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编辑| Mia
2025年短剧市场相当之热闹,配得上那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各地扶持政策加码,市场端爆款效应扩大、造星成果显著,制作端听花岛、百川中文等厂牌效应凸显,平台端红果持续增强市场占位、爱优腾芒加速布局精品化进程……
7月8日,DataEye《2025H1微短剧行业数据报告》指出,2025年微短剧投流规模将达约423亿元,同比增长28%,核心原因是端原生模式的爆发式增长和免费模式的大幅激增;免费微短剧市场规模约350亿元,同比增长40%,市场份额将达到55%左右。截止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半年增速达5.1%。
这个草莽中成长起来的产业,正在摸索中稳定航向,也占领着娱乐新高地。而这其中,被内容新业态搅动甚至重构的“中国文娱地域故事”,也在开启新篇。
简单来讲,短剧的“地域故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台前的”,有媒体报道,近两年各省市对广电总局实施的“跟着短剧去旅行”的响应率,达到了100%。“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也成为无数地方文旅和短剧制作者的“心之所向”。
二则是“幕后的”,短剧兴起带来了影视中心的洗牌,西安、郑州依托短剧“逆袭”的“城市神话”在前,各地也纷纷加速推动地域短剧的发展,短剧制作公司、产业基地扎堆涌现。
从内容制作到产业布局,短剧的地域生意正在全面爆发。只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现实真如此乐观吗?娱乐独角兽对话多个短剧人,去倾听他们在短剧地图里更细分的谋变、热潮之下更实操性质的选择。
拍摄基地:燕归巢效应显著,制作方“主动上桌”?
2025年短剧爆款名录里,必须要有一部《云渺》(《我,修仙多年强亿点怎么了》)。而这部剧花落临汾,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临汾并非传统热门影视基地。
“山西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山西有大量的古建筑群,晋派建筑独树一帜。选择临汾,一是因为当地政府对短剧行业大力的帮扶政策,二则是当地的古建经过岁月的沉淀,在画面里看起来古老神秘,拉高了整个成片的质感。”四月联盟在接受娱乐独角兽采访时表示。
其实“故事的前言”还有:去年8月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建成,吸引了超40家影视企业入驻。而其中就包括《云渺》的制作方四月联盟,临汾分公司总经理曹禄洋本身也是临汾人。典型的燕归巢效应。
(临汾四月联盟公司,图源临汾广播电视台)
以产业园为地标,以政策帮扶和区域优势不断吸引着人才回流、内容公司入驻,最终勾连起一个城市的短剧网络图,正在成为很多城市的短剧发展策略。
本质上,短剧是一个高度讲究集聚性的产业,而最能承载这一特质的经济体,便是产业园的搭建。简言之,当各种取景地所达成的效果大差不差时,那人群就会自然而然向成本更低、用时更短、制作更便捷的地方涌动。这也与短剧行业低成本、快节奏、高产量密切相关。
据媒体统计,目前郑州、西安都已经有十余家相对成熟的短剧拍摄基地,其中像郑州的航空港竖屏基地在8个月内拍摄了约390部短剧,西安西咸新区3万平方米270个拍摄场景,每天接待剧组10余个。
(图源郑州航空港发布)
而这其中又有一个“进化”过程。如果说前两年一些短剧基地主打的变废为宝、多元化场景搭建、相对完善的周边配套设置,服务剧组控制制作成本,越来越只是“基操”;那如今在政府扶持下的产业园,多可以做到全链条式,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版权保护、发行投流于一体,甚至还能辐射到政策审批等层面。
短剧基地开卷,但仅是卷向了政策优势、全链式服务上吗?
