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从深宫中的普通才人到掌控朝政的女皇,她的一生充满了权谋、智慧和争议。她出身官宦世家,却在后宫中历经磨难;她以女性之身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却也背负了无数骂名。她就是武则天,一个让后世争论不休的传奇人物。
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她的父亲武士彟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曾经跟随李渊起兵反隋,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官至工部尚书,可以说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母亲杨氏出身于隋朝的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知书达理,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闺秀。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武则天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武则天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她的父亲武士彟希望她能像古代的才女一样,既有才华又有见识,于是给她取名“武曌”,“曌”字的意思是日月当空,光明普照,寓意着她未来能够光芒万丈。母亲杨氏更是亲自教导她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教她学习女红等传统技艺。在这样的教育下,武则天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气质非凡,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才华。
然而,武则天的命运却在她14岁那年发生了转折。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充实后宫,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秀女。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让女儿进入皇宫、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于是便将武则天送入宫中。这一年,武则天14岁,正值青春年华,容貌出众,气质高雅,很快就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唐太宗对武则天的才华和智慧十分欣赏,赐她“武媚”的称号,封她为才人。从此,武则天便在皇宫中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活。然而,皇宫并非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权力斗争的地方。武则天虽然年纪轻轻,但她很快就意识到,要想在皇宫中立足,必须要有自己的手段和智慧。
在宫中,武则天表现得十分低调,她努力学习宫廷礼仪,熟悉宫廷规矩,同时也不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她经常为唐太宗吟诗作画,弹奏乐器,赢得了唐太宗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唐太宗驾崩后,按照宫规,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居于感业寺。
在感业寺的这段时间,武则天并没有放弃对权力的渴望。她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学习佛经,修身养性,同时也不忘关注宫中的动态。
公元652年,唐高宗李治在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重逢。这次重逢,可以说是武则天命运的转折点。李治被武则天的美貌和才情所吸引,决定将她接回宫中,封为昭仪。回到宫中的武则天,开始了她的权谋之路。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女,而是一个成熟、智慧且充满野心的女性。她深知,要想在后宫中立足,必须得到皇帝的宠爱。于是,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逐渐赢得了高宗的信任。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高宗,还在朝政上为高宗出谋划策,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然而,武则天的上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皇后王氏和贵妃萧淑妃都对武则天的上位感到不满,她们联合起来,试图打压武则天。但武则天并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她开始策划反击。她利用高宗对她的信任,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陷害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计划。
公元655年,武则天的计划达到了高潮。她设计陷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成功地将她们废黜。高宗在武则天的巧妙布局下,最终立她为皇后。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后,她的权力逐渐扩大。她不仅掌握了后宫的事务,还开始干预朝政。高宗对她的依赖越来越深,许多政务都交给她处理。武则天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她任用贤能,推行改革,使唐朝的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武则天的权力扩张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他们认为,一个女人不应该掌握如此大的权力。于是,一些大臣开始联合起来,反对武则天。但武则天并不是一个轻易被打败的人,她成功地镇压了反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公元660年,高宗因病经常无法上朝,武则天开始以皇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她不仅处理政务,还开始干预军事和外交事务。这一时期,武则天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她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唐朝的最高权力。
权力的获得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武则天在掌握朝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她不仅要应对朝中大臣的反对,还要处理与儿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元675年,武则天与和尚薛怀义等男性有了情感纠葛,这些传闻在坊间广为流传,也为她的统治增添了不少争议。
公元683年,高宗驾崩,武则天的权力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她先后废黜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这一壮举,不仅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男性统治传统,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武则天称帝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新政,使唐朝的国力进一步强盛。
武则天的治国之道充满了智慧和手腕。她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她广纳贤才,不拘一格,任用了一批批有才能的官员。她不仅任用男性官员,还任用了许多女性官员,打破了传统的性别限制。她首创殿试和武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选拔了大量贤能之士。她还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地方官员能够有效地治理地方。她还设立了“匦”制度,鼓励百姓上书言事,使朝廷能够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也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她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均田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她还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她还鼓励国内外贸易,提高商业税的征收比例,使得唐朝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她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武则天在位期间,在军事上也有卓越的表现。当时突厥和吐蕃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她果断采取军事行动,多次派遣名将出征,成功抵御了突厥和吐蕃的侵扰,收复并稳定了安西四镇,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这一行动不仅维护了唐朝的边疆安全,还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唐朝的边疆更加稳固,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她还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鼓励文学、绘画和音乐的发展,使得唐朝成为一个文化盛行的国家。在她的倡导下,唐朝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她还特别重视教育,设立了许多学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她鼓励学术研究,支持编纂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也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武则天的统治也并非没有争议。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了一些严厉的手段。她设立了酷吏,对反对她的大臣进行打压。这些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她的统治,但也让她背负了“暴君”的骂名。
公元705年,在大臣张柬之等人的逼迫下,武则天退位,传位给中宗李显,恢复了唐朝的国号。退位后的武则天,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后”,退居上阳宫。她孤独地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同年,武则天病逝,享年82岁。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充满了争议。一方面,她被一些人批评为“牝鸡司晨”,认为她的统治破坏了传统的礼教秩序。另一方面,她也被许多人称赞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领袖,她的统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她的统治充满了争议,但她的历史成就和地位是不可否认的。正史对武则天的评价较为客观。《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对她的政治才能和文化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资治通鉴》也认为,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都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