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大汉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

濤聲已旧 · 3 天前
拨开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秦末乱世,出身卑微,却最终开创了四百年大汉基业,这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发迹史,更是一个关于时代洪流、个人选择、命运转折与非凡团队的史诗。
1.png
汉高祖刘邦
沛县浪荡子——不羁的“刘季”
故乡与家世: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一说前247年),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他本名“刘季”,就是“刘老三”的意思(上有长兄刘伯、次兄刘仲)。
少年“无赖”的标签: 年轻的刘邦,可绝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极其厌恶农业生产,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太没出息。史书记载他“好酒及色”,性情豁达(“意豁如也”),但行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赖习气。
市井间的魅力: 然而,这个看似游手好闲的刘季,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魅力。他为人慷慨大方,虽然自己没什么钱,却常常呼朋引伴,在沛县的小酒馆里赊账喝酒,结交三教九流。他讲义气,重承诺,遇到不平事敢于出头,天生一副大哥做派。这种性格,让他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沛县的豪杰人物:
萧何:沛县主吏掾(县里的文吏头目),精明强干,识人善断。他欣赏刘邦的器量,常常利用职权袒护刘邦的一些小过失。
曹参:沛县狱掾(管监狱的小吏),性格豪爽,武艺不错,是刘邦的铁杆兄弟。
樊哙:以屠狗卖肉为生,力大无穷,性格刚烈勇猛,对刘邦忠心耿耿,后来成了他的连襟(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
夏侯婴:沛县厩司御(管马匹和车驾的小官),车技高超,为人忠厚,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刘邦。
周勃:以编织养蚕器具和给人办丧事吹箫为生,孔武有力,沉默寡言,也是刘邦早期的重要支持者。
2.png
张良、萧何
“赤帝子”的传说与面相: 关于刘邦,很早就流传着一些神异传说。据说他母亲刘媪曾在湖边休息,梦遇天神,当时雷电交加,刘太公去找,竟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之后便有了身孕生下刘邦。还有说他醉卧时,身上常有龙形显现,酒馆的老板娘(王媪、武负)常常见到,觉得奇异,便常常免了他的酒钱。更有相士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是“贵不可言”的面相。这些传说,无论真假,都为这个不羁的年轻人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泗水亭长:基层的历练: 成年后,刘邦总算谋了个正经差事——泗水亭长(相当于乡派出所长兼邮站长)。这个职位不高,却让他深入接触了社会底层,了解了官吏运作和民间疾苦。他依然不改本色,经常戏弄县里的官吏,但也展现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处理事务的灵活手腕。一次押送役夫去咸阳,目睹了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不禁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一颗不甘平凡的种子,悄然埋下。
吕公嫁女:命运的馈赠: 沛县来了一位避仇的富豪吕公。县令设宴款待,规定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刘邦空着手来,却高喊“贺钱万!” 吕公大惊,出门相迎。精通相面的吕公一见刘邦,就觉得他相貌奇贵,不顾妻子反对,执意将女儿吕雉(后来的吕后)嫁给了这个年近四十、名声不佳的亭长。这桩婚姻,为刘邦带来了重要的政治资源(吕家在当地很有势力)和一位极其强悍、影响深远的伴侣。
芒砀起事——逼上梁山的“沛公”
押徒失路:绝境中的抉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接到一个危险任务:押送一批刑徒去骊山修建秦始皇陵。当时民怨沸腾,役夫逃亡是常态。队伍刚出沛县不久,人就跑了大半。刘邦深知,即使到了骊山,按秦律自己也是死罪。行至丰西泽中,他停下脚步,解开众人绳索,痛饮一场,慨然道:“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大部分人都跑了,但有十几个壮士被他的气概感动,愿意追随他亡命天涯。
斩蛇起义:神话的塑造: 逃亡路上,发生了一件被后世大书特书的事件——芒砀山斩白蛇。传说刘邦带人夜行,前有巨蛇挡道。醉意中的刘邦拔剑将蛇斩为两段。随后有人路过斩蛇处,见一老妪哭泣,问之,答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说完老妪就不见了。这个故事被刘邦的追随者(可能是萧何、曹参等人策划)迅速传播开来,将刘邦塑造成“赤帝之子”,肩负着取代“白帝之子”(象征秦朝)的天命。神话的力量,在乱世中极具号召力。
陈胜点火,沛县易帜: 就在刘邦藏身芒砀山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六国贵族纷纷复国。沛县县令也慌了,想响应起义以求自保。萧何、曹参(当时在县衙任职)便献计:“您是秦朝官吏,现在起事恐怕沛县子弟不服。不如把逃亡在外的那些豪杰召回来,比如刘邦,他有几百号人,可以胁迫众人,大家就不敢不从了。” 县令觉得有理,便派樊哙去召刘邦。刘邦带着几百人兴冲冲回来,县令却反悔了,害怕控制不住局面,关闭城门,还要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翻墙逃出,投奔刘邦。刘邦写信用箭射入城中,晓谕父老:“天下苦秦久矣!现在诸侯并起,你们如果替县令守城,等城破之日,必定被屠戮。不如杀了县令,选个能人领头,响应诸侯,才能保全家室。” 城中父老果然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众望所归:“沛公”诞生: 进城后,大家推举首领。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事败后灭族,极力推让。沛县父老都说:“平素听说刘季诸多奇异之事,当贵,且我们占卜过了,立刘季最吉。” 于是,48岁的刘邦被拥立为“沛公”。他祠黄帝,祭蚩尤,以赤色为旗帜(应和“赤帝子”传说),正式举起了反秦大旗,聚集了沛县子弟两三千人。
