子,刻意藏匿自己的真实意图,亲近大臣、安抚康熙跟前的侍从,甚至主动牵红线让康熙与弘历亲近。这一步步,都带着谋算意味。
驳杂的兄弟关系里,胤禩与亲兵如影随形,他却始终没有把自己推到明面锋芒处。初废太子时,他出来说情,不失为获取父皇好感的一招。也确实,他从未让兄弟们形成打击他的联合体。大臣方面,除了隆科多、年羹尧,雍正还依靠湖北提督魏经国等人。外人以为偶然,其实雍正谋划已久。
有一点要说得直接,就是胤禛小时候曾经得到佟家抚养,这份关系让他能把佟家的隆科多拉近自己阵营。北有兵马守卫,西有年羹尧掌局,雍正才底气足以临危受命。康熙晚年若真是精明决断,交棒胤禛才算合乎实利——他既有经验又能扛得住最复杂的人事局面。虽然像某些记叙讲的,康熙有时举棋不定、用人反复,真实的话,皇帝其实也会矛盾,谁都怕赌错。
当然,也不是说康熙绝对没有最后一刻“改弦更张”的冲动。假如他晚年真觉得胤禵更能撑场,说不定风向就会不同。不过明面上这些安排和御旨所示,最终都把方向锁定在胤禛身上。也许是儿子弘历聪明被看重,也许单纯只因为胤禛身边有人。历史很多时候,真像是找谁更顺手而已。
储位之争里,雍正能走到终点,很大程度靠的是平衡政策和自己的老辣技艺。三十多年竞争,把他磨炼成懂政务的强人。这份老道经验,被证明后来治理朝政时作用不小。反过来说,也有研究者讲,康熙晚年其实心有余悸,直到闭眼前都不见得完全信任任何人。谁帮他选定接班人?或许只有他和身边那几个临终重臣自己清楚。
可见,雍正继位,跟清朝朝廷的实际需求正好彼此契合。老皇帝苦心经营半生,终究没有彻底消解储君之争,最后关头只能依权控场。江湖上传说的真真假假,终究干扰不了帝国政权的自我调节和朝堂的现实博弈。
有人说雍正早有心机,哪怕全过程都在算计加自保,能坚持到最后,不让自己早早卷入明争暗斗,这何尝不是一种成熟。下场也不算坏。可也不能说他完全靠了“父皇偏心”,毕竟不少关键时刻他比兄弟们更会弯道超车。像那个年羹尧,雍正上位后不久就给他收拾了,算是人情翻篇。
至于争议止不住,传说流不尽,有没有幕后操作?谁也说不准。即使现在查遍学界论文、传世记载,很多事也只能靠猜测。比如康熙到底遗诏怎么写的?到底有没有“立贰登基”?史料也各有分歧。总有人说,隆科多宣布遗诏时口音带点含糊,几个字儿到底咋写的,谁又真看到过那张纸?这事说不清。
其实,换谁上位都这样。雍正登基,不是全凭父皇授意,更不是全靠谋权手腕,两者共同作用,关键节点上,正好选了能扛事的胤禛。所以是不是只有“天意”可循?谁又知道结果是不是也有偶然因素混进来了呢?
历史结局到了这里。雍正做了皇帝,清朝权力顺利过渡,还没来得及总结,新的矛盾和争议又起。再多说一句,若让当时的局中人给选择,一切真会换个走向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