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记者来信丨2025年高考有何特殊之处

中工网 · 昨天 16:45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7月7日,距离2025年高考刚好过去了一个月。
对教育领域来说,每年夏天最大的事就是高考了。作为一个报道教育多年的记者,因其典型的“风向标”作用,我关注最多、研究最多的也是高考——向下,它影响着12年基础教育的教与学;向上,又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今年的高考有些“特别”,甚至有人说今年的高考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前两年高考,除了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天津外,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还有“新课标全国Ⅰ卷”“新课标全国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而今年除了自主命题试卷外,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只有“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了。
试卷数量和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两项与高考相关的改革落地。
新高考最大特点是在“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
首先,新高考成为全国高考的主体。今年是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的首次高考。至此,全国实行新高考的省份达到29个,参加新高考的考生占全国的98%。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上海、浙江成为第一批试点,之后,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三批(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第四批(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先后启动并落地,2022年,第五批8省区新高考改革启动,并于今年落地。
从2014年到2025年,11年、5批次、29个省(区、市)、新高考考生占比达到98%,这些数字都意味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从目前的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公布的各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看,总体框架是一致的,考试科目及安排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3+3”或“3+1+2”,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采取的是“3+3”选考模式,前面的“3”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后面的“3”是考生要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从第三批改革开始,有关省份充分考虑本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数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3+1+2”的选考模式:“3”依然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无论哪种选考模式,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文理交融,同时“学其所长、考其所长”的方式,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高考从“解题”转为“解决问题”
其次,今年也是新课标在全国高考中全面落地的首次高考。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结合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安排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该意见明确,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按照计划,2022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经过高中3年的学习,今年,则是新课标在全国全面实施后的首次高考。
应该说,普通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与新高考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其背后是育人模式的变革。
2018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新课标,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提到,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应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这也意味着,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成了高考最应该考察的内容。
那么怎么考呢?
“考试命题改革正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立意’,也就是考试到底考什么在发生变化。”今年高考语文科目刚刚结束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申继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知识中心”的考试,简单地讲,更多依赖“记”住了多少,“记”准了多少,而“素养立意”的试题,关注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真实应用,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为实现这一考试目的,考生在考试中所要面临的就不是“纯粹”的问题,而是在一定情境中的问题、任务。
显然,高考已经实现了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近年来高考喊“难”的背后是传统“刷题”模式失效
那么,新课标与新高考“齐头并进”,老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
不久前刚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提到,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语文课程应以具有进阶性、生成性和整合性学习任务群为组织方式,通过真实情境、统整主题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老师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郑国民以山西省寿阳县一位中学老师为例。该中学坐落在县城的一个老街旁,这位老师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教材中“我的语文生活”单元设计成了3个课段:首先,让孩子去鉴赏老街上的招牌,进而创作招牌,每个学生都提交了自己的方案;其次,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让每个同学创作一个店铺的广告;第三步,让同学们搜集和赏析对联,再根据店铺的特征创作对联。
这位老师又进行了拓展,为老旧街道设计一个整改方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更看到了语文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运用,从资料收集到创意设计,再到文字表达,每个环节都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郑国民说。
基础教育的课堂也不再是老师讲知识点、学生记知识点的老样子,高考也正在远离那个“靠刷题拿高分”的时代。这种“反刷题”的变化一定会给身处其中的学生、家长、老师,甚至社会带来些许的不适应。近年来,高考后喊“难”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频频冲上各种热搜榜,其实这种喊“难”,往往并非知识点的绝对难度,而是对情境化、综合性、应用性题目要求的不适应,是对传统“刷题”模式失效的直观反映。
中国教育苦应试教育久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就必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每一个中小学课堂做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中工网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