6月中旬,时刻互动与赣江新区共同打造的微短剧产业基地在赣江新区投入运营。这是江西省首个全链条微短剧产业基地。
据江西时刻互动短剧营销负责人曹荣介绍,之所以将产业基地落在赣江新区,新区的扶持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相较非常成熟横店、象山等传统影视基地,西安、郑州等短剧影视基地,江西作为中部城市,短剧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竞争格局相对开放。
“我们选择这里,是希望借助区域发展红利,在内容制作和资源整合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她解释道。——事实上,这条路已经在多产业、多地域被验证。
远景规划之外,最核心、最直接的目的,还是“满足自身需要,降低制作成本”。而所谓降低成本,是因为短剧本身是一个讲究“性价比”的产业。郑州、西安的崛起,本身也是因为其劳动力、场地成本相对一线城市较低,交通便利同样是为了降低成本。当下短剧承制公司最大的默契之一,便是本地化拍摄。
据曹荣介绍,目前公司一个月的产能约在30部,且还在持续扩张中。这背后的“省钱”和双赢逻辑是:作为场地运营方,相当于拥有了稳定的制作公司合作方,有效降低空置率;作为制作方,则可以有效降低拍摄成本。
这一切的根基是:江西独特的区域占位,如2小时经济圈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的地理优势,运营成本仅为一线城市40%-60%的成本优势,以及丰富的文旅资源。这也是成熟的产业基地所必需的。
据了解,目前这个15000平的产业园里,已经完成了将近100个场景搭建,涵盖了年代、现代等常用场景。
(时刻互动微短剧基地场景图)
如果说时刻互动是注重发掘区域市场的差异化机遇、是短剧制作方主动向上下游求索布局,那当然有人在思考着,如何在已经成熟的繁华地带咬下一口蛋糕。在市场普遍谋求全链式、更大更全的时候,细分化、差异化往往会成为别样的破局之道,真的适用于所有行业。
一夜成名影视科技公司被关注,是因为其专攻古装短剧拍摄基地。总经理李玉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前景图是:以洛阳为古装枢纽,串联开封宋文化场景,再嫁接郑州、西安高校的影视人才库——120分钟高铁圈内,将崛起一个“古装短剧黄金拍摄圈”。
整体来看,这个赛道仍然热火,且变则通、新则赢。有闯入者、有破局者,这个看起来极易被复刻的生意,自然也有早期入局者在谋变。在媒体采访报道中,一些成立时间较早的短剧拍摄基地,也在筹谋着通过向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去丰富自身的产品空间,维稳竞争力。
短剧文旅:真出圈还是自嗨?“人熟地熟”更易出精品
短剧地域生意经的另一面,是其与地域文旅的联动。
7月4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印发相关通知,具体条例包括但不限于:对创作反映深圳题材、宣传提升城市形象的剧本,在优秀剧本创作奖励基础上增加50%的扶持额度;对在深圳取景不少于5处且充分展现城市形象或促进城市旅游宣传推广的作品,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这是地方政策大力帮扶短剧文旅的典型缩影。甚至更重磅的还有,山东以“3年投入10亿元、单项目最高补贴500万元”成为全国最高奖金扶持力度;广西提出了“到2025年底实现创作‘微短剧+文旅’作品超过100部,全省微短剧产业总收入超过50亿元”的愿景。
(图源贵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政策对短剧文旅的持续加码非常容易理解。“短剧与文旅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短剧的爆红势必会带动当地文旅的发展,而文旅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短剧前来拍摄”,四月联盟在接受娱乐独角兽采访时指出。
这两年市场也的确催生了一批品相上佳的文旅短剧。《我的归途有风》的美食探店片段引流超50万条短视频二创,五一期间乐山市43家国家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200W+,同比增长45.5%;《飞扬的青春》带动浙江曹村镇民宿订单暴涨300%;《凉山小厨娘》带动“凉山彝族”“彝族美食”搜索指数同比上涨186%、177%等。
作为听花岛的“自选题”短剧,《家里家外》对文旅的带动同样不容小觑。网络数据显示,该剧在爆火后成功带动四川成都彭祖山景区、青龙影剧院、双流区军工厂家属院等取景地,青羊电视机、粉丝牡丹花床单、编织钥匙扣等时代老物件,蛋烘糕、叮叮糖、天府可乐等地域美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只是更多的,短剧与文旅的联动远没有达到长剧的效果。文旅联动转化需要深度长情的吸引力:短剧虽然浪潮高涨,但真正全民爆款仍然较少;其次,短剧扎堆上线、剧播期短等特质,决定了观众的视线很容易被新的内容吸引。更遑论还有各种打着文旅幌子的短剧,不过是悬浮故事的背景板、或是地域元素的简单堆砌。
越是如此,成功的方法论也就越弥足珍贵。本地化、人熟地熟效应,是娱乐独角兽在其中发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后者常用于基层工作场景,简单来讲就是用本地人做本地事。
