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渤,很多人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画面,可能不是他拿影帝的激动瞬间,也不是哪部票房炸裂的电影片段,而是当年他在节目里,用那张波澜不惊的脸,轻飘飘地“怼”得伶牙俐齿的小S当场泪崩的那句——“你拿什么和人家林志玲比?”那场面,简直是娱乐圈“高情商”现场教学的经典案例,既狠又准,还让你挑不出大毛病。
真的,黄渤这人,在圈内绝对算是个“宝藏大叔”。唱歌?人家能站春晚独唱,让多少专业歌手羡慕嫉妒恨。演戏?百亿票房影帝,这含金量杠杠的。主持?临场反应快,包袱抖得那叫一个机灵,常常妙语连珠。感觉就没他玩不转的活儿,活脱脱一个“全能型选手”。
可怪就怪在这儿! 就这么一个几乎“零差评”、人见人爱的实力派,我们突然发现,他竟然“消失”快两年了! 大银幕小荧屏上,属于黄渤的高光时刻似乎按下了暂停键。这位曾经霸屏的“劳模”,到底去哪儿了?是累了?是遇到坎儿了?还是憋着大招呢?
一、“叛逆”是他成功的底色,而非偶然
黄渤的起点,可不像他后来那么光芒万丈。70年代生在山东青岛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制内”家庭。爹妈的想法特朴实:好好读书,考大学,进体制,稳稳当当过一生——这几乎是那个年代父母对孩子最“标准”的期许了。
可黄渤骨子里就刻着“不安分”。青春期的荷尔蒙没把他推向课本,反而全砸在了唱歌跳舞上。在父母眼里这顶多算个“业余爱好”,但黄渤自己知道,这玩意儿烧心,是梦想! 你说他外形条件在帅哥如云的娱乐圈算突出吗?真不算。但老天爷赏了他一副好嗓子,高亢有劲儿,自带故事感。成年后,青岛的酒吧歌厅就成了他的“练兵场”。
家乡驻唱收入其实不赖,日子也能过得挺滋润。但黄渤心里那团火,指向的是更广阔的舞台——北京。首都嘛,机会多,竞争也残酷。北漂的日子可不好熬,酒吧驻唱那点钱,在帝都的房租生活费面前,常常捉襟见肘。更别提还要面对老板的盘剥、难缠客人的刁难,个中辛酸,大概只有深夜收工后空荡街道上那个疲惫的身影最清楚。
现实逼着他必须变道。咋办?27岁“高龄”(在演员行当里绝对算大龄),他愣是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高职班。这一步,彻底和父母期望的“体制内安稳”说拜拜了。你说这是叛逆吗?是!但这份“将叛逆进行到底”的狠劲儿,恰恰是后来那个影帝诞生的基石——他用行动证明,选定了路,跪着也要走出名堂来。 回老家?安稳?不存在的!
二、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百炼成钢
进了北电,黄渤才算真正“醒了”。光靠点天赋小聪明想在这行出头?门儿都没有!更何况,周围同学大多青春年少,他这“大叔级”新生起步已晚。压力山大?黄渤的字典里没“怂”字。他玩儿命似的学,练台词、抠表演,像块海绵一样疯狂吸收。同时,跑剧组、递资料、面试,成了他的日常打卡。机会,往往就在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中悄然降临。
刚开始,接到的角色小得可怜,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就是背景板里一闪而过的路人甲。但黄渤对待每一个“路人甲”,都像对待主角一样较真。他信奉“戏烂人不烂”,再小的角色也要演出彩儿。 这份执着和灵气,渐渐被一些慧眼的导演捕捉到。小角色的积累,成了他演技的磨刀石。
真正的转折点在2006年。宁浩那部成本不高却笑果炸裂的《疯狂的石头》,让饰演“黑皮”的黄渤一炮而红。那个操着方言、一脸倒霉相、执着于“牌子,班尼路!”的小贼,瞬间戳中了全国观众的笑点。“黑皮”火了,黄渤的名字,也终于从幕后走到了聚光灯下。 这哪是运气?分明是之前无数个小角色堆出来的厚积薄发!
