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时代的“新宿命论”
有人说现在草根阶层子女如果不能在成年前摆脱娱乐文化的侵袭,即使上了大学也逃不过体力劳动的宿命。好像是这么一回事。该观点揭示了部分社会现象,草根阶层子女若沉迷娱乐泡沫(如过度追星、碎片化娱乐),可能分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精力,导致即使拥有文凭,仍难以突破阶层壁垒,仅从体力劳动者转为普通脑力劳动者,未能实现阶层跃迁。
但是也忽略个体能动性与发展的多元路径。将“上大学”等同于“摆脱体力劳动”过于片面。高等教育本质是培养综合能力(如批判思维、专业技术),而职业选择(包括体力劳动)并非阶层高低的唯一标准。体制内就业、技术深耕、创新创业等均可成为草根阶层进入中产的有效途径。例如,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或基层公务员,同样能实现稳定发展。
而且,娱乐文化具有双面性,过度娱乐可能削弱青少年专注力,助长拜金主义、数据崇拜(如“饭圈”打榜),挤压深度学习时间,长期或导致独立思考能力退化。但娱乐文化本身是中性的,比如互联网它只是个工具,关键在人怎么使用。自律性强的个体可将娱乐转化为调剂工具,而非成长阻碍。例如,许多成功者同样接触娱乐,但能平衡兴趣与目标。
该观点反映了娱乐泛滥对草根子弟的潜在风险,但将“宿命”归因于单一因素有失偏颇。阶层流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教育资源转化为不可替代的能力,并通过职业策略突破资源限制。娱乐文化是时代考验,而非命运枷锁——主动驾驭者方能开辟新局。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