《家里家外》就非常典型:不仅主创团队一半都是川渝人,还在创制的各个阶段都极致强化地域。在剧本创作阶段,不只是通过文字资料查找时代印记,还让编剧就近取材采访家中长辈、实地走访符合剧中年代的人群,剧中蔡晓艳帮小姑子伸张正义去广播站播报坏人坏事,便是取材自真实。
在语言上,剧组还邀请了四川话顾问打磨川渝方言,“务必做到地道”。在取景上,剧组选择将拍摄场景落于四川成都,一方面是这里潮湿的植被、砖瓦墙的小院子等更符合剧中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制片人对这些地方很熟悉,拍摄也比较方便”。
这其实也提醒了创作者:文旅联动不只是刻板的以地域建筑为背景,而是包括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积累、美食文化等,也融贯在创作的各个阶段,如此才能具有极强的地域感染力。
《云渺》的取景思考,除了上文提及的城市古建、制作公司及团队中有临汾人外,还指向了另一个维度:虚构背景的或是泛化的题材创作,如何与文旅联动?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追问该剧在临汾的具体取景地,当内容足够好看的时候,观众自然就会“拿着放大镜去追剧”,也自然就有了“追根溯源”的热情。
据四月联盟介绍,《云渺3:镇魔世家》中选用了国学馆、市中心的鼓楼作为取景地,《云渺4:绝嗣佛子》则用了曲沃的顾园、襄汾的汾城古建筑群。希望随着红果站内开通预告片、预约功能,接下来我们也能看到取景特辑之类的花絮释出。
(《云渺4》拍摄现场图,图源临汾广播电视台) (《云渺4》拍摄现场图,图源临汾广播电视台)
第二个关键词,更适用于定制文旅短剧的打造,即无论是选材还是营销,都要学会“随风而动”,精准出击。毕竟这类内容往往因为过于说教和刻板,而难以被市场端买单。
《凉山小厨娘》的故事主要是讲一位彝族少女厨师如何在厨神争霸赛中夺魁,不算新颖但经典好用。以此背景展开,彝族服饰、地域美食、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美景都自然而然被纳入其中。这其中创制上的“小心思”,是在抖音等平台上彝族服饰、美食本身就很火热,观众接受度很高。
如果停留在此,那可能还是会泯然市场。这部剧的突围还在于它的营销不断追着观众造梗的方向去打。如“霸道总裁爱上吃烤猪儿肉/凉山小汉堡的我”引发网友造梗风潮,一时间评论区里到处都是网友主动艾特自家文旅号的信息,如“@甘孜文旅我要看霸道扎西爱上煮牛肉坨坨的我,你努力一下”。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文旅短剧的出圈逻辑:它首先应该是引发本地人的强烈回应,而后才能在他们的助推下以内容和营销并行的方式全面爆发,多点发散,辐射向全国。这本身也是一个地方文旅降低门槛、扩大兴趣点的阶段,而也不要小瞧这届观众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造风能力。
“我们(时刻互动)本身就是做全案营销的,包括给当地文旅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全媒体平台上做宣传;现在我们涉足到短剧领域,也希望成为短剧里相对来说更懂得内容营销的,内容营销里又更懂得短剧的公司”,曹荣强调。人熟地熟外,还有公司跨界优势。
当然文旅定制剧成功的模版不止于一种,还有如《我的归途有风》是大热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短剧,也成功“复刻”了这部剧作为文旅联动剧新标杆的市场效应。文旅剧想要好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讲好一个小而美的故事,其他的如IP热、营销,都是借风而动。
作为从业者,曹荣坦言当下打造文旅定制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它对拍摄协调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文旅定制剧常涉及多部门协作,景区场地使用、文物拍摄等审批流程较长。
其次,也是我们最常讨论的创作平衡难题,部分地区对文旅剧的要求偏向正统,而如何在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也是需要反复摸索的。
最后,她提出了专业支持需求,认为部分题材需要专家学者指导,确保文化表达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这也可视为短剧精品化的必备过程。
当市场开始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新诉求时,或许本身就在前进。
从文旅联动的内容经济,到产业基地引流的集聚发展,短剧的高速发展让地域命题持续火热。而一切也都是暂时的,就像短剧的草莽时代正在过去,短剧的地域生意仍在洗牌;又像最近的新闻里,“短剧公司集体进京”的消息传来,其中玩家包括了掌玩、山海、麦芽等。
野蛮生长下沉淀的地域优势会消失吗?小池能否成就大鱼、又是否终会长成湖泊?短剧文旅会产生可以比肩长剧的带动效应吗?一切都难以预料,而未来想想都精彩。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