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畔观渔火者 发表于 2025-6-26 10:26:24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觉得古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开放

炎夏一来,眼见马路边全是T恤短裤和凉拖。冷饮,空调,电扇,像三驾马车通通开足马力。不穿成半只蝉、怎么敢喊热?似乎在今天,热天不好好露点皮肤都算没活明白吧?但人说到古人过夏,第一反应全是反着来的——脑补的画面,是烈日当头下面,男女老少一律裹成长袖长裤头戴帷帽,憋着一身汗。真是这样?



有人讲,古人保守,礼仪至上,穿衣服就是遮羞,夏天也捱着不脱。可就算没看《礼记》,谁真觉得几千年前的人活得那么“别扭”?套着大棉袄跟太阳死磕?怎么想都是现代人才有的“误会”吧?仔细翻翻书,人家讲究的分明是顺应天时。冬天加衣御寒,夏天非轻薄透气不可。热了还死撑,怕是离“智慧”二字远得很了!



一张“素纱禅衣”曾经静静躺在马王堆汉墓,翻出来时,重不过一两鸡毛,阳光一照,几乎透明。你说现代人才会做这样的轻薄衣服?不,汉代贵族就有。那会儿讲穿着的“清凉感”又别致讲身份,越薄越舒坦。窗前一坐,风钻过衣角,微微有点凉。白天艳阳高照,不遮挡阳光就得晕厥?其实不见得。



就算是讲规矩讲排场的宋明两代,规定再多,百姓在夏天大街上穿的也未见得多。农人挑夫吆喝劳动,直接脱掉上衣,谁不会呢?女子还有抹胸薄纱短裙的日常打扮。有人可能皱眉,说古人讲究贞节清正。可那更多体现在仪式上、大场合。真要酷暑难耐,有几个人不想凉快?总不能世世代代靠意志过夏天吧?



穿什么的不仅看时代,更因地域气候,在南方湿热地方透气要紧,北方大旱,透风得有。富贵人家条件好,蚕丝织纱,一层层薄如蝉翼。普通百姓哪买得起?依旧讲究实用,道理一刀劈开省钱,顺手,耐磨,够凉爽才算好衣裳。葛、麻这类布料,全包里的“宝贝”。



人人都说丝纱衣轻薄至极,其实那玩意儿手工繁琐,贵得要命。养蚕就头疼,抽丝纺纱织不起。谁能天天这样穿?有唐诗提过“官员五层纱衣仍见痣”,算是闲谈炫耀罢了。百姓能得一件,估计还得传给下一代。层层下来,普及度就一般了。



多数人呢?转向麻布、葛布。葛,从葛根里剥皮抽纤维,泡水去杂再搓漂线,上机成布。细密轻软,穿着吸汗凉快。越国那时候。葛布技艺精绝,南方更流行。这么其实制一块细葛布,挺考时间。数量终究有限,贵族可以,寻常百姓能穿麻布就不错。



苎麻和大麻自古遍及中国,生长周期短,布料成了平价优选。汉以后,麻衣在平民间大行其道。没有纱衣那么夸张的轻柔,却经久耐劳,排汗通风。市井小民、力夫劳工,夏天没什么比穿麻布更实在了。



偶有逸闻,说妇人在夏日自己织麻布做衣服,针脚细腻。正因为手艺好,麻衣反成一种质朴的美,丝毫不见寒酸。你要说现代人多会讲究,看看古人的针脚就知道,细节天差地远了。



除去麻葛还有竹衣。竹篾编出来,贴紧身体。其实手感没麻布那么服帖但吸汗持久,穿在底下隔开汗水。讲究点的家庭,做这玩意儿就图个实用,夏天怎么舒服怎么来。



男子夏天工作更不讲究。庄稼地里、作坊院里,肩膀膀子赤裸,衣服扯在一边,长袖短打都嫌麻烦。他们也许比我们更读得懂“自然之道”——凉快才是真的。那画面你看看《清明上河图》就有,哪里还有“保守”二字?



富人有富人的穿法。夏装纱衣最流行,单料好了、层数少,飘飘然像仙人。唐代诗人写自己“白衫飘逸”,风一吹全身空灵,挺得意。城里有身份的男人,夏日多以此自豪。



女人穿什么更是一个学问。汉、唐的女性,可比谁都放得开。襦裙搭长裙,抹胸加薄纱,行走之间肌肤若隐若现;盛夏时分女孩赤足,披着轻纱,脸上珊珊粉黛,走在长安街头。文人瞧见了,才生出数不尽的诗句。要说这样的“秒杀”风格,现代人倒像学古人。



理学一起,宋明世道转严。女子夏装上衣得宽大高领,下裙过地。街上还有人皱眉头看见姑娘露胳膊,小脚得藏住。穷极细致,怕出“失节”笑话。但家里还是宽松点,轻麻薄葛,在庭院、闺房,哪管得了外头礼教?少女有时还穿上胫衣,跟今天背带裤差距没多大。想象一下怎么叫“裙下风流”?



而青楼女子更大胆,薄纱配胫衣,几乎裸露。真假难分,但历史画卷里这一抹光影还挺有美感。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资料也许刻意渲染,谁敢说全信了?古代人心反复,一样有难讲的。



现代人觉得自己解放多了,穿吊带短裙就是时代进步。殊不知千年前长安城中,有女子穿薄纱赤足逛街。时光推移,观念轮替,不争的事实是,夏天的“清凉”,古人早玩过了。



除了衣服,避暑绝招也不少。先秦贵族冬储冰,夏取用。周礼记载,开春要开始治理冰鉴,为宴席和酒水准备冷意。所谓冰鉴不过是套瓷罐大缶,夹层里封冰,确保食物清凉。周朝甚至有官员主事“冰政”,冬天割冰存地下,覆草封土,盛夏用时取之。没有空调冰箱,这算是权力象征?



普通百姓没得选,只能自找法子。家门口有口水井,旁边放大缸,井水冷,瓜果蔬菜、冷粥泡进去,清凉得很。遇上天热饭菜就吊绳沉井底,退去暑气,顶多是“冷藏盒”。城里小贩用井水泡瓜,铜盆一盛,秒变“冷饮”。两千年前就这么折腾。



冰饮也是古人过夏必备。南宋时“冰酪”“梅花汤”等甜食流行,谁说古代人没见识?贵族吃冰镇果脯,民间更有“寒茶”或冻饮。热得厉害,一口下去清肺顺气,真想天天来一碗。



古人的夏天其实充满生活的小聪明。竹、纱、麻、有水满井,能降温就用。风道阴影自己找,夜里趁凉快纳凉,哪儿能等什么科技救命?这才是“清凉哲学”吧?其实说哲学大概有点夸张,本来是寻常生活。得过且过反而活得安稳,像现在拼命追求全部凉,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一件事却想不明白我们动辄高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却没有多少人真把古人那套“风随衣动,人在风中自如”的办法用起来。现在麻布葛布又流行了,小众设计市场越来越火,有些人反倒学得乏了,追复古追个不停。到底是轮回,还是退步?


谁说夏天就得靠科技之力过活?看古人千年流转,各有风流。今天太阳依旧,衣裙翻飞,谁又能说古人的夏天,有什么比我们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觉得古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