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雍正皇帝突然去世,乾隆皇帝极力掩盖,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伤心的大萝卜 · 昨天 05:57
文 | 文琦


编辑 | 文琦


——【·正文·】——


八月,一桩古怪事挂在了紫禁城的宫门上。雍正猝然离世,朝堂在风声鹤唳中等来新帝继位,只简单数日,却仿佛隔了个时代。关于雍正死因,清宫的档案没一句实话,乾隆那会儿忙着善后,动作快得不让人多想。他们到底在遮掩什么呢?不说还真不服气。


一七七八这一年冬天,胤禛的生母乌雅氏人微言轻,康熙的子嗣太多,宫里的孩子们各凭本事。按理说,出身这样平淡,他当初走不远。乌雅氏只做个安分的宫女,手里没牌,没背景,平日里也就绕着大户人家低头走路。可这孩子有的是耐性,耐住了寂寞,也憋足了劲头。
1.jpeg



养母佟佳氏倒是名门,可惜独守空宫,从无亲骨肉。想来也怪,胤禛小时候常挨训,却偏得她三分温情,将来是不是种下了某种险棋,这也难讲。宫廷里,谁都说他排不上号,连康熙都只把这个瘦小的儿子当个普通材料。如今这样讲也许过了些,但在康熙眼里,真没多特。


自小,胤禛性子是极冷静的,行事不显山露水,有时看着有点没出息,实际上私下里喜欢揣摩父皇心思。康熙盯着儿下一道道难题,难办又难琢磨,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偏偏雍正那时候就稳着。问要不要争?他嘴上不说,心里却一寸一寸铺好了路。
2.jpeg



当时京城的气氛,跟市井的宅子里头不大一样。康熙的几个皇子分门别派,外头倒是常见,宫里却说不透谁是谁的靠山。胤禛这条路几乎是走过泥潭。他后来当了侍郎,有机会出头,别人倒觉得起点太低,说难听点就是没资本。可他不当回事,总觉得哪怕是微末差事,也有翻身的道理。


雍正确实不算顺利。宫廷里三步一桩绊脚石,功劳再怎么堆也没人多看一眼。有个细节,乾隆手下后来的人在《清实录》里提过,说雍正当了侍郎那一年,他没显露半分急躁,里外都是小心翼翼地做事,不见锋芒外露。但谁也没注意到,他对政务流程的熟稔,早就在康熙朝埋下重用的种子。
3.jpeg



皇位搏杀,终归是枕边随时藏刀。康熙生命进入倒计时后,所有人暗暗屯粮养马,谁也不信一纸诏书真能托付谁。雍正靠着老成持重、治事却用狠,静下心打理朝局,把自个儿推到风口浪尖。那些年,老皇帝其实挺晚才盯上他,看他杀伐果断有点受用——不过,这判断是不是有点马后炮?


雍正顶着争议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清岭改制,刀子下没有软肋。庙堂上他拆过一大堆规矩,喊话推简政府,财政管得死死的。有人搅局,一顿敲山震虎,朝官犯事就抄家发配。不像康熙爱摆和气大王,雍正连夜发文,治理贪腐,闹得下面一阵怨气。
4.jpeg



有趣的是,雍正的治政手法被现今不少史家评头论足,说他节省钱粮、扭转财政亏空,民间生活走向稳定。他自己却从来都不提成就,只闷头做事。反倒是被牵连的小朝臣,谁挨刀谁喊冤,几次三番想扳动格局,结果全输掉。雍正其实很怕软弱,他喜欢让人知道谁说话最响。


朝堂以外,雍正善用手段巩固中央大权,对地方说一不二。地方将领只要拉帮结派,他下一刻就能调走拔换。怎么形容?一个春末突击查账的故事,还没等地方官吏反应过来,人家已经进了冷宫。是说他强硬,是说他高明,这见仁见智。
5.jpeg



但管得紧了,也苦了自己。雍正的健康,很早就给自己过劳欠账。他年轻时喜欢夜里批奏章,到了晚年熬不过病痛。时不常犯高烧、头晕,夏天还动不动中暑,这些问题外头人未必知情。宫中传说,早先有次疫情,雍正遏疫力主严防,结果自己先倒下,以至于此后连登基仪式都带着药。


