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愁原创内容写不出来又没时间?
2025年这波AI工具确实火,通勤路上嘴巴一动就是初稿,午休扒拉点素材,周末交给智能助理改吧改吧,效率嗖嗖涨。
但光靠机器整出来的玩意儿,冷冰冰的没个人味儿,读者一眼就看穿了。
别把原创想得太玄乎。
书上那些老理论,加进去你自己干过的案例、常挂嘴边的口头禅,混一块儿就成了新东西。
读者认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背后那个机器。
有摄影师就这么搞,攒够关注开个99块的手机修图课,一天就卖爆——信任攒够了,知识付费也好带货也罢,路子自然就通了。
工具快是快,省时间不假,可千万别让它唱主角。
生成的那稿子,不塞点你亲身的糗事、踩过的坑,谁乐意看?
开头整个钩子,像“2亿大奖零缴税”那种爆炸标题,25字把人抓住;中间聊痛点给解法,少用“首先其次”这种死板词;结尾干脆点,带点情绪收尾就成。
数据来源得靠谱,书刊报告查清楚,观点才站得住脚。
说到底,创作不是比谁熬夜狠。
方法对了,工具就是好帮手。
坚持一个月试试,顺手了粉丝也来了,变现是水到渠成的事。
信息爆炸的时代,带体温的内容才金贵。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