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胤禛:九子夺嫡胜利者,雍正到底是怎么赢的?
他不是嫡长子,不是宠儿,也不是最能打的那一个。胤禛,这位清朝的“老四”,连在家谱上都排得不显眼,却在几十年如战场的储位之争中,成了最后站着的人。从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到五十六年八爷党全面溃败,再到1722年12月24日雍正登基,他从未高调表态,没组队、没拉人、没造势,却稳稳接住了这把写着“皇帝”的交椅。
这场斗争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笑到最后。今天,就带你拆一拆——雍正是怎么赢的。
吃斋念佛是假,稳中蓄力是真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朝中风声骤变。皇四子胤禛不声不响地守着雍亲王府,每日焚香礼佛、抄经念咒。
他的母亲出身平常,是德妃乌雅氏,非贵族,也非宠妃,宫中存在感一度极低。他没有太子那种“嫡子正统”的出身,也没有八阿哥那种“八贤王”的朝堂声望。
他在康熙身边的机会极少,封爵时间晚,直到三十岁才成为雍亲王。可就在这种“看起来最没有机会”的状态下,他却在康熙去世两天后的1722年12月24日,登基为帝,成为雍正皇帝。
背后的策略,从康熙四十八年即可见端倪。那年,被废的太子复立,其他皇子或忧或喜,胤禛保持沉默。他没有站队,也没有疏远。
康熙需要一个不惹事的儿子维持朝局稳定,他看见了胤禛的稳。他从未主动参与党争,但每一个关键节点,他都“刚好”站在康熙最希望看到的位置。
他手中没有兵权,没有外戚,甚至没有庞大的阿哥党。但他有一个人——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出身不同母,幼年失母,由德妃抚养,与胤禛情同手足。
他少年时得宠,精通骑射,诗文翰墨皆优,康熙多次带他出巡,甚至曾派他赴泰山代父祭天。
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胤祥被牵连入狱。史料显示他在狱中患上“鹤膝风”,行动艰难。
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牵连四哥。胤禛由此获得全身而退的空间,而“十三爷”则成为雍亲王府后来的关键力量。
关键一步出现在康熙五十六年寿辰。当时胤禩以母亲忌日未能赴贺,改送“即将死去的鹰”二只。
康熙震怒,痛斥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不忠不孝”。这一年,胤禩遭削爵、停俸、逐出朝局。
这年晚秋,康熙在雍亲王府的花园中,见到胤禛的儿子弘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弘历。弘历端庄得体,谈吐有礼,老皇帝大悦,决定将他接入宫中抚养。
这个举动背后,是康熙对四阿哥子嗣的认可。弘历正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弘历入宫时间不长,却极大地拉近了祖孙之间的距离。康熙临终前的信任,也就此倾斜。胤禛的胜势,并不在朝堂,也不在兵马,而在康熙心中那道“天伦之情”的缝隙。
事件没有高潮,过程没有喧哗,但胜负的基石,已经落定。
八贤王不是不行,是太能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废,朝臣举荐新储。大臣群情一致,推举八阿哥胤禩。胤禩才华出众,号称“八贤王”,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深受朝中大臣与京城士子的爱戴。
朝堂上下,一度形成“阿哥党”,以胤禩为核心,涵盖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祯。
但康熙忌讳的是“党”这个字。他一生治国,最忌结党营私,尤为反感皇子私交过密。胤禩不仅组建“八爷党”,还招揽术士张明德。
张明德私下称胤禩“贵不可言”,这一消息被大阿哥胤褆举报。康熙震怒,处死张明德,并削胤禩爵位。
康熙五十三年,胤禩未赴康熙寿辰,以母忌为由,派人送鹰两只。鹰即将死去。康熙震怒,斥其“无孝无德”,并言“父子之恩断绝”。这一举动令胤禩在康熙心中彻底失宠。
康熙五十六年,大学士李光地仍称“八王最贤”。但“贤”也掩盖不了他的困局。康熙始终未立他为太子。八爷党阵营大、声势强,却太早暴露,给了康熙太多戒心。
雍正元年,为安抚八爷旧部,封胤禩为廉亲王。但旧事难忘,雍正四年,胤禩被指罪名十余条,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名“阿其那”,意为“俎上之鱼”。雍正五年,死于囚禁中。
胤禟结局更惨。雍正三年被削黄带子,四年革爵,定罪28条,监禁于保定,改名“塞思黑”,其义含“猪”或“厌恶者”,最终死于狱中,可能为毒死。
八爷党之败,源自其强。人多、声大、名响,未战先昭,反令自己处于最显眼的位置。康熙对八阿哥曾有短暂信任,但自术士之言、党羽招摇后,全面翻转。
这些事,四阿哥全看在眼里。他从未出面为八阿哥说话,也未曾参一脚。他在康熙眼中,是“无党”的那个。
康熙驾崩后,八爷党群龙无首,政治力量彻底瓦解。胤禛继位后的第一波整肃,直指他们。胜者定局。
太子倒台三十年,十四阿哥来不及了
胤礽是赫舍里皇后嫡出,康熙二岁立太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正式立储的皇太子。
但康熙朝的实际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储君不理政务的格局。胤礽长年处理政务,威望日增,野心也随之扩大。
康熙四十七年,索额图被捕。康熙指其“与太子密谋大事”。太子被废。这一年,胤礽已当太子30余年。次年复立,五十一年再度废除。之后再未恢复。死于雍正三年,终身圈禁。
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胤祯受命平定西藏叛乱,凯旋而归。同母兄弟胤禛在宫中,胤祯在西北。康熙对其战功大加奖赏,封“大将军王”。
胤祯是八爷党的后期支柱。胤禩失势后,众臣望向胤祯。他手握兵权,军威赫赫。康熙并未表现出要立他的意图。胤祯虽有兵,但人在西北,不在宫中布局。
康熙驾崩,雍正即位两日后,胤祯接到命令:镇守景陵。雍正并未圈禁胤祯,但调往陵区,看似体面,实则软禁。康熙旧臣无不心知肚明,兵不入京,是大清祖制,兵权不入朝,是帝王忌讳。
十四阿哥错在“来得太晚”。等他凯旋而归,宫中的局已定。胤禛守宫,十三辅政,康熙身边最后的信任也在雍亲王府。
康熙死后,胤禛继位,传檄天下,以“秘立遗诏”为由,无缝交接皇位。十四来不及问话,已在郊外就地听旨。
景陵风景不错。胤祯终生未被召回,在陵区“听政”多年,终生不得入京。
这场长达二十年的争储风波,至此尘埃落定。胤禛赢了。他没有打仗,没有兵变,也没有立刻清洗兄弟。他用的是时间,用的是察言观色,用的是耐力。
最终,是整个局势自动收缩到他面前。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九子夺嫡”远比你想的惨烈得多.凤凰网.2021-11-01.
雍正真的篡位了吗?“九子夺嫡”中,平平无奇的雍正如何成为最后的黑马?.中信出版.2025-01-24.
雍正继位真相.最爱历史.2021-08-27.
历史上的今天丨为什么九子夺嫡胜出的会是雍正,而不是实力更强的“八爷党”?.看鉴.2020-12-24.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