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篇讲洗衣历史的文章,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蹲在河边看奶奶洗衣服的场景——石板上摊开蓝布衫,棒槌“咚咚”敲得水花四溅,那时候总觉得这画面挺有意思,现在才明白,古人洗件衣服可真不容易。
你说古人没洗衣机,咋对付脏衣服?
我看文章里提的“捣衣”,其实就是拿棒槌在石头上捶打,跟奶奶当年的法子差不多。
那时候还得靠草木灰帮忙,毕竟灰里的碳酸钾能去油,可再怎么弄,衣服洗几次还是容易掉色。
听说曹雪芹家给皇帝进贡的衣服,洗两次就掉色,还成了罪状,可见古人对褪色这事也头疼得很。
后来有了皂荚,煮水搓洗能去点污渍,但效果有限,估计古人洗件彩衣,得跟伺候宝贝似的。
说到洗衣机,真是越想越感慨。
1858年第一台洗衣机就是个圆桶加曲柄,摇得胳膊酸,说是洗衣机,倒像手动搅拌器。
到1910年有了电动款,才算跨进自动化门槛。
咱们国家1978年小天鹅出了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我妈说那时候谁家有台洗衣机,能在胡同里被夸半年。
再后来波轮、滚筒各显神通,洗得干净还省水,可大家需求也跟着涨——光洗干净不够,得能烘,得护色,得对付咖啡渍、血渍这些麻烦玩意儿。
现在的洗烘套装可太聪明了。
就说小天鹅的蓝氧技术,电离水分子生成活性因子,去特渍不费劲,混洗还不串色,白衣能保持透亮,彩衣也不会越洗越暗。
听说今年10月还要出升级款,护色效果能抵10片护色片,连羽绒服、大件都能烘得透透的,这技术进步真是看得见摸得着。
想想咱们现在,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该干啥干啥,洗完直接穿或者晾,哪像古人得蹲河边敲半天?
以前怕褪色只能靠盐水泡、反着晒这些土办法,现在洗衣机自己就能护色,科技真是把“洗衣”从体力活变成了“点按钮”的事儿。
有时候翻老照片,看奶奶那辈人洗全家衣服的背影,再看看自己家客厅里安静运转的洗烘套装,突然就懂了啥叫“时代在变,生活在甜”。
那些怕褪色的纠结、捣衣的辛苦,都成了历史里的故事,现在咱们只需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把更多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儿——比如陪家人聊聊天,或者追两集爱看的剧。
你呢?
有没有哪段洗衣的回忆,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