3.png
鸿门宴
西进关中——“约法三章”与鸿门惊魂
张良初遇:如鱼得水: 刘邦起兵后,初期并不顺利,攻打周边县城时损兵折将。他听说有位贤士张良在下邳,便前去拜访。张良,韩国贵族后裔,博浪沙刺秦的主谋,此时正聚集百余人准备复韩。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向刘邦谈论《太公兵法》,刘邦一听就懂,并能灵活运用。张良感叹:“沛公殆天授!” 遂决定追随刘邦,成为他最重要的谋士。张良的加入,为刘邦集团注入了顶级的战略智慧。
项梁扶持:借力发展: 刘邦力量单薄,便投奔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反秦领袖之一——项梁(项羽的叔父)。项梁慷慨地拨给他五千士兵和十名军官。刘邦在项梁麾下参与了一些战斗,实力有所增强。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后称义帝)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对抗秦军主力章邯、王离;另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略地,直捣秦朝心脏——关中。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避实击虚,高歌猛进: 刘邦的西征之路,充分展现了他听从良谋、灵活机动的特点。他采纳张良和郦食其(高阳狂生,主动投靠)的建议,不硬攻坚固城池,而是招降纳叛,瓦解秦军。他收编了陈胜、项梁的散兵,联合了彭越等地方武装,实力像滚雪球一样壮大。他成功地攻取了南阳郡,迫使南阳太守齮投降。兵临武关时,张良又献计贿赂守将,趁其懈怠一举破关,打开了通往关中的大门。
兵临咸阳:秦朝的终结: 秦朝内部此时已混乱不堪。赵高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又设计杀了赵高。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公元前207年十月(秦历岁首),刘邦大军抵达咸阳东郊的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刚刚即位46天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脖子上系着丝带(表示请罪),捧着皇帝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在轵道(亭名)旁向刘邦投降。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宣告灭亡!
约法三章:民心所向: 进入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面对堆积如山的珍宝和如云的美女,出身底层的刘邦彻底花了眼,就想住在宫里享受一番。樊哙(他的连襟和猛将)急了,闯进来直言进谏:“沛公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个富家翁?这些奢靡之物,正是秦朝灭亡的祸根啊!请急还军霸上!” 刘邦不听。张良也严肃地劝道:“正因为秦朝无道,您才能到这里。要为天下除残去暴,就该以俭朴为本。现在刚入秦宫就安于享乐,这就是‘助桀为虐’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听樊哙之言!” 刘邦幡然醒悟,立即下令封存秦朝府库和宫室,还军霸上。随后,他召集关中各县的父老豪杰,郑重宣布: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灭族),偶语者弃市(处死)。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各司其职)。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这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同时,刘邦派人到各县乡宣传他的政策。关中百姓大喜过望,唯恐刘邦不当秦王,争相送上牛羊酒食犒劳军队。刘邦又推辞不受,说仓库粮食很多,不想让百姓破费。“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民心,在此时已悄然倒向刘邦。
鸿门宴:生死一线的豪赌: 刘邦的“先入关中”和“约法三章”赢得了巨大声望,却深深刺激了实力强大的项羽。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击溃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当他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抵达函谷关时,发现刘邦已派兵守关,大怒,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第二天一早消灭刘邦的十万军队。一场决定命运的宴会即将上演。
项伯夜访: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旧交,连夜骑马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劝他快逃。张良立刻告知刘邦。刘邦大惊,恳请项伯代为疏通,说自己绝无背叛项羽之意,守关是为防盗贼,日夜盼项羽来,并当场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宴会上的刀光剑影: 次日,刘邦带张良、樊哙及百余骑来到鸿门赴宴。席间,范增(项羽谋士)多次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范增便召来武将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伺机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护住刘邦。
樊哙闯帐: 张良见情势危急,出帐召樊哙。樊哙持剑拥盾,撞倒卫士闯入军门,怒发冲冠,瞋目视项羽。项羽按剑问:“来者何人?”张良答:“沛公的参乘(贴身警卫)樊哙。”项羽赞道:“壮士!”赐酒肉。樊哙趁机慷慨陈词,指责项羽听信谗言欲杀有功之人,与暴秦无异。项羽无言以对。
刘邦遁走: 刘邦借上厕所之机,与樊哙溜出大营。他犹豫是否告辞,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辞什么!”刘邦留下张良善后,自己带樊哙等人抄小路逃回霸上。张良估计刘邦已到军中,才进去献上礼物(白璧一双给项羽,玉斗一双给范增),并代刘邦致歉。项羽收了白璧。范增却气得拔剑撞破玉斗,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刘邦以谦卑的姿态、巧妙的言辞、项伯的内应、樊哙的勇猛和张良的沉着,奇迹般地化解了杀身之祸,但也让他彻底看清了项羽的威胁和争霸天下的残酷本质。
