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有图有真相!其实古人比你穿衣都奔放

admin · 3 天前
文|史说百家
1.jpeg

编辑|史说百家
入了夏,城市的街头巷尾总是闷热得发黏,许多人早已把空调冷饮当作救命符,窝在屋子里不想挪窝,生怕身上多出一滴汗水。可在漫长历史中,大部分人其实压根儿没机会上这种清凉好生活。没空调没冰箱,手里的解暑“高科技”无非是扇子、井水,更多时候靠斗衣裳花样。穿什么,怎么穿,怎么让身体喘口气?这成了所有古人一到夏季就不得不重新琢磨的头等大事。琢磨多了,就生出许多看着奇怪,其实还挺有实操价值的衣裳法子。这种法子的历史痕迹,可真不是几幅画、几件残破衣物就能简单说清楚的。
2.jpeg

考古队手里的汉墓壁画、出土的纱衣,给了现代人不少惊奇。甭说是普通百姓,权贵们那身衣着,有时候看起来比现在的时装秀还要放得开,薄若蝉翼,前襟大开。他们的审美尺度,到底有多宽?还是说在赶夏天热浪的路上,那点羞涩根本不值一提?细看文献和实物,有些地方还不大搭界,想要搞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反倒越来越拿不准了。
要说人活一世,无非就是吃住行穿。穿,这门事说起来简单,其实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环境逼迫。太阳毒辣的时候,衣服成了保护层,也是最后的遮羞布。可真往更早追溯,刚迈出类人猿那会,祖先打猎回来弄张兽皮,骨头磨细了钻洞穿线,生怕半点地方被树枝划破。树叶兽皮在身上捂着,说不上多美观,防护优先。
3.jpeg

有的考古人考证,原始人就会把骨头削成针,缝兽皮。缝上去以后试试,觉得还冷,还得想别的办法,捡点红色泥巴涂上,一个个都成了会生活的艺术家。这些事儿,和后来的文绉绉悬丝织锦其实挨不着什么边儿。
讲黄帝战蚩尤,部落建立以后,嫘祖算是一位衣裳界大拿。她要人打树皮抽麻,这种纤维虽糙,但总比兽皮透气管用。偶尔手头有了好皮毛,还要细致剥取、反复晒晾加工。男人们打猎归来,女人们琢磨着怎么把衣服做得耐看一些,有时候还得考虑怎么省布省工。
4.jpeg

真正的意外在后来发生。嫘祖没什么饭量,手下人为了让她开胃,去山上找果子,结果袋里全是采错的,苦的酸的最后都剩下白团团的,齁得牙疼。嫘祖一看,这东西咬不动,丝丝缕缕的,摸着却不难受。抠开一看,原来是虫子吐的丝,桑树上挂满了,要是能把这丝抽出来,岂不是比什么都顺手?!
经过几番折腾,终于捣腾出缫丝、织绸的方法。整片部落人被惊得眼珠子直转。丝绸衣服刚一做出来,谁都抢着穿,这东西贴身舒爽不说,最妙的是你想织多薄织多透气都能办到,比啥兽皮都好用。等养蚕成规模,桑树成排种下,嫘祖的名号就坐实了。后来的人念她的好,干脆奉成了神。
5.jpeg

说起来容易,真遇到高温,衣服还真不能应付过去?嫘祖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人吃不起。权贵穿纱衣,老百姓还得勒紧裤腰,尝试改良。权贵们用实地纱制衣,织得密不透风,但气孔挨得紧,穿在身上仿佛什么都没有。传说唐朝那会,一个大官穿了五层纱衣,痣都能被人看见,再薄能薄到啥程度?其实谁也说不准。倒是长沙马王堆的汉代素纱襌衣,50克的重量,真实又具体。可惜这些好东西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故事里见,现实生活还得自己想办法。
说到底,蚕丝贵得要命,养殖再发达也供不上全天下人用,纱衣成了极少数人的梦。权贵在山庄抱冰消暑,普通人没得选择,葛布成了大救星。葛根遍地长,只要有心、肯出力,用葛布编织的夏衣撑起了两千年。细葛布虽说还算贵重,偶尔有官员能分点优待,粗葛布大路货,不挑人。再怎么穷,扛得住夏天的汗水算好衣服了。
6.jpeg

