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则天:从后宫到前朝的权力之路,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静心品读 · 昨天 16:44
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场在悬崖边缘行走的权力博弈,每一步都交织着智慧与血腥、突破与毁灭。要理解这位中国唯一女皇的崛起,需穿透历史迷雾,回归《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记载的细节,从宫廷角落到朝堂之巅,还原她如何以非凡手段撕开男权社会的铁幕。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氏女入宫为才人。面对母亲杨氏的哭泣,她冷静回应:“见天子焉知非福?” 太宗时期,她曾以驯马三法(铁鞭、铁锤、匕首)展现果决性格,却未获重用。太宗驾崩后,她依制入感业寺为尼,但命运在永徽元年(650年)逆转——唐高宗李治祭奠先帝时与她重逢。据《资治通鉴》载,武则天“泣诉离别相思”,而正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为制衡对手,主动建议接她回宫。这一决策成为王皇后政治生涯的致命失误。


重返宫廷的武则天迅速布局:
- 情报网络:以财物笼络宫女,构建后宫监视体系,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一举一动皆在其掌握。
- 弑女嫁祸:永徽五年(654年),她亲手扼杀襁褓中的女儿安定思公主,嫁祸于刚探视过婴儿的王皇后。当高宗追问时,侍从一句“皇后适来此”成为压垮王皇后的关键证据。《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此事,后世虽存争议,但唐代官方史料均指向此为废后导火索。
- 铲除政敌:655年立后后,她联合高宗打压关陇贵族集团:长孙无忌被逼自尽,褚遂良流放而亡;王皇后与萧淑妃更被“削手足投酒瓮”虐杀。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风疾不能理政,武则天正式代理朝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密谋废后失败,反被诬谋反处死。此后武则天垂帘听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开创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皇-天后”共治模式。此间她推行关键改革:
- 文化工程:支持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修建,以佛化形象强化权威。
- 官僚体系:组织北门学士编撰《臣轨》《列女传》,将君臣伦理制度化。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囚睿宗李旦,独揽大权。为扫清称帝障碍,她发动“酷吏革命”:
- 告密政治:设铜匦鼓励告密,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罗织罪名,李唐宗室被诛戮殆尽,“亲王诛死者殆将尽矣”。
- 神权造势:命人伪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洛水白石,又借《大云经》宣称自己是弥勒转世。
690年,67岁的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她创造“曌”为名,喻示“日月当空”的至高权威。
突破性贡献:
- 科举革新:首创殿试与武举,寒门子弟得以晋身,《通典》载其“擢人才于寒素之中”。
- 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编纂《兆人本业记》指导农业,洛阳成为国际商业中心。
- 边疆经略: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域,对吐蕃采取和亲与军事双轨策略。
恐怖统治的代价:
- 骨肉相残:长子李弘暴亡(有传被毒杀),次子李贤被逼自尽;孙女永泰公主因议论男宠张易之专权,遭武则天赐死(《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
- 酷吏遗毒:告密之风摧毁社会信任,“人人屏息,无敢议”。


晚年的武则天深陷继承困局。狄仁杰以“未闻侄子为天子而祔姑于庙”点醒其传位亲子之重。698年,她召回流放十四年的李显立为太子。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逼其退位。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未做反抗,以“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换取与高宗合葬乾陵的合法性。同年冬,她于上阳宫离世,无字碑悄然立起——功过是非,尽付青史评说。
结语:历史夹缝中的破壁者
武则天在七世纪男权社会的巅峰撕开一道裂缝,却也被权力异化为暴力循环的践行者。她以殿试打破门阀垄断,又以酷吏制造白色恐怖;她抬高女性地位,却将孙女送上刑场。这种矛盾恰似历史的警示:任何突破时代局限的变革,都必然混杂着光明与阴影的纠缠。当我们剥离“恶女”或“女权偶像”的标签,看到的是一位在制度牢笼中开辟帝业的复杂政治家——她的传奇,至今仍在追问权力与人性、性别与秩序的永恒命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静心品读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