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最耀眼且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以女儿之身,打破封建桎梏,登上权力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这位传奇女性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她又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少女一步步走向皇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武则天的世界,探寻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武则天,本名武曌,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 。并州文水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武家在当地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家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原本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商人,在李渊太原起兵时,武士彟资助钱粮衣物,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武则天自幼便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政治氛围。
武则天自幼聪慧过人,在才艺方面更是出类拔萃。她精通文史,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能诗善文,留下了许多诗作,如《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将女子的相思之情描写得细腻动人。同时,武则天还擅长书法,尤其精于飞白书,其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颇具大家风范。此外,她在音乐、舞蹈方面也有一定造诣,这些才艺不仅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也为她日后在宫廷中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因长相俊美、才华出众,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册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也称她为“武才人”。才人在宫廷中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记录嫔妃们的饮食起居,以及照料皇帝的生活琐事,同时也会参与一些宫廷文化活动。在宫中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虽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特别宠爱,但她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学习宫廷中的政治斗争和权力运作,为未来积累经验。
李世民去世后,按照唐朝的宫廷制度,武则天与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进入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就此停止转动。早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就与前来侍奉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互诉相思之情。在王皇后的帮助下,武则天得以再次入宫,并很快获得了李治的专宠。
武则天回宫后,迅速在宫廷斗争中崭露头角。她利用各种手段,扳倒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成功登上皇后之位。成为皇后后的武则天,积极参与朝政,协助李治处理政务。李治因身体原因,经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便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权力。显庆五年(660年),李治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武则天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压异己,培养亲信,逐渐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驾崩,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李显想要重用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结果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随即废黜李显,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之后,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大肆清除李唐宗室和反对她的势力,制造了一系列政治惨案。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了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她开创殿试和武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如狄仁杰、姚崇等,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在经济上,她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她大力推崇佛教,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她晚年也存在一些弊政,如重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导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政治气氛紧张。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因病卧床不起,朝中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她临终前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李治合葬于乾陵,并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打破了封建时代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在男权社会中登上权力的巅峰。她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引发着无数的思考和讨论。#武则天传奇人生 #历史上的奇女子 #探秘武则天的一生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