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世的谜底,似乎一直被故宫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密档牢牢压在历史最深层。几个月前,故宫的一处密室修缮,有工人竟意外发掘出一道带有雍正亲笔印玺的旨谕内容!消息一出,引爆了学术圈的热议。传说百年的皇室疑云,竟被残留的几行字重新搅动。谁能想到,乾隆这位执掌大清盛世的皇帝,原本平平常常,却因那一道命断疑云,整个人生轨迹为之改变?那些推崇他的人,或许都未曾真正了解,这背后藏着多少无法说清的因果。道听途说和真实记录,会不会只是权力更衣的戏法?
雍正朝的权力漩涡,并非外人想的那般简单。历史书上寥寥数笔,“四子弘历受父皇钦点”,仿佛这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在档案深处留下的真实片段,真有那么确定吗?雍正十一年腊月,紫禁城的大雪封住了走廊,也像是封住了外头的流言。当天,雍正突然叫张廷玉、鄂尔泰入宫议事,气氛严肃到让人喘不上气。雍正的话直白得让老臣都眨了眼,“四子弘历为储”。这事早就不是几个大臣能想明白的事。
皇长子弘晖年过三十,自己有官职、有班底、知名度更高;弘时、弘昶也各有恩宠。宫里私下里,什么说法都有,有人说雍正偏心,更有人猜:宫中太静,太平得有点反常。几位重臣当然不傻,雍正既做了决定,他们嘴上附和,心里分明开始疑神疑鬼。
雍正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布局也不可能没算计。年幼的乾隆有口才,有心计,小时候还能一口流利满汉语。雍正面无表情地评价,“为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岂能言易?”这种语气,倒像是在自己的影子里找到了继续皇位的种子。我不相信雍正没权衡过,但任何布局都得有人配合才行,不是吗?
立储只是一个开始。仪式很快办完,乾隆身穿黄袍大模大样接过印信,十五岁的少年,可能心里都没彻底准备好接下来的风浪。外人都以为雍正终于下定决心,实际上,这之后的每一天,都是试探,都是拉锯。新储君的权限逐渐放大,军机处也开始有他的一席之地。别人羡慕,他未必感到多畅快。
乾隆的教育,很怪异。别说其他皇子,整个皇族甚至清朝史上都没这么被分开对待过。张廷玉、鄂尔泰这样的核心大臣,像老师一样天天盯着弘历,八位满族、八位汉族学者轮番上阵。这不仅是资源倾斜,更像是某种防线加密。所有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君臣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轻松?宫中流言一直不断,太后“家教”,还有那些被调走又调来的太监,每个细节都透露些许异常。
一些老宫人悄悄传——弘历的父母,不只是钮钴禄氏和雍正?有夜里不知身份的妇人进出宫墙,御前侍卫都要躲着走。张廷玉有一次竟给少年乾隆披衣,这种亲昵,外省官员听了都觉得犯规。不仅如此,总有流言和某位神秘汉族官员扯在一处。至今,北京传统胡同里还能偶尔听老人讲起这些旧事。
再说蒙古使节那回事,本来是翻译生病,十三岁的弘历却自己当场逐字逐句翻译,大家夸才华,他自己脸色坦然。可别忘了,这些教育资源都不是白给的。雍正盯得紧,太后更是隔三差五要他去汇报学习。不像在家,两位主考察孩子不为别的,只为一口气。表面上看,是培养接班人,想深一点,也许是怕身世流言太盛,不得不千方百计洗净污名?
宫里可不是平静无事的地方。记得有一年春天档案库大火,专烧和弘历出生、成长有关的档案。各地调走的老太监,大部分在宫外再没说过一句真话。陈世倌这样的人,本来在政治舞台上毫不起眼,偏偏能得皇帝关照、人情照拂。哪有这么多巧合?
宫里面,有人说弘历很像母族的钱氏,更多人却觉得,他和太后越来越有一种相似的气质。这些碎片,拼不起来,却又不能否认的确存在。再说雍正安排太子居所那段事,旁人都觉得应该住东宫,他硬是让弘历住在重华宫。这些年研究清宫史的专家,发现这种布局完全违背惯例,难不成只是巧合?
雍正的身体很快就熬不住了。木兰围场突发疾病,朝中慌乱,谁能料想这种天命竟会来得这么容易?有人说,张廷玉那会儿看见皇帝气色差,已经在准备匾后藏诏书。匾后的秘密实锤到谁手上,就是谁的天下。匆匆之中,一切如约而至。只不过,这种天意到底有多少是布置好的,多少是被迫推着走?
雍正死了,乾隆登基,只几乎没几天,头一道旨意,立刻下令封存所有档案,还专门换了地点进行保管。档案不存皇史宬,单独藏密室。这种做法,不是心虚又是什么?外戚没大封赏,钮钴禄家族没捞到一分好处,甚至舅舅都被送往新疆。历代新君登基,哪有像他这样收缩外戚的?
对宗室也是,兄弟们封号、俸禄不少,但实权一丁点不给。朝中的老大臣甚至升了职,但有些人,比如陈世倌,反而被以“闲适”名义发配南方,还带走了一大笔安家费。这看着像是补偿?不免让人多想。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谱牒档案修订。钮钴禄氏成了官方档案的母亲,可有些知情的文档一句话都没有留下来。档案刚修完,宫里又一场火。这是天灾,还是人祸?档案丢了,疑点也就自然没了。乾隆一句“天意如此”,外人只当风凉话,其实他最清楚这背后有什么猫腻。
这种操作,可能掩盖了一切,但真的能消除百姓的怀疑?那些永远失传的细节,让身世故事越来越扑朔迷离。或许这就是皇权游戏的全部——表面顺滑,背地里难说分明。有些时候,一个人努力一辈子,也不过是别人的棋子;到了乾隆,他明明操作得极其老到,可是却把所有人都骗进疯狂的剧本里。这样一局棋,哪能让人心服?
但说到底,这份在故宫密室中发现的雍正旨谕,只是把迷雾又吹淡了那么一层。乾隆到底是谁的谁,有些细节也许永远不会跳出来。真相离我们近了,还是远了?档案大概还会再找到几批。作为看客,大可按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也许答案永远都是斑驳陆离,不干不净,不圆满,倒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吧。
历史的脚步声消失之后,只剩下一地冷冷的尘埃。档案也好,传说也罢,从未有一个答案真能让所有人满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