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清风Ce 发表于 2025-6-25 21:47:10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认为古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开放

文 | 彭乙彬

编辑 | t

有些事不用细说。现代人大夏天不用空调能活吗?一出门就被太阳晒蔫,吹风还烫手。可在没有空调的那些年月,古代人又确实活得生龙活虎——他们夏天穿的可一点都不傻。

翻翻古书就能看出来,各朝各代衣服样子五花八门,穿法不太一样,可碰见酷暑,办法都差不多。讲起来,清朝人夏天喜欢穿袍子,明朝呢,他们更爱短打。谁也逃不过热天的折磨,全凭布料选得好。不是最流行那种款式什么的,都扯淡,管用还是透气不闷的料子。啥叫面子,夏天全是里子!

**贴身清凉的初衷哪朝都差不多,凉快是纲。**

面料细聊下去,汉唐以后的老百姓都懂门道。见诸文献,那真是"夏以纱"。纱是什么?稀松见风,轻得能随气流飘起来。考古队掘地三尺,在马王堆弄出件素纱禅衣来,满打满算也就几十克,比一张报纸还轻。别小看这轻飘飘,一入夏,各地都流行纱衣,从北到南,贵贱无分。清朝的百官,端午一过,照例分发夏服,什么红罗、黄縠汗衫,说白了讲究的都是料子能不能让人喘得过气,不是真爱,再贵也白搭!

讲起纱的复杂,各地都有自己玩的门道。芝低纱、亮地纱,名字听着炫,拼的还是致密度。透就一个字,有的人甚至想,一层都嫌多,那还不如全脱了算了?但古人真不傻,夏天穿纱,外头风一吹透心凉,里头再加个单布衬衣。卫礼、卫生都考虑。就连宋人,给大官小吏端午分的夏服,面料全是细绉的罗、薄如蝉翼的纱。贵族更别提,明明外面披一层透明的,里头有点颜色,但就是没人当众嚷嚷说你失礼。其实,仔细想想,有的时候,古人会因为气味太重反倒更厚衣服?也可能吧,谁说的准。

葛布、苎麻、芭蕉纱跟竹衣在生活论里大有文章。比如说葛纱,农村妇女自己动手把它搓成细线,再织成宽布,正宗手工艺。苎麻更耐磨,不沾汗味。还有人用竹子削成细管,编成隔汗衣,古人拿来贴身,既硬又疏,哪怕汗流浃背,一身腋下淌水外衣也不会湿透,好用。南京出土一件宋代纱衣,三十多克,露肚脐,连空气都不敢多过问。

**对透气凉快的执念,比我们想象更强。**

史书里写,盛夏时节,富贵之家的丫鬟、主母都是纱衣叠穿,两三层真看不清肌肤。农家汉子哪有那条件?他们上地里干活多半是短裤背心,能脱就脱。热得不行,直接把上衣当腰带系,赤膊上阵,不见得比现代光膀子工人差多少。看一眼《清明上河图》里那堆做买卖的,穿的也就分两类,一种露肩露胳膊的短袖,另一种干脆打赤脚。

这逻辑也对,上至高官,下至泥腿都要活命,真有人能按仪轨一丝不苟穿到夏天吗?就连皇帝老爷都得换成单衣,走在宫中林荫小道上得打扇乘风,热不免啊。那个年代的女人,不是什么三从四德刻板印象下的保守得要死。宋画、明画里,夏天仕女穿的大多是薄纱露臂抹胸,连孩童也只裹一层。

古人对身体和美感的表态和我们想像其实不完全一样。别看口头说讲究礼节,实践起来,怎么凉快怎么来。清朝有记载,有女子夏天赤臂赤膊,还专门给她们配坎肩,谁也不嫌疯。现代人可能一面说传统封建,一面却比前人更严。你说这样的逻辑合不合?

甚至高级点讲,古人夏装还是科技创新范本。利用天然取材,将植物、动物纤维玩成无数花样,做成有等级感的面料。贵族们拼的就是面子,谁能搞到最细密的纱,或许攀比成风的资本。农民种地,地主沾光,普通人拼实惠。生活没那么多理想化,也有人的纱衣因为维护不当,半个夏天没扛住就破了,实在讲究的只是能削减热浪袭击感。有人说都靠勤换衣服降温,这说法也不全错。
北京、南京、长沙等博物馆统计,现存古代纱衣八成透气指数超越同代西方同类产品。明代杭州宋绢工坊,一月能供三千件轻纱衣物,都是当时的畅销品。都经不起洗多次,纯手工,耐穿倒是假话?何况有人为了装门面,纱衣上绣的纹样繁复,绣到最后,面料反而变厚,降温效果还不如省布。
**谁说古代人只有规矩,没有点自己的主意?**
细琢磨,现代短袖棉T和古纱衣的技术路径没多大差别。一个追求化纤吸汗快干,一个讲究植物纤维纳新。根上趋同,只是年代不同。你要问,古人没有空调怎么熬过最热,却没少活一个夏天。历史数据就证实,唐代长安夏季白天温度顶多33度,晚上能降到二十二三。可能正是夜里微风,才让人在没有电的千年照旧入眠。有人甚至觉得古人夏天更耐热,这也难说到底谁对谁错。
安徽博物院藏的明代“香色麻飞鱼贴里”,轻巧可人,再薄的纱里边却要加白布衬里。无论男女,纱从不是裸衣,装饰与实用双全。唐诗赞女郎纱衣映身形,也不妨碍风俗自成体系——其实安史之乱前,开元盛世那年代流行的宽袖纱衫,根本就没遮住多少秘密。可有人说,考古学家明明曾在魏晋墓葬中发现男子裹多层纱衣以御蚊,作用其实不比现代驱蚊水差,谁知道真假。也不是没争议。
到夏季,劳动人民坚持实用主义,谁讲排场,谁就多流汗。稻田里弯腰插秧的农妇,裹一条苎麻布裙,再多顶不住还是撩衣“撒欢”。城里的书生也许吃不消热到发黑,街头卖凉茶的、扛水的,总要短褂草鞋。问题是,这算不算文明的退步?有人还争呢!
其实,古代人夏天如何穿搭,没有绝对统一答案。贵族讲层次,底层图省事,南北方还有气候差,不同区域的凉快法门互不统属。甚至有种说法,北朝高原夜凉风大,单纱衣还嫌冷。到南方,另一套打扮。你不觉得,类似的现实状况其实直到今天依然在我们身边吗?看着都熟。
也得提醒一句,某些数据也不一定就能代表全部,比如出土实物样本太少了,那也只是学者们边考古边揣摩的结果。市井传说、野史轶闻里有很多热得实在不行全城赤膊的故事?可信度未必高。但,街头巷尾见怪不怪的场景,总不可能每个都留有文字记载,对吧。
好些人困惑古人怎么能穿着薄纱耐夏,不怕晒黑得脱皮?经过试验,现在有些“汉服复原派”复刻古代面料,发现防晒效果意外还挺好。现代人在防晒衣上动的心思其实也算沿袭古人智慧,改良不止。
夏天不用空调照样能安然无恙,古人的生活经验从来不缺高光,不缺摸索。礼和实用并不是对立,怎么舒服怎么来。
往深处看,你会发现,不同年代的人面临同样的天气,总能自有一套生活法则。能不能真的比今天的人活得更凉快?大概谁也讲不清。每件古代的夏装,其实都是那个时代人心思手巧的产物。最后,还不是人活得自在点更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认为古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