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东”这俩字,你大概立刻能想到的,就是新闻里那种密集的爆炸声,火箭互射的夜空,或是石油喷涌、美元滚滚的景象。仿佛这个地方生来就和火药桶、战乱和黑金绑在一起,永远在给世界添堵。
可要真问一句,“中东”这个名字里的“东”是谁的东?东到哪了?大多数人可能想都没想过。
其实这名字一听就带着浓浓的“欧洲味”。你得先把自己想象成十九世纪的欧洲人:站在伦敦或者巴黎地图前,指着自己说“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离咱近的叫“近东”,再往东去,是“中东”,最远那块才是“远东”。一切都得以欧洲为轴心来命名,地球是他们的自留地,世界都是他们要丈量、分割和命名的殖民物。
“近东”这个词原来指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地盘,什么巴尔干半岛、土耳其本土。可奥斯曼崩了,巴尔干国家独立,一个个撇清关系,谁还愿意继续被叫“近东”?这帽子他们自己都嫌殖民味太冲。结果“中东”这片地界就越长越肥,把土耳其也顺手给吞了进去。
“中东”的边界从来都是欧洲人嘴里的弹性概念。你问英国人,当年他们口中的“中东”能囊括半个印度。今天的地图上,“中东”一般指西亚大部分国家,阿拉伯半岛全包,还要连带地中海东岸和埃及,甚至连高加索南边的那些国家也能算进去。总之只要西方觉得“这地方事多、油多、离我够远又够近”,就能把你塞进“中东”框里。
说白了,这词一开始就不是给当地人用的,是外人给他们打的标签。你们这片地儿资源多、宗教分裂、民族矛盾、地缘位置关键,是全球贸易和战争必经之路。欧洲人给你一个统称,好方便他们写情报、谈判、分割蛋糕。殖民者逻辑很简单:管你内部多复杂,我管你都叫“中东”,省心。
别看这些词听起来只是地理概念,背后全是权力的味道。你被怎么命名,就决定了别人怎么看你,也决定了你在国际秩序里的位置。被叫“中东”,就默认了你的命运是被围观、被介入、被操纵。今天的新闻里以色列和伊朗“互刷火箭”,各国大使紧急开会表态,西方媒体用“中东危机”几个字一盖,就跟包裹快递一样给你贴个标签,方便全球吃瓜。
也难怪“中东”这词死都死不掉。别的词能过时,像“近东”“远东”就慢慢被嫌弃不用了,因为殖民权力退潮了,那些地方在全球秩序里重新给自己命名。可“中东”不行,这地方油太多、位置太好、矛盾太难,全球盯着当舞台。石油储量全球一半以上,天然气也四成,兵家必争,帝国必驻,新闻必炒。
所以说,“中东”从来不是一张普通地图上的地理标签,它是个血淋淋的政治概念,是欧洲人当年画给自己看的方便表,也是今天各大国继续博弈的战场代号。你在新闻里看见“中东”两个字,最好脑子里自动蹦出“谁又要伸手了”“谁又要发战争财了”。
世界地图不是画出来给人欣赏的,是划出来给人争的。能在地图上被人轻描淡写地命名,往往就意味着要准备好被别人定义命运。别看“中东”两个字短短的,里面埋的全是刀子。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