楚汉鏖战——知人善任的终极较量
分封汉王:蛰伏汉中: 鸿门宴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他背弃“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将刘邦封到偏远闭塞的巴、蜀、汉中为汉王。为了防备刘邦,项羽还将关中一分为三,封给三位投降的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史称“三秦”。
韩信拜将:暗度陈仓: 刘邦憋屈地前往汉中,沿途烧毁栈道,以示无意东归,麻痹项羽。在汉中,他得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韩信。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不得志,投奔刘邦也只当了个小官。因犯法当斩,临刑前大喊:“汉王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被夏侯婴救下。萧何与之深谈,惊为奇才,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起初不以为然,只封了个治粟都尉。韩信失望出走。萧何闻讯,月下策马狂奔将其追回,并力劝刘邦:“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刘邦终于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献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公元前206年,刘邦留萧何在汉中保障后勤,自己与韩信率军秘密北上,突袭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一举击溃章邯,拉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序幕。
彭城惨败:狼狈逃亡: 刘邦趁项羽深陷齐国叛乱(田荣反楚)之际,联合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一举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今江苏徐州)。胜利冲昏了头脑,刘邦在彭城日日置酒高会,疏于防备。项羽闻讯,亲率三万精骑,星夜兼程,从齐国回师。拂晓时分,楚军如神兵天降,突袭彭城。汉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被杀、溺死者不计其数,尸塞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本人也陷入重围,幸得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扰乱楚军,他才在数十骑护卫下侥幸逃脱。途中,为了减轻马车重量逃跑,他甚至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推下车,幸得夏侯婴一次次抱回车上。他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则被楚军俘虏,成为人质。


荥阳对峙:智勇的拉锯: 彭城大败后,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一线,依托敖仓(秦朝遗留的巨大粮仓)和有利地形,与项羽展开艰苦卓绝的拉锯战。项羽攻势凶猛,多次围困荥阳。刘邦处境极其艰难:
纪信代死: 一次荥阳被围,粮道断绝,形势危急。大将纪信假扮刘邦,乘黄屋车(皇帝车驾)出东门诈降,吸引楚军主力。刘邦则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羽发现上当,烧死了纪信。
陈平反间: 谋士陈平献上反间计,刘邦拨给他大量黄金,离间项羽与范增、钟离昧等重臣的关系。项羽果然中计,怀疑范增通敌。范增愤而告老还乡,途中背疽发作而死,项羽自断臂膀。
分兵略地: 刘邦自己苦苦支撑正面战场的同时,采纳张良、韩信的战略:
派韩信率军北上,开辟第二战场。韩信展现了神乎其神的军事才能,“背水一战”破赵,“半渡而击”破齐,平定北方广大地区,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
派彭越(游击战专家)在项羽后方梁地(今河南东部)不断袭扰楚军粮道,让项羽首尾不能相顾。
策反九江王英布(骁勇善战),在南线牵制项羽。
垓下决战:霸王末路: 长期的拉锯战消耗了楚军的锐气和粮草。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师,以绝对优势兵力(约四十万)将项羽十万疲惫之师重重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
四面楚歌: 张良献计,命汉军士卒在夜间高唱楚地民歌。楚军闻歌,思乡情切,军心彻底崩溃。项羽闻歌,惊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自知大势已去。
霸王别姬: 项羽在帐中与心爱的美人虞姬诀别,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含泪和歌,随后自刎(传说)。
乌江自刎: 项羽率八百骑突围南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边,乌江亭长备船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叹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将坐骑乌骓马赠与亭长,回身步战,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年仅31岁。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就此陨落。
4.png
刘邦登基称帝
大汉开基——从布衣到天子
氾水称帝: 项羽败亡后,天下再无强敌。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午日,55岁的刘邦在氾水之阳(今山东定陶西北)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是为汉高祖。一个新的伟大王朝——汉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定都长安: 最初定都洛阳,后采纳娄敬、张良的建议,认为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遂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长安成为此后西汉两百多年的政治中心。
