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为何袖手旁观?深度解析中东冲突中的“旁观者困局”
以色列近期与加沙的巴勒斯坦武装、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以及叙利亚境内相关力量持续交火,战火在多条战线蔓延。然而,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传统上被视为巴勒斯坦事业支持者的阿拉伯国家,此次却普遍选择了沉默与观望,并未对遭受打击的各方施以直接援手。这一现象,清晰地折射出当前中东格局的深层裂痕。阿拉伯世界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就应对以色列形成统一阵线。尽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持续不断,但周边阿拉伯大国并未如过往冲突般展现团结姿态,反而呈现出一种审慎的距离感。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身份认知与利益考量。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将这些与以色列对抗的地方武装组织(特别是哈马斯、真主党等)视为破坏地区稳定的“恐怖组织”。在此视角下,以色列对这些组织的打击,被部分阿拉伯国家解读为维护自身安全的“正当防卫”,甚至是一种“消除威胁”的举动。这种认知差异,使得它们缺乏足够的道义或政治动力去直接干预、援助这些组织。
这种“袖手旁观”的态度并非仅针对地方武装。即使在以色列与地区大国伊朗发生直接对抗的紧张时刻,阿拉伯国家也保持了克制,并未公开、大规模地介入支持伊朗——尽管近年来美军力量已深度卷入相关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也门胡塞武装虽持续对以色列发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展现了其远程打击能力,但从整体军事实力、技术水平和战略纵深来看,胡塞武装与以色列相比差距悬殊。其袭扰虽能造成干扰和象征性打击,但难以对以色列构成实质性、颠覆性的威胁。
当前的格局令人忧心。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沉默与不作为,正使中东地区陷入更深的分裂漩涡。各方势力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与共同目标。如果这种“各扫门前雪”的态势持续恶化,地区走向分崩离析的风险将急剧升高,甚至为更大规模的冲突——包括外界担忧的**“第六次中东战争” ——埋下危险的种子。中东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走向更深的分裂与对抗,还是寻求新的稳定框架,考验着各方的智慧。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