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韩信惨遭吕后处死,他临死前撂下的狠话,为何让刘邦如芒在背?

陶陶读历史 · 昨天 09:16
第一章:英雄末路

公元前196年,汉太祖高皇帝十一年,长安城外战旗猎猎,汉军凯旋的号角响彻云霄。刘邦平定了边将陈豨的叛乱,满怀豪情地踏入宫门。朝堂之上,皇后吕后与丞相萧何早已恭候多时。刘邦难掩兴奋,朗声问道:“韩信何在?快召他来!他不是总说我只能带十万兵吗?让他瞧瞧,这仗我打得多漂亮!”
1.jpeg

吕后面色却带着一丝忧虑,她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臣妾有事禀报。韩信勾结叛臣陈豨,图谋不轨,已被臣妾与萧相国设计诛杀,其三族亦被夷灭。”
此言如晴天霹雳,刘邦愣在原地,眼中光芒瞬间黯淡。悲喜交织的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复杂得难以言喻。这些年,他费尽心思保全韩信,这个为他打下半壁江山的无双将才,可最终还是未能保住。老皇帝定了定神,沉声问道:“皇后,你可知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
吕后恭敬答道:“叛臣韩信遗言:‘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蒯通?蒯通?”刘邦皱眉,喃喃自语,脑海中搜寻这个名字。片刻后,他猛然想起:“这不是韩信的谋士吗?听说后来不知为何疯了。不行,速速将他抓来,我要亲问,看他究竟是真疯还是假疯!”
<hr>韩信的故事,始于秦末乱世。那时的他,不过一介落魄青年,满腹韬略却无人赏识。天下大乱,他先投于楚霸王项羽麾下,希冀一展抱负,奈何项羽刚愎自用,对韩信的献策置若罔闻。韩信心灰意冷,决意另寻明主。
2.jpeg

他转投刘邦,追随汉军入关中,却依旧默默无闻,只得了个管仓库的小吏之职。非但无缘建功立业,还因他人之罪被牵连,判了死刑。正当刀斧将落,福祸相依之际,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前来监斩。他扫视死囚,问:“可有遗言?”轮到韩信时,这年轻人抬起头,目光炯炯,朗声道:“汉王不欲得天下乎?何故斩壮士?”
夏侯婴一怔,见韩信气度不凡,英姿勃发,心道此人绝非凡夫俗子。他当即动用特权,赦免了韩信。事后,夏侯婴与韩信攀谈,越谈越觉此人深不可测,忙将此事告知萧何。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喜不自胜,拍手道:“韩信,你等着,我这就向汉王举荐你!”
然而,韩信心已冷透。这次死里逃生,让他彻底对汉军的前途绝望。当夜,他悄然翻身上马,逃离汉营,欲另谋出路。萧何闻讯,大惊失色,纵马连夜追赶,月光下终于将韩信拦回。这便是史上有名的“月下追韩信”。
3.jpeg

归营后,萧何不再迟疑,立即向刘邦力荐韩信。刘邦却不以为然,嗤笑道:“逃兵那么多,你不去追,偏追这无用之人?”萧何却摆手道:“陛下莫急,先与他谈谈再说。若陛下只想做汉中王,自用不上他;若欲争天下,非韩信不可与共谋大计。陛下如何抉择,全在您心。”
萧何又道:“若只封韩信为普通将军,他恐又会逃,陛下须拜他为大将军。”一番话让刘邦陷入深思。他深知萧何行事稳重,绝不会轻易推举一小吏为大将,其中必有深意。最终,刘邦下定决心:“好!就依你!”于是,他登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此举震慑全场,众人皆惊:“韩信?此人何德何能?”
随后,刘邦与韩信首次长谈。韩信侃侃而谈,剖析项羽与刘邦的优劣,畅论汉军出击关中的前景。这便是著名的“汉中对”。刘邦听罢,拍腿叹道:“韩信啊!我怎未早发现你这等人才!”
第二章:奇谋定关中

依韩信之计,刘邦首取关中。秦亡后,项羽在关中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意在阻刘邦出汉中。三王据险而守,虎视眈眈。韩信运筹帷幄,献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汉军出其不意,突破三王防线,仅一月便平定关中。
4.jpeg

随后,刘邦挥师东进,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及殷王司马卬。此时,项羽正率楚军主力攻齐,刘邦趁虚而入,纠集五十六万大军,直捣楚都彭城。彭城陷落,刘邦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唾手可得,日日沉醉于美酒歌舞,乐不思蜀。谁料项羽率三万精兵杀回,雷霆万钧,击溃汉军数十万。刘邦仓皇北逃,五十六万大军溃散,仅剩十余万。楚军铁骑紧追不舍,眼看刘邦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韩信挺身而出,于京索之战大破楚骑,收拢残兵,稳住阵脚。此前,韩信虽为大将,却无独立兵权,仅如参谋。彭城惨败后,汉军与楚军于荥阳对峙,楚军势如破竹,汉军节节败退。韩信向刘邦献上一宏伟计划:授他三万兵马,先灭叛臣魏王豹,再北上灭赵、代、燕,东向平齐,断楚后路。
三万兵,欲灭五国,何等艰巨,近乎自取灭亡!然项羽势强,汉军别无他法。刘邦遂命韩信与张耳率三万兵,立即出征。
5.jpeg

