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为汉高祖。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我们今天所说的汉族是在汉朝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汉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在位: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生卒: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不确定)-公元前195年6月1日。
年号:无。
庙号:太祖、高祖。
谥号:高皇帝。
陵墓:长陵(在今陕西咸阳)。
汉高祖刘邦札记:
刘邦为什么能坐上皇帝,而项羽不行。下面是《史记》高祖本纪的白话节选,成败的奥妙就在其中。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饣鬼饣襄(前线送粮之意,个人注),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说是刘邦自己的总结,还不如说,是司马迁给刘邦的高度评价。不管怎么说,总结的很到位,刘邦没有贪天功为己有,挟天资为私能。反过来说,这是成功了,怎么说都有理,这就是干什么必须成功的道理。失败者在怎么聪慧机智,失败对人们是毫无价值的经验,说破大天,语言也是苍白的。
这里有个问题,当初起兵的时候,刘邦想过做皇帝吗?坐皇帝应该是走一步看一步推出来的。世间很多事情是相同的,做主要领导的,不要看后面去吹捧他有多大的志向,大部分胆子没有下面的人大。手下的就如同看眼不怕乱子大,总是愿意鼓动,因为成功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推举就比较好理解了。至于坐上去的是不是火炉,与推举人无关,“欲戴其冠,比承其重。”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看,刘邦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从他小的时候就能看到。刘邦年少时不愿意干活,经常被父亲训斥,父亲也常常把他和哥哥相比,不待见他。顽皮是少年的天性,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主要是看孩子的本性,也就是秉性坏不坏。刘邦好学,很欣赏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在投奔至大梁时,信陵君已死,被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刘邦回到家乡沛县。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在当地,就是一个混子,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有些名气。
一个天天听父母话的孩子,长大后绝干不出开国皇帝的大事,因为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孩子惹事,开国皇帝不同于继位皇帝。从小调皮捣蛋的,不一定都能干大事,但是,干大事的人,思想肯定不同寻常。
在看到秦始皇出巡仪仗队伍的时候,刘邦曾感慨万千“大丈夫当如是也”。《史记》把这句话作为刘邦励志大肆渲染。
励志人人有,梦想自己如何如何,实践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慢慢品尝。项羽也曾有过这样的豪言,秦始皇出巡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以显示自己的自命不凡,结局却与刘邦南辕北辙。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天意。
作为亭长,往骊山押送劳役,他竟然能把除去逃跑剩下的人全给放了。这个大胆的举动,足以证明刘邦思维的不凡和前瞻性。逃跑了劳役怎么做都是死罪,索性不如放弃幻想,逃之夭夭务实一些。因为是死罪不敢回家,有十多个人愿意跟随他做了死党,与他生死同行。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现在很多人是不会相信这些迷信的故事。这个故事却留了一个话题,因为刘邦斩的白蛇是白帝之子,而斩白蛇的是赤帝之子。借着故事,刘邦成了赤帝之子,跟随他的人对他也就另眼相看了。
公元前208年陈胜起事,号召各地起义。刘邦手下已有数百人,他想到沛县做根据地,由于沛县令出尔反尔,他能一箭书信射进城里,百姓就杀了县令,可见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大家推举刘邦为沛公,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心安理得地自称是赤帝子,军队很快扩充到三千人。萧何、曹参、樊哙都在帐下听用。
创业之初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刘邦没什么实力,人员不是众多,所以只能依附于项梁。不久秦将章邯大破项梁于定陶 (今山东定陶),项梁本人战死。楚怀王经过商议后,为了分散秦军力量,刘邦项羽二人开始分兵,决定派一支部队西向直接攻秦,当时秦军势大,谁都不看好西路军。项羽因为想为叔父项梁报仇,想去西路,楚国的将领都认为,不利于西征为由拒绝了项羽的要求。所以西路军以刘邦为主将。楚王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刘邦一路西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收张良、郦食其。当时,郦食其有个弟弟名叫郦商,身边聚数千人,郦食其归汉,郦商率其部下约四千多人加入沛公队伍。张良带领的韩军也加入进来,部队的扩充,刘邦的底气也足了。经过张良的周密筹划,刘邦经过多少次的大仗小仗,顺利进入了蓝田。在蓝田,刘邦大破秦朝最后的力量,秦朝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力量。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在轵道(今陕西西安城区)旁,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
进入咸阳,诸将争夺金帛财物,刘邦面对珠宝玉器美女成群的皇宫,刘邦脑子开始发懵,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把持不住自己了。樊哙的规劝他听不进去,张良的进言切中要害,刘邦如梦初醒,马上制订了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约束部下。刘邦带领军队退出咸阳,来到灞上,这些举动,赢得了民心的支持。后来进入咸阳的范增高度警觉,一直贪婪酒色的人,如今秋毫无犯,范增有些寒颤,他下决心让项羽除掉刘邦。反观项羽,杀掉子婴,纵兵劫掠放火,咸阳一片火海,生灵涂炭。
得胜进城烧杀淫掠,一直是胜利者的天性,他们的考量很多,主要有:激励士兵英勇杀敌,提前允诺的;因为初来乍到,怕有反抗者,用暴行加以震慑;收集财物,以备军资。种种劣迹,使得百姓深恶痛绝。举一例:李自成进入北京,他如果没有暴行,就不会很快垮掉,也不会招致吴三桂引清兵入北京。但凡在历史上有卓越成就的,都会避免这些毁民丧己的事,纪律严明爱戴百姓才是胜利的保障。
随后的鸿门宴上,范增积极主张杀掉刘邦。刘邦在军帐中,尽管面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面不改色沉着应对,走出军帐,才方寸皆无落荒而逃,审时度势恰到好处。项羽没有杀掉刘邦,亚父范增只能仰天长叹:“唉!竖子(项羽)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个时候,项羽完全可以剿灭刘邦,他没有听取亚父范增的建议,失去了最佳独霸天下的机会,机会稍纵即逝。也许这就是“天意难违”,刘邦从此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天子)。
