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放榜,724分、713分、700分…一大批高分学霸刷屏热搜!
仔细研究他们的采访,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真相:这些顶尖学霸的成功,靠的往往不是天赋异禀或什么独门秘籍,而是看似普通却坚持得住的日常习惯!
正是这6个不起眼的“小事”,筑起了他们通往高分的阶梯。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就要从小培养好这些习惯啊!
高考尘埃落定,各地“学霸天团”纷纷亮相。
河南开封的代易瓒瓒724分,数学满分!湖北武昌的周世康700分,分数屏蔽激动拍腿!包头的潘睿713分,引得全校老师鼓掌,北大招生组连夜上门……
作为父母,羡慕赞叹之余,最想知道的恐怕是: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是怎么炼成的?他们的“武林秘籍”是什么?
翻看这些学霸的采访,答案出人意料地一致。
他们最常提到的,不是什么玄乎的学习方法,而是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小习惯。
总结下来,有6个习惯被提及率最高,堪称学霸标配!
习惯一:阅读,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沈阳的学霸兄妹李和轩(680分)和李和芮(710分)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们家阅读氛围超浓!
老爸坚持晨读,家里藏书丰富,晚饭后全家围坐讨论是常态,从量子物理到唐诗宋词,无所不聊。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兄妹俩视野开阔,对知识充满好奇。
阅读的好处太多了:提升理解能力(审题更快更准)、助力各科成绩、拓展思维、激活大脑。
李雪琴有个“塑料袋”理论很形象——平时攒下的知识,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阅读,就是给孩子的人生不断“攒塑料袋”!
习惯二:早睡早起,效率才是王道!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熬夜刷题似乎成了“勤奋”的标志。
但真正的顶尖学霸,几乎都不熬夜!
河南状元代易瓒瓒就是个典型。高中三年,她从不补课,更不熬夜!每天6点起床背单词、晨跑800米,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晚上11点准时睡觉。
看看衡水中学的作息表,也是雷打不动的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7小时左右),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白天才能精神饱满、专注听讲、高效学习。学霸的秘诀不是拼时长,而是拼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睡饱了,脑子才灵光!
习惯三:适度超前学,赢在起跑线!
很多高分考生都提到一个习惯:“适度超前学习”。
代易瓒瓒初中就自学了高中数学,这让她高中能更从容地攻克难题,高考数学轻松拿下满分150!
广西状元伍泓达也说,他习惯在开学前预习新内容。这样一开学,起点就比别人高,课堂吸收率也更高,后期只需重点突破不懂的地方。超前学习不是盲目抢跑,而是在能力范围内提前布局,给自己留出消化、反思和犯错的空间。当然,基础一定要打牢,小学阶段不太适合哦。
习惯四:错题本是提分的“宝藏”!
几乎每个学霸都强调错题本的重要性!
东莞的李峰(684分)分享,他70%的课后时间都在研究错题本,分析为啥错(是知识点漏洞?思路跑偏?还是审题不清?),然后回归课本,找同类题巩固,最后重做错题。
河北理科状元邢雨菡的错题本更是按错误类型(知识漏洞、思维误区、审题不清)分得清清楚楚,每周复习。错题本就是你的专属“病历本”,精准定位弱点,反复攻克,知识才能扎得牢! 记得标记“坑点”,分类整理,用好便利贴补充!
习惯五:会玩才会学,劳逸结合是刚需!
学霸可不是“书呆子”!他们往往很会玩,懂得调节。
湖北李森睿(700分,全省前20)课余爱好广泛: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样样行,他认为这些能有效减压、培养韧劲。
厦门高一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张旖轩(653分)也说自己很爱玩,各种卡牌游戏都熟。这不但不影响学习,反而让大脑放松,更有活力。弦绷太紧会断! 培养点兴趣爱好,保证每周有放松时间,该学拼命学,该玩痛快玩,张弛有度才能跑得更远。
习惯六:独立思考,拒绝当“伸手党”!
遇到难题,你的第一反应是翻答案还是问别人?学霸的选择是:先自己死磕!
辽宁文科状元高溪屿(683分)从小就被培养独立思考。她说,难题必须自己先钻研,实在想不通再看解析或请教。
为什么?因为一上来就看答案,脑子里装的是别人的思路,自己根本没动起来。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才是锻炼逻辑思维、真正进步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自己“打鱼”,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题目!
结语:习惯的力量,超乎你想象!
亚里士多德老早就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
这些考上清北名校的学子,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是早早掌握了“习惯的力量”。
这6个习惯,看似平常,却是普通孩子与顶尖学霸之间那道触手可及的分水岭。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让好习惯的种子生根发芽。
朋友们,看完这6个学霸习惯,哪个让你觉得最意外?哪个是你家娃已经养成的?或者,你觉得哪个习惯最难坚持?评论区聊聊吧!
你家的学习“法宝”是什么?分享出来,也许能帮到更多家长和孩子!教育的路上,我们抱团取暖,一起加油!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