荥阳前线,刘邦与项羽苦苦相持,而韩信却在另一战场高歌猛进,战法愈发奇诡。他于灭魏之战中巧用浮筒渡河,一举攻破魏都安阳,魏国覆灭;于井陉之战背水一战,以三万兵击溃赵军二十万,赵国覆亡。不久,代国亦随之而灭。赵代既平,韩信采纳李左车之计,遣使游说燕王臧荼,兵不血刃,燕国归降。
不到一年,韩信连灭四国,兵锋直指齐国。就在他准备进军齐地时,汉三年(前204年)六月,惊人一幕发生。刘邦趁韩信与张耳熟睡,突入其卧室,夺走兵符印信,改换将领部署。韩信醒来,方知刘邦已来,惊愕不已。刘邦调张耳镇守赵地,封韩信为相国,命其征集赵地散兵,攻打齐国。
一夜之间,韩信百战精兵尽被夺去,只得率新兵攻打拥有七十二城的齐国。此事暴露两点:其一,刘邦对韩信并不信任,兵势稍大便削其权;其二,韩信军中必有刘邦安插的内应,否则刘邦何以神不知鬼不觉潜入其卧室?
此事在韩信与刘邦之间埋下不信任的阴影。昔日桀骜的韩信,在伐齐之战中愈发不驯。
6.jpeg

正当韩信整军待发,使者忽报:“齐国已降!”原来,刘邦谋士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王田广,七十二城尽归汉。韩信正欲撤军,齐人蒯通却献策:“将军,万不可退兵!”
蒯通侃侃道:“汉王命将军伐齐,可曾下诏令您撤军?郦食其一介书生,凭口舌平齐七十二城,而将军率数万兵,灭赵方成。难道将军功劳不及一酸儒?”
韩信心动: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谁能担保齐国真降?纵然投降,又怎保不反?更何况刘邦未下止战之令。于是,他挥军急进,突破齐国防线,直抵齐都临淄。此举无疑出卖了郦食其,盛怒的齐王将郦食其烹于油锅。
韩信攻破临淄,齐王田广与楚将龙且合兵,于潍水与韩信对峙。韩信施展奇谋,全歼齐楚联军二十万,齐国尽入汉军囊中。齐地既平,楚都彭城已近在咫尺。
第三章:裂痕初现

齐国灭亡,韩信实力大增,赵兵加上齐军降卒,麾下兵力达数十万。他自忖功高盖世,却仅为赵国相国,远不足以匹配其功。于是,他遣使至荥阳,向刘邦请求封“假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韩信非但不援,还索要爵位,气得刘邦欲发作。左右张良、陈平各踢他一脚,刘邦幡然醒悟,怒骂道:“大丈夫封王便做真王,何来假王之说?”
7.jpeg

张良、陈平深谙时势,刘邦反应迅捷。齐地距汉军大本营遥远,刘邦对韩信的控制已然不足。韩信若自立为王,亦不足奇。他请封“假王”,足见对汉室仍存忠心,愿为刘邦之臣。如今形势,韩信助汉则汉兴,助楚则楚盛。不如顺水推舟,卖个人情。
韩信如愿封为齐王,从小弟跃为合伙人。然他与刘邦之间的第二道裂痕就此形成,为日后悲剧埋下伏笔。
精通人性的蒯通,一眼洞悉韩信与刘邦的嫌隙。他借相面之术,对韩信道:“大王,观您面相,至多封侯,且命运凶险异常。”话锋一转,他又道:“然观您背形,却贵不可言。”
韩信急问:“先生何意?”蒯通从容道:“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国,功盖天下。今您手握重兵,占据齐地,助汉则汉兴,助楚则楚盛。依我之见,不如叛汉自立,于楚汉之间,成三足鼎立之势,再出兵止楚汉之争,成就帝王伟业!”
此言并非韩信首次耳闻。潍水之战后,项羽使者曾赤裸裸劝道:“齐王功高震主,刘邦必不容您。不如中立,三分天下,称孤道寡,岂不快哉?”
8.jpeg