戏亭分封,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汉王封号。四月领兵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并烧毁栈道,以表明自己不进入关中。十一月,刘邦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之计,命韩信从陈仓突然出现,很快击败章邯,并用计欺骗项羽,使其相信刘邦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不会在向东发展。
项羽的轻信,又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关中是刘邦霸业的基础,关中是刘邦后来楚汉之争的重要基地,没有关中,刘邦到死就是个汉王。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后,东出与项羽争天下。楚汉之争是刘邦书写人生最浓重的一笔,也是人生最辉煌高光的时刻。
五月,刘邦乘项羽深陷于齐国,无力抽身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西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短暂的胜利使刘邦失去理智,天天与诸侯们喝酒庆祝。项羽闻之,急率轻骑兵3万回袭彭城,联军无备,一时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顷刻瓦解。
彭城之战,刘邦被杀的丢盔卸甲逃跑,父亲刘煓、妻子吕雉一同被楚军擒获,项羽把二人当做人质。在逃跑的途中,为了减轻车重跑的更快,刘邦把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踹下车,车夫捡起刘盈,惹得刘邦大怒。可见刘邦当时的复杂心情,为了逃命,不顾骨肉。
刘邦究竟是什么性格?面对妻离子散、父亲被捉,毫无怜悯之心,疯狂逃跑。鸿门宴上,他却能冷静沉稳,表面毫无慌乱之意,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度。是写书人刻意渲染,还是本身就是双重性格。皇帝都是这样吗?
成皋之战,从公元前205年五月至公元前203年八月,两年的多时间里,一直胶着僵持着。为了解决相持局面,刘邦使用陈平反间计。对项羽使者,用锦衣玉食和寒酸羞辱诡计,使项羽怀疑亚父范增,不用其谋,逼迫范增怒而归乡,范增返乡途中病逝。刘邦用土地、王位做封赏,韩信、彭越等全力攻打项羽。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河南省郑州荥阳广武)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并还回刘邦父亲刘煓与妻子吕雉。
看似都满意的结果,暗藏着生死决斗的玄机。项羽的心机和刘邦的机敏,不可同日而语,项羽实诚过度,刘邦诡道有余。按照我们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希望做人诚实一些,不要太多心眼、耍奸使坏。做皇帝则不同,不用计谋,像老百姓诚实、憨厚待人,根本就没有皇帝可坐。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各个阶层的想法,有着天壤之别,想的同样问题,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有时候会“南辕北辙”。在有些问题上,道德思想是表象,区别是:皇帝想的,着重为解决问题,不存在道德观念。老百姓看不懂,不理解;老百姓想的,憨厚淳朴,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认识。在皇帝眼里,既幼稚又愚蠢。现在看,诚实的老百姓,永远是普通一员,阶级间的两者永远想不到一起,相互对立也就顺理成章了。政治家必须具备,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公元前203年11月,楚、汉签订史称“鸿沟之约”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
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十面埋伏战术,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在四面楚歌声中,虞姬自杀,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乌江边项羽持剑自刎而死。
尽管项羽失败了,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敢用轻薄的语言贬低他,因为项羽是顶天立地的男人。而同时期胜利者刘邦,确留下了不少微词,“宵小之徒,不孝不义。”。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刘邦在虚情假意的推脱中,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最初定都洛阳,后根据戍卒娄敬的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史称西汉。
刘邦建国称帝后,心病开始发作。七个异姓王,让他茶不思夜不寐。当时权宜之计的分封,七个异姓王占全国大部分土地,此外,还有超过一百三十人被封为列侯,异姓诸侯王在封国内部军政独立,给中央集权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刘邦的不安不奇怪,他心里明白江山是怎么来的,他并没有操控全局的实力,稍有不慎便有重新进入混乱的局面,所以他时时提防、处处小心,不敢忘乎所以。最让他担心不下的,他死后这些封王能不能犯上作乱,推翻刘家的天下。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深层次是为太后吕氏设立的,怕她吕氏外戚的权力超过刘氏。
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帝王惯用的伎俩,只是手法不同。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美其名曰诛杀功臣。有人说刘邦是大仁大义夺得天下,只是不拘小节。其实不然,坐上帝位,在利益面前,刘邦诡计多端无以复加,充分显现出不仁不义。就像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欺瞒手段把好话说尽,哄骗善良的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搜肠刮肚的做法,是极其恶毒的表现,他丧失了人最基本的良知。
反过来说,统一掌握大权,省去了以后为权利争夺的战争,减少了百姓流离失所,为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难道不是好事吗?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刘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也不会知道了。”
刘邦神一般的预测,果真如此吗?政治走向,自古就神秘莫测。
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或五十三(疑)。皇太子刘盈继位。
刘邦著名的诗词: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