然而葛布再好,流汗多了,贴身照样浸湿,整个夏天干干湿湿,别说“清凉”,满身黏腻才是常态。实际情况是,干了一身湿,湿了又干,不少人体质差的,病倒了都没人管。葛布挡不住身体的汗意,便有聪明人造了竹衣。仔细琢磨下,这和今人夏天用竹席没什么两样。薄薄一层竹篾,略为编织,撑开外衣,隔离了皮肤,不贴不黏,手艺简单,材料看天吃饭。就这一招,几千年下来依然没人嫌弃。
除材料选得巧,样式也别致。胫衣,这种只包腿的裤子,先秦时就有人穿。两根裤管直包小腿到膝盖,腰部上面啥都没有。外头再罩条裙,这种打扮怎么看怎么反常。可换个角度想,这不正是直面夏天闷热的法子吗?风一吹,凉气灌上来,又透快意又省了面料。等汉朝后胫衣再升级,裤腿连到屁股后,尽管有点不成体统,实用性倒是提高。
7.jpeg

奇怪的是,贵族瞧不上胫衣。裤子成了底层人的象征。可到了南北朝,西来胡风一激,这裤子一变又成了喇叭口,全包下身,大受百姓欢迎。夏天气热,腿裤干脆一剪了事,变五分裤,甚至再减成内裤的样子。偷懒吗?其实不过是实用而已。
和胫衣对应,女性时尚也一变再变。如果你看多了唐朝剧,肯定注意到,女性坦胸装满大街。事实真这样?偏偏出土的壁画还真有类似衣着。女性暴露脖颈上缘,有的更坦露胸线,加身薄纱,轻飘飘的,摆明了就是为纳凉。唐律虽严,却默认了这种衣着。时代开放,胡风劲吹,很多传统被抛在脑后。再往前追,李世民母亲原是胡族,胡人喜欢生了儿子就大开衣襟。大唐建立,这习惯也带到宫廷,做了服饰新标杆。
8.jpeg

女性地位高了,女皇女丞相成了难以想象的现实。大批女性干脆套上男式衣裳骑马游玩,和前代大相径庭。坦胸装因而成一时风潮。然而好景不长,封建复辟,丝绸生产被毁,宽衣解带的盛世不再。一朝时尚、一朝气象,兴废都是偶然,不用太往心里去。
回过头看,夏天怎么凉快除了靠衣裳,更直白的,你可以把衣服脱光。如今夏夜街头常见赤膊者,古人家里其实也这样。画作《高逸图》里,赤身上阵者悠哉地坐着。不合礼仪?偏巧是在私宅,没人多嘴。谁家都知道,遮体不是头一要紧,更重要的是“活”得舒服点。古人没有臭氧层被破坏的担忧,赤身纳凉还不怕晒脱层皮。这听起来刚刚好,实际照搬到现在环境里——恐怕分分钟变成大麻烦。
9.jpeg

对比如今,气温动不动往40度奔,六七十年代满打满算28度就叫“酷暑”,现在怎么活?空调加身还得小型风扇吹脸,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缓兵之计。想当年,祖先们拿着沾汗的葛布和不透气的布裤,改良改用了几千年。现代衣服再高科技,归根到底不也是应对温度变化?真讲实用,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学的。可是你瞧那些古代的做法,有些貌不惊人,偏偏就在苦夏里解决了大问题。
有些法子看着过时,实在琢磨起来还挺实用。比如竹衣,甚至老旧的胫衣,都是一种应急方案。至于最“奔放”的坦胸装,时代风向随时能改,没人能保证下一个数百年会不会重归敞开怀抱。
10.jpeg

最后能说的其实也不多。这些年,天热得越来越不像话,大家各凭本事纳凉。古人翻出千奇百怪的夏日衣裳,我们捏着遥控器抢空调位,看似不同,其实都在和高温死磕。有没有更妙的方法也说不定。要不,等下一个夏天再看?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admin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