韩信却默然道:“当年项王不纳我言、不用我计,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而汉王拜我上将,赐我衣食,言听计从。汉王恩重如山,我岂能背之?”
蒯通显然听过此言,他不过借相面之名,重述楚使之策。韩信岂不知自己已是帝位候选人?无上权力的诱惑,他何尝不想触及?于是,他让蒯通暂退,容他思量数日。数日后,韩信再召蒯通。蒯通满以为韩信会采纳其计,兴冲冲赶至王宫,韩信却泼他一盆冷水:“我终不忍背汉王。汉王赐我衣食,拜我为将,今封我为王,我岂能叛之?”
面对如此诱惑,韩信退缩了。一则,他对刘邦感情深厚,感念知遇之恩。韩信虽是绝世将才,却也凡人,有常人之情,未能全然化为冷血政客。二则,叛汉风险巨大。刘邦曾夺其兵,足见军中汉军内应众多。一旦叛汉,恐被内应所害,帝位未成,齐王之位亦不保。
韩信出身寒微,无兄弟乡党,根基全无。其齐王之位,源于刘邦的册封。权力只对权源负责,故韩信认为自己必须忠于刘邦。他对蒯通道:“我信汉王不会夺我齐国。”
蒯通暗骂:良言难劝该死鬼!他抛下一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随后装疯卖傻,逃离韩信军营。既做不了“齐朝”开国元勋,便不与韩信这艘必沉巨舰同归于尽。
第四章:悲歌落幕

垓下之战,韩信接掌汉军指挥权,终灭项羽。汉军举国欢庆,然刘邦却悄然驰入齐军驻地,再次夺走韩信全部兵权。此举印证,刘邦始终对韩信留有后手,防备之心从未稍减。
9.jpeg

无兵在手,韩信只能任刘邦摆布。刘邦尚存仁义,封韩信为楚王,让他衣锦还乡。韩信虽失大军,其军事才华仍令刘邦寝食难安。在陈平筹谋下,刘邦施“伪游云梦”之计,擒拿韩信。
群臣一致建议以谋反罪处死韩信,刘邦却不忍。他既是皇帝,亦是性情中人,对自己一手提拔的韩信,实在不舍得杀。韩信被缚后,在囚车上大骂:“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喝止:“别喊了,再喊真坐实你谋反!”显然,刘邦并不信韩信会反。至洛阳,他赦免韩信死罪,改封淮阴侯。
对他人而言,侯爵是无上荣耀,对韩信却是奇耻大辱。这侯爵不过是吊命之用,既肯定其功,亦暗示其罪。韩信保住性命,却无法接受与昔日部下周勃、灌婴、樊哙同列,故有“耻与绛灌同列”之叹。他常称病,不复上朝。
刘邦颇能体谅,未加苛责,任其不上朝,命他与张良编纂兵书,发挥余热。偶尔,刘邦召韩信入宫,二人把酒言欢,追忆往昔。论及带兵,韩信自夸多多益善,刘邦最多统十万兵。刘邦笑问:“你如此厉害,怎被我擒?”韩信答:“我善将兵,陛下善将将,我自被您擒!”此等对答,宛如挚友闲聊,韩信纵有冒犯,刘邦亦不介怀。
10.jpeg

与彭越、英布等外来诸侯不同,刘邦视韩信为心腹。留韩信于长安,亦是对异姓王的震慑,是一张暗牌。毕竟,论战,谁能敌韩信?
然悲剧终至。汉朝陷入继承人之争,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吕后为保刘盈,竭力拉拢重臣,萧何、张良、周勃、夏侯婴、灌婴尽归其麾下,连吕氏外戚亦为其后盾,刘邦不敢轻动。
唯一未被拉拢的重臣,便是韩信。一日,韩信路过樊哙府门,樊哙竟跪迎,高呼:“大王驾临,臣下荣幸!”韩信早已非王,樊哙等沛县旧部亦非其臣。樊哙此举,实因其吕后妹夫之身份,欲拉拢韩信入吕后阵营。
韩信乃国士,岂受此诱惑?笑答:“不料我竟与樊哙同列。”不绝对支持,便是绝对反对。韩信的冷淡,使他成为吕后死敌。趁刘邦征陈豨之机,吕后设计杀韩信,并夷其三族,罪名乃“与陈豨谋反”。真假与否,姑且存疑。
11.jpeg

闻韩信死讯,刘邦悲喜交加。韩信既死,他终于可安枕,却不免怜惜。他急问韩信遗言,吕后如实禀报。刘邦遂命人擒蒯通。这满身污秽、胡言乱语的“疯子”,被押至刘邦面前。刘邦喝道:“别装了,再装我烹了你!”
蒯通立时恢复常态。刘邦质问:“你为何教韩信谋反?”蒯通坦然道:“我确曾劝他,那小子不听,落得自取灭亡。若他用我计,陛下怎能灭他?”
刘邦大怒:“烹了他!”蒯通却从容道:“陛下容我一言。狗吠非主,彼时我只知齐王韩信,不知陛下。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劝人之辈何止我一人?陛下尽杀之乎?”
刘邦闻言,沉默良久,终释蒯通。他放的,不是蒯通,而是那颗被戳得千疮百孔的韩信之心。面对无数诱惑,韩信终未反。吕后虽指其谋反,刘邦心知,韩信握兵时未反,软禁长安何必反?韩信或有动摇,然常人面对无上诱惑,谁能心如止水?论迹不论心,韩信未反,为刘邦打下江山。是刘邦负韩信,非韩信负刘邦。放蒯通,或许是刘邦对韩信最后的歉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陶陶读历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