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势今生 发表于 5 天前

雍正:狡诈隐忍,心机复杂,厚黑无情,妥妥的阴险型帝王天花板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北京的北风吹在人身上像锥子,紫禁城的气氛和寒气倒也一般无二。厚重宫墙里传出一则诏令,太子位被撤,胤礽被废。当时朝野上下没谁觉得意外,大臣们的表情甚至有些松快。胤礽第二次戴上太子冠冕不过一年,再度跌下,怎么看都像是皇帝下了狠心。可谁又料到,康熙其实还犹豫。真要说原因,历史写得轻巧,其实复杂得很。



胤礽不是普通人。赫舍里氏生的嫡长子,康熙心头的那点柔情多少算是世人共知。他小时候聪明过人,皇帝有事都带着身边,外人看,说这是中宫元子,福气好。可真到了大人之后,那种聪慧竟也像是逃兵——书看得多了,规矩讲烂了,刚愎自用只增不减。太子的日常变成了吃喝游宴,反正谁劝都没用。宫里流言传开,权臣看在眼里,幢幢影影,谁也不敢多说一句。



第一次被废时,康熙怒极反而留了余地。可惜人一旦形成习惯,哪儿是说改就能改的?一年后又复位,太子照旧是原来的作派,不惧谏诤,甚至更放松自己。身边亲信把着门路,大事小情都成了私人游乐场。这回倒是真惹怒了老皇帝。有人替胤礽叹息,说朝中无良师益友,其实是他一直相信过去的宠爱永远有效。宫中人情世故,就像冬天地上的冰,厚也罢、薄也罢,裂了就是裂了。



再废太子这一回,康熙没有杀他。圈禁咸安宫,给饭送水,名份还在,却和世间隔了一道山高水长。号称千古一帝,到底还是个父亲,下不得死手。胤礽在寂静的宫墙后面熬过许多年,成了所有人都可以聊闲天的“前太子”。



康熙心里不是没后悔过吗?或许有过。可后悔能做什么?大清需要储君,储君一空出来,长子、庶子,满朝文武、贵族亲王,人人心头都腾起了主意。明朝那套“文官制衡”大清并无,无论是张廷玉、鄂尔泰,还是那堆圈在内廷的老牌议政大臣,谁也无法动摇皇帝意志。清朝讲“家天下”,皇权跟天一样,上头一句话没人敢拧。大臣只能附和,皇子只能隐忍。胤礽下场其实警示了所有人。



皇长子胤禔,这人虽然排行第一,可惜不是嫡出,康熙眼里他像是家具上的摆设,永远不会崭露头角。皇三子胤祉倒是有点本事,跟康熙挺像。却待不住性子,听说敏妃薨逝百日丧期,偏偏要剃头“改运”,明知道女真人讲究辫子是灵魂之根,这等事自己冒出来干,也不怕惹祸上身。康熙雷霆暴怒,直接把他贬了。人情面前规矩不像规矩,反正是没资格参与下一步的竞争了。



最热闹的还是八爷党。胤禩为头,人精一个,处处小心,凡事不拉满也不落后。他手底下还有胤禟、胤䄉,以及一个年少不过的胤禵,号称八爷联盟。“八贤王”的口号喊得全城皆知,外头大小官员多多少少都挂了靠。在太子空位上,他们比谁都积极。问题是,大清讲究“亲疏有别、嫡庶有序”,胤禩再会做事,皇帝始终设了道屏障。八爷党就是再努力,有用吗?


