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你以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要开放
清晨7点,你站在衣柜前翻找短袖,最后选了件冰丝材质的,对着镜子扯了扯领口——还是有点闷。转身瞥见沙发上的古装剧,里面的妃子正穿着层层叠叠的长裙,端着茶盏慢步走在庭院里,额角挂着细密的汗。你突然笑出声:“这要是真的,古人夏天不得热晕过去?”可你不知道的是,考古队在杭州良渚遗址挖出的5000年前的蚕丝织物,薄得能透过光;马王堆汉墓里的素纱单衣,重仅49克,折叠后能塞进火柴盒;唐朝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女子穿着半袖纱衣,胸口的肌肤若隐若现……当我们用“保守”“厚重”定义古人的夏天时,其实是被电视剧骗了——古人的夏天,穿得比我们还“野”,还凉快。
1936年,杭州良渚镇的稻田里,考古队员的手铲碰到了一块坚硬的陶片。顺着痕迹往下挖,他们发现了大量碳化的蚕丝纤维,还有石制的纺轮、骨针。这意味着,5000年前的良渚人,已经掌握了蚕丝缫丝技术。
要知道,蚕丝的直径只有10微米左右,比头发丝还细。良渚人用这样的丝织成布,穿在身上是什么感觉?想象一下,清晨的风穿过纱衣,贴在皮肤上,像一层会呼吸的云——比现代的真丝睡衣还舒服。
而在此之前,山顶洞人早就学会了“换季”:冬天裹兽皮,夏天用草叶、树皮编成“围裙”,既能蔽体,又能通风。到了夏商周,“葛衣”成了穷人的夏装标配。《韩非子·五蠹》里说:“冬日麑裘,夏日葛布。”葛是一种藤本植物,纤维坚韧,织成的布透气性极佳,即使在35℃的高温下,也能让皮肤感觉到风。
富人则更讲究。汉朝的“素纱单衣”就是最好的例子。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却只有49克。考古学家做过实验,把它展开挂在玻璃上,能清楚地看到下面的文字。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简直像没穿一样——比我们现在的防晒衣还轻,比冰丝还透气。
如果说良渚和汉朝的夏装是“实用派”,那么唐朝的夏装就是“时尚与实用的天花板”。
唐朝的民风有多开放?看看《簪花仕女图》就知道了:画中的女子穿着“半袖”上衣,袖子短到肩膀,露出圆润的胳膊;胸口的衣领开得很低,能看见锁骨和部分胸口;下半身是拖地的长裙,但材质是轻薄的纱,走动时裙摆随风飘动,像一朵绽放的莲花。
这样的穿着,放在今天的大街上,可能会被人回头看,但在唐朝,这是“时尚”。《旧唐书·舆服志》里说:“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及吴越高头草履。”意思是,女子可以穿青色、碧色的纱衣,配平头草鞋,怎么凉快怎么来。
男子的穿着更“野”。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里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画中的农夫,光着膀子,穿一条“裈”(类似现在的五分裤),腰间系着布带,正在地里割麦。而达官贵人呢?他们穿“纱袍”,领口敞开,露出里面的中衣,手里拿着团扇,坐在树荫下乘凉。
唐朝的夏装,为什么这么“敢”?因为开放的民风让人们不再被“礼教”束缚。女子可以骑马、打球、逛街,男子可以光膀子劳动,大家都把“舒服”放在第一位。就像欧阳炯在《浣溪沙》里写的:“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纱衣薄得能看见肌肤,可谁会在乎呢?舒服最重要。
宋朝是个“矛盾”的朝代。一方面,程朱理学兴起,“三纲五常”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女子的服饰开始裹得更严;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夏装的“实用主义”反而更突出。
穷人的夏装,依然是葛衣、麻服,但他们发明了更聪明的“降温神器”——竹衣。竹衣是用竹篾串成的,上面有很多小孔,穿在身上像一件“凉席外套”。夏天的时候,竹篾吸收身体的热量,小孔通风,比葛布还凉快。《天工开物》里说:“竹衣,以竹篾编之,穿之能避汗。”——这简直是古代的“空调衣”。
富人的夏装,则更讲究“轻薄”。宋朝的“醒骨纱”是一绝:用芭蕉茎丝和蚕丝混合织成,比普通纱衣更轻透,穿在身上能感觉到“风从纱孔里钻进来”。《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东京的富人夏天穿“纱罗衫子”,“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连仆人都能穿得起。
男子的穿着,依然保持着“开放”。《清明上河图》里的劳动人民,很多都光着膀子,穿一条短裤,肩上搭着毛巾,正在搬运货物。而文人墨客呢?他们穿“两裆”(类似背心),外面套一件薄纱衫,手里拿着折扇,坐在茶肆里谈诗论画。宋朝的“保守”,其实是“对礼教的表面遵守”,骨子里还是“实用主义”。
明清时期,封建观念更重,女子的服饰开始“裹得严严实实”,但夏天的穿着依然“藏着小心机”。
富人的夏装,还是以纱罗为主。明朝的“纱袍”,用更精细的丝织品织成,领口、袖口都绣着花纹,既轻薄又美观。清朝的“葛纱袍”,用葛布织成,比麻服更轻,是普通百姓的夏装首选。《清稗类钞》里说:“夏日,士大夫多穿葛纱袍,以其透气凉爽。”
穷人的夏装,则更“接地气”。他们用麻织成“短打”(类似现在的短袖上衣和短裤),或者穿“竹衣”,甚至光膀子——就像我们今天的“背心+短裤”。《红楼梦》里的焦大,夏天的时候就光着膀子,穿一条粗布短裤,在院子里浇花。明清的夏装,虽然表面上“保守”,但骨子里还是“顺应自然”。
当我们在空调房里抱怨“夏天太热”时,古人早就用双手织出了比现代更适合夏天的衣服。他们没有冰丝、没有空调、没有短袖,但他们懂“顺应自然”:用葛布透气,用竹衣降温,用纱罗轻薄;他们懂“实用大于一切”:男子光膀子劳动,女子穿半袖纱衣,怎么舒服怎么来;他们懂“美观与实用结合”:纱衣上绣着花纹,竹衣编得整齐,即使是穷人的夏装,也能穿出自己的风格。
古人的夏天,不是“保守的妥协”,而是“对自然的智慧回应”。他们的穿衣哲学,其实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用最朴素的材料,造出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现在,当你穿着冰丝短袖、吹着空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古人的夏天,其实比我们更“凉快”? 他们的穿衣智慧,不是过时的,而是永恒的。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比如,用自然的材料,做适合季节的衣服;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不要为了时尚而穿得太厚,要学会“顺应自然”。
你觉得,古人的夏天穿衣,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