论功行赏与剪除异姓王: 登基后,首要任务就是分封功臣。功劳最大的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最多。张良、曹参、周勃、樊哙、陈平等皆封侯。韩信先被封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韩王信(韩国贵族,非韩信)为韩王等。这些异姓诸侯王占据着大片富庶之地,拥兵自重,成为新生政权的巨大威胁。刘邦在吕后、萧何、陈平等人的协助下,以各种理由(或真或假的谋反)逐个铲除: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最终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彭越被诬谋反,处死剁成肉酱分赐诸侯。
英布惊恐之下真的造反,被刘邦亲征击败后被杀。
韩王信投降匈奴,后被汉军击杀。
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刘邦大封刘氏子弟为王(如齐王刘肥、代王刘恒、吴王刘濞等),并杀白马与群臣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确立了“同姓封王”的国策,但也埋下了日后“七国之乱”的隐患。
稳定朝局:萧规曹随: 在中央,刘邦建立了以丞相(萧何)、太尉(掌军事,虚设或由功臣兼任)、御史大夫(周昌、周苛等,掌监察)为核心的官僚体系。他深知萧何治国之才,对其信任有加。萧何制定《汉律九章》,废除秦朝苛法;整理户籍,确立赋税制度;规划长安城建设。刘邦死后,继任的曹参也完全遵循萧何的治国方略,史称“萧规曹随”。
休养生息:黄老之治: 连年战乱导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经济崩溃。谋士陆贾常向刘邦进谏儒家思想,刘邦不以为然:“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反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刘邦醒悟,命其著书论述秦亡汉兴的道理。陆贾作《新语》,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刘邦采纳,推行黄老之术
减轻赋税徭役(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
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者归家。
奖励农耕,复员士兵归田。
抑制商人(重农抑商)。
这些政策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喘息,社会经济开始复苏,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奠定了基础。
白登之围与和亲匈奴: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强大起来,威胁汉朝。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投降匈奴的韩王信,结果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围困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后靠陈平贿赂单于阏氏(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认识到当时无力彻底解决匈奴问题,采纳刘敬(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后多为宫女冒充)嫁给单于,并赠送财物,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晚年悲歌: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此时刘邦已年老多病,本想派太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出征。但吕后哭求,认为太子难以驾驭这些老将。刘邦只得带病亲征。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在战场上被流矢射中。归途中,他回到故乡沛县,召集父老子弟畅饮,击筑高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慷慨悲凉,唱出了他得天下的豪迈与守天下的忧虑。这是他对一生功业的总结,也是对帝国未来的深深期许。
长乐崩逝: 回到长安后,刘邦的箭伤日益严重。吕后找来良医,刘邦却拒绝治疗,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公元前195年四月甲辰日,汉高祖刘邦在长安长乐宫驾崩,享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东)。
刘邦建立的汉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西汉、东汉共四百余年),更深远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基。“汉人”、“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这些称谓,皆源于此。他的故事,是一个底层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凭借个人魅力和卓越领导才能逆袭成功的千古传奇,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从沛县的市井无赖,到芒砀山的亡命之徒,再到鸿门宴的惊魂客,最终成为开创四百年大汉基业的开国皇帝,他的经历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的成功,是时代的机遇,是性格的胜利,更是知人善任的典范。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刘邦的身影,连同他身边那些璀璨的群星——张良的谋略、萧何的沉稳、韩信的兵锋、樊哙的勇猛……共同铸就了大汉王朝的基石,也照亮了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段无比辉煌的篇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刘邦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去思考命运、勇气与领导力的真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濤聲已旧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