自此,黄渤的演艺路仿佛“开了挂”。《斗牛》让他捧回金马影帝,《泰囧》《西游降魔篇》等片票房一路狂飙,他迅速跻身“百亿影帝”俱乐部。神奇的是,连他曾经被调侃的“接地气”长相,都成了极具辨识度和观众缘的独特魅力。他不再满足于喜剧,悬疑片《涉过愤怒的海》里复杂深沉的表演,让人惊呼:“黄渤还能这样?!” 他证明了,好演员的戏路,从来不会被外表框死。
三、当“综艺咖”遇上“油腻”质疑:消失是退却还是蓄力?
成名后,巨大的名利场向黄渤敞开了大门。各种顶级资源纷至沓来,其中性价比最高的,无疑是各类综艺真人秀。站在旁观者角度,真不好苛责他的选择。想想看:录综艺,周期短、来钱快、曝光高,还能维持热度,比起在剧组苦熬几个月,轻松太多了!而且,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但娱乐圈的法则很残酷:甘蔗没有两头甜。 当黄渤频繁穿梭于各个综艺,靠着高情商和幽默感赢得满堂彩时,一个隐忧悄然浮现:演员最宝贵的“神秘感”在过度曝光中消磨,打磨演技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观众是敏感的,那段时间他主演的电影,口碑明显下滑,表演被批有些“套路化”、“脸谱化”,甚至出现了“油腻”的声音。更糟的是,他还卷入了剧本抄袭的风波(虽然后来有同行力挺澄清),各种负面传闻开始冒头。
然后,黄渤就“消失”了。 没有长篇大论的声明,没有激烈的辩解,他就那么低调地淡出了公众视野。这两年多,他在干嘛?是避风头?是厌倦了名利场的喧嚣?还是痛定思痛,选择沉下心来“回炉重造”,给自己一个沉淀和思考的空间?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份沉寂,在快节奏的娱乐圈显得格外珍贵。
四、归来仍是“戏台”王者?期待一个沉淀后的黄渤
最近,喜剧电影《戏台》官宣阵容,黄渤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消息让无数影迷精神一振。选择回归自己最擅长也最被认可的喜剧领域,这步棋走得聪明。从“戏台”重新出发,颇有几分“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或者更确切地说,“回到初心再创辉煌”的意味。
说实话,作为一个看着黄渤电影长大(暴露年龄了)的观众,我对他的回归充满期待。他的演技底子在那儿摆着,那份对小人物的精准拿捏和骨子里的幽默感,是天赋更是磨砺。短暂的迷失和市场的浮躁,或许让他走了点弯路,但一个真正的好演员,不会永远被“油腻”标签困住。 两年的沉淀,足够让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汲取养分。
黄渤的故事本身就很励志:没有惊为天人的颜值,非科班出身,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叛逆”和近乎笨拙的坚持,硬是在帅哥美女扎堆的娱乐圈闯出一片天。如今他已过知天命之年,人生阅历和艺术感悟想必更上层楼。
所以,黄渤这次携《戏台》归来,绝不仅仅是“复出”那么简单。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洗尽铅华、褪去浮躁,带着对表演更深理解、可能还藏着惊喜大招的黄渤。他能否用实力撕掉“综艺咖”、“油腻”的标签,重新证明自己作为演员的价值?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戏台》的锣鼓点中。粉丝们早就搬好小板凳等着了——毕竟,那个能用一句话把小S怼哭,也能用一部电影让你笑中带泪的黄渤,谁不怀念呢?
你怎么看黄渤的沉寂与回归?你觉得《戏台》能成为他的翻身之作吗?或者,你对这位“百亿影帝”的哪部作品印象最深?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