偶尔那些习惯于苦忍的皇帝,是撑着身体在位。他不断吃药,白天黑夜都要批事。有时候,身边唯一的陪伴就是太监递水的声音,一头雾水的亲信也弄不清皇帝想干嘛。至于健康管理什么的,和现代人认识差得远,大多时候靠强忍。
6.jpeg



1735年盛夏,雍正帝身体彻底垮塌。有资料说,他连续两夜未眠,批阅奏章至深夜。身体本就虚弱,这时候再硬扛下去,谁都能猜到结果。雍正的亲信虽然提过一些预兆——像他在圆明园吃不下饭、讲话也没力气——可这些没证据的碎事真假难辨,但至少,宫里气氛的确古怪起来。


一连几天,雍正的政务交办突然增多。他让人在档案上签名,夜里还叫内务府办事。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在安排身后事。据说,在他昏迷前,还留下一些急件,本该由继位者接着处理。这么说吧,他是拖着一副重病身躯,连最后的交接都没落下。
7.jpeg



去世那天,消息很快传开。很快,乾隆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后事,宣布登基。说匆忙也罢,说有备而来也可,各种杂音来了个不停。反正,倦勤殿没留太多证据,不少清宫旧人与后世记载都写得模棱两可。这段时间,外头的恐慌气氛多少有些道理。


究竟雍正是怎么去世的?说法一会儿是积劳成疾,一会又传有毒杀。比如太医院记录里只字未提病因,乾隆也拒绝说明死因。考察一下资料,《清世宗实录》和嘉庆年间的琐事笔记居然都互相矛盾。有人觉得宫廷离间、内斗阴谋不能排除,有人反而相信只是劳累猝死。很正常,当时皇权更替总有无数版本,咱们至今没个准信儿,也没人敢自夸彻底搞明白。
8.jpeg



再说说乾隆,他登基后临朝第一件大事,就是先把父亲的政绩“打包加密”,整理遗留档案,有选择地公开一些,隐去一些。比如乾隆早期,口头明明挺雍正,下诏却三缄其口,纪念仪式仅走过场。清史稿里,对雍正的个人风格总结得很模糊,继承与否也不痛不痒。甚至一段时间,乾隆在各路礼仪上力图与父亲区别开来,强调仁政与温和,拼命塑造温文儒雅的君王形象。其实是不是减轻自己的政治压力,也是难说的事。
9.jpeg



外界还有个奇怪的流行说法,“雍正被传突然暴毙”;也有流派讲他被史官“洗白”了死因。有点像雍正死后,清宫史馆突然热闹起来,笔杆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人索性怀疑,乾隆故意制造模糊态度,用来分化旧朝旧臣,避免某种政变余波。直到今天,类似争论话题层出不穷,即便查遍网上数据库,仍然拼凑不出一个全貌。


而乾隆做法上,说他冷酷也成,说他敬父也说得过去。比如他在艺术、诗文、建筑领域铺张浪费,和雍正节省成对照。官方文档无一指出雍正真正死因,转而强化乾隆的功绩。这样一来,雍正帝晚年到底是过劳死,是被摆了一道,反正悬疑就这么留了下来。
10.jpeg



再插一句,几年前国家图书馆出过一个《清朝文字狱档案汇编》,这里头提到雍正朝许多政策细节和宫廷生活琐碎都模糊不清。甚至某些元老级宫监口述史,只能引用“听说”之类模糊字眼。真真假假,外人谁也说不清,好多事似乎就是“没人记得”的样子。这样看,清代档案加之后来历朝史家的修饰,雍正这段死因的谜团只怕难解。到底是他自己要遮掩,还是乾隆顺水推舟,这里是不是才是真正值得追问之处?
11.jpeg



而另一些新史料又回过头来推论——如果乾隆没有掩盖,历史到底该如何对雍正评价?有可能出现后世同情之声,也可能将其铁腕与劳苦归于一己之过。在实际操作上,无论雍正是死于病重还是其他,都没真正打断清朝高层对权力的渴望。说到底,乾隆与父亲之间的暧昧继承关系,才是影响整个时代走向的隐形手。


现在再说一次,雍正在世时苦撑至极,死因扑朔迷离。乾隆迅速继位,他是出于对政权稳定的考虑还是为了掩盖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些问题不只留给史家,后来读书人屡屡琢磨,却始终给不出确定结论。到底是哪个环节里有鬼,还是只是全都看错了呢?
12.jpeg



谁又知道在历史的夹缝里,有多少细节会就这样埋没无声?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伤心的大萝卜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