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斗兽场
深夜,手机屏幕亮起,一个鲜红的“爆”字突然出现,后面跟着明星丑闻的标题。手指立刻开始滑动,各种群聊消息像雨点一样落下,朋友圈都在问“什么瓜?”“等后续”。这就是现在娱乐圈的样子:瓜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网络像古罗马的斗兽场——我们像观众,消费着明星们的悲欢离合,把他们的事当成精神食粮。但这些“瓜”不是自然长出来的。背后有一条生产线,许多人参与其中:狗仔队像猎人一样蹲守,就为了拍一张能引爆网络的照片;营销号很会煽动情绪,添油加醋地讲故事;平台算法喜欢把热门事件推到更多人面前,赚取流量。吴亦凡事件发生时,那些录音、聊天截图,不都像精心安排的剧情吗?所谓的“反转”,更像是剧本设定的高潮。每一场热闹背后,都有人在冷静地打算盘。
看这些热闹的人,也不是单纯的观众。我们习惯性地刷手机,在情绪起伏中寻找一点刺激。当明星夫妻闹离婚,粉丝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都觉得自己代表正义,沉迷于道德批判的快感。心理学家说,这叫做“投射”——我们把内心的想法和压力,扔到明星身上,通过他们的失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早就警告过:如果所有事情都变成娱乐,我们最终会被娱乐毁掉。每一次追着看明星“塌房”,就像古罗马观众拇指朝下,我们欢呼着角斗士倒下,在无意识的狂欢中,不知不觉地消耗着自己的精神。
这样下去,代价很大。中国社科院有报告指出,网上太多内容都是娱乐八卦。当“吃瓜”成了日常,真正深入的思考就变少了。明星的绯闻挤占了讨论空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人关心。更糟糕的是,当个人的痛苦也被包装成娱乐产品,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就没了。我们消费别人的痛苦像喝糖水,道德感也变得麻木,没发现自己被困在精神的荒野里。
当“吃瓜”成了习惯,当流量狂欢永不停止,我们表面上在享受这场盛宴,其实是用自己的灵魂换来了短暂的麻木快乐。我们以为在看斗兽场里的表演,有没有想过,这个精心打造的笼子,也在悄悄吞噬我们这些看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