再说皇四子胤禛,和一众兄弟比,他反倒像个没心没肺的。闲人自居,王府炼字抚琴,茶盏里转几圈清水,看着像完全不问大事。斗争越发激烈他越是淡出风头,不拉关系,不组圈子,身边只有十几个老属下。说白了,别人都忙着往前跑,他却一副世外高人样,不着急也不着慌。到底是看破世事,还是见招拆招,外人说不清。


康熙后期局面极为诡谲。每个皇子都试探,每个大臣都看风使舵。朝堂上风声鹤唳,谁都怕沾惹是非。偶尔胤禛进宫觐见,康熙专门点他一两次,问东答西,反而越发觉得这孩子可靠。就连八爷自己都以为,他不过是个躲事的闲人。真是闲人吗?谁也不知道。


**其实胤禛不是不争,而是争得太阴了。**


他戒备所有人,却又做出坦然的样子。外头八爷党自己架高台子,眼睛只盯前头,不看两侧暗流。四爷扮猪吃虎,半遮半掩,康熙留意到他的同时,其实整盘棋都快走完了。有人断言康熙是喜欢沉着冷静的儿子,也或许只是看惯了明枪暗箭,对胤禛的心计有点欣赏而已。事实是不是这样?不好说,历史记不全啦。


再说有些资料还真不那么齐。有说胤禛暗中做不少手脚,八爷党倒过来吃了哑巴亏。有些老臣子私下同情胤禩,八爷那么精明,说到底是生错了娘。这话没错,清朝讲究嫡庶,规矩就是死规矩。胤禩本事再大,康熙最后还是拍拍胤禛的肩,说该你了。


胤禛登基当了雍正皇帝,朝中风云变色。先是清理朝政,一连好几年大刀阔斧,动静之大引来满城风雨。大臣人人自危,谁都怕刚戴升官花,转身就换枷锁。可是,雍正治下事情真不少搞得妥妥当当。百姓日子倒头来比早前宽松点,各地银仓有了盈余。抠门是真的抠门,杀伐也不留情。可他不是那种光讲道理的皇帝,管事是真管事,骂大臣也能转头安抚黎民。你说仁君不仁?怕是也说不明白。


道听途说的,雍正治下所谓“皆清官”,不过是有点夸大。但朝廷确实风气新了不少,小吏大臣规矩多了,收了手脚。雍正自己操心太多,十三年当了个苦差,头发掉了一地,管财、裁军、亲自批奏章。他不是叫人喜欢的皇帝,看着有点冷。可你要问他是不是冷血,真不一定。一早朝河水涨,田地受灾,他会下旨赈济。连贱民豁籍这种事,雍正也不吝啬。双标吗?可能有,皇帝嘛,总归不会按一套模板做人。


有时候看历史像看人脸,朝一面一套表情,转身又一套。雍正早年和八爷党斗狠,兄弟间的关系搞得冰天雪地。可他当上皇帝,私下对某些旧日兄弟反而宽容,甚至留下些照料。到底是算计,还是骨子里软?有人说雍正杀熟,有人说他刀下留情。到底哪一个对,也许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整理这些往事时,谁也弄不明白,皇帝们的真性情哪儿找?史书写得太厚,档案翻得头晕。今天的网络热搜依然避不开雍正、八爷、四爷这些旧人物,真实和标签混在一块,分不清头绪。有意思的是,每年故宫的展览、各大热门剧集,都要把雍正捧一轮、黑一轮。人们嘴里念着雍正心狠手辣,转眼又说他雷厉风行。不讲理是吧?不讲理也行,反正人都过去了。


其实很难分清,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皇位争夺没那么干净,也肯定不是单靠一招就能到底。八爷党不冤,四爷胜得侥幸。康熙晚年到底是不是偏袒胤禛,这事我今天翻了《清实录》《康熙起居注》《雍正朝汉文奏折》,也没个准信。不同角度看,戏有不同演法。


两百年过去,胤礽的落寞,胤禛的登基,八爷党的风头,宫廷里一句话能变天下局势。皇帝是人,也是“父亲”“丈夫”,他们的得失不像历史说那么死板。写到这里,不着急下结论了。


那年冬天快过完了,春天来的慢。旧朝新帝,史书的颜色变得暖一些、淡一些,不过也没变好多少。故事就到这里。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雍正:狡诈隐忍,心机复杂,厚黑无情,妥妥的阴险型帝王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