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舞舞 发表于 6 天前

武则天风流韵史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她的政治才能、铁腕统治和传奇人生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然而,除了她的政治成就,她的感情生活也充满了争议和传奇色彩。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再到自立为帝,武则天的情感经历伴随着权力的攀升而变得愈发复杂。她的风流史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开放风气,也展现了她在男权社会中对欲望与权力的掌控。

一、初入宫廷:从才人到感业寺尼姑
武则天(624年-705年),原名武曌,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14岁时,她因美貌出众被选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然而,在唐太宗的后宫中,武则天并未得到特别宠爱。历史记载中,唐太宗更偏爱长孙皇后及其他妃嫔,武则天在太宗朝的地位并不显赫。
唐太宗去世后,按照唐代宫廷惯例,未生育的妃嫔需出家为尼。武则天被迫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开始了清苦的寺院生活。然而,命运的转折很快到来——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因对武则天念念不忘,将她重新接入宫中。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也为她的情感与权力之路埋下伏笔。

二、重返宫廷:与唐高宗的爱情与权力联盟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既是情感的纠葛,也是政治的合作。据《旧唐书》记载,李治早在做太子时就对武则天有意,而武则天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重返后宫后,她迅速击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成为高宗最宠爱的妃子,并在655年被立为皇后。
武则天与高宗的感情并非单纯的男女之情,而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联盟。高宗体弱多病,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甚至与高宗并称“二圣”。在这一过程中,她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而高宗的依赖也使她的地位愈发稳固。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武则天的情感生活也开始超越传统道德的约束。

三、面首与男宠:权力巅峰下的情感放纵
武则天在晚年,尤其是称帝后,她的私人生活成为朝野议论的焦点。作为女皇帝,她像男性君主一样公开纳男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1. 薛怀义:从街头卖艺到御前红人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是武则天早期的男宠之一。他原本是洛阳街头卖药的江湖艺人,因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被推荐给武则天。为了让他能自由出入宫廷,武则天让他剃度为僧,并改名为薛怀义,甚至命他监造明堂(皇家大殿)。薛怀义一度权势滔天,但因骄横跋扈,最终失宠被杀。
2. 张易之、张昌宗:美少年兄弟的兴衰
张易之和张昌宗是武则天晚年最宠爱的男宠。兄弟俩出身官宦家庭,因容貌俊美、精通音律而被推荐入宫。武则天对他们极为宠爱,不仅赐予高官厚禄,还让他们参与朝政。张昌宗甚至被封为“莲花六郎”,在宫廷中享有极高地位。然而,他们的得势也引起朝臣的不满,最终在神龙政变中被杀,武则天也因此被迫退位。

四、情感与权谋:风流背后的政治算计
武则天的风流史并非单纯的个人欲望,而是掺杂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统治者需要以非常手段巩固权力,而男宠的存在既是情感需求,也是政治工具。
1. **树立权威**:通过像男性皇帝一样拥有“后宫”,武则天试图打破性别桎梏,证明自己与男性君主无异。
2. **制衡朝臣**:男宠如张易之兄弟被用来牵制李唐宗室和权臣,避免权力被贵族集团垄断。
3. **满足心理需求**:作为年迈的女皇帝,武则天在晚年可能渴望陪伴与崇拜,男宠的奉承让她获得心理慰藉。
然而,这种放纵也带来负面影响。男宠的横行加剧了朝堂矛盾,最终导致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五、历史评价:风流女皇的复杂形象
对于武则天的风流史,历代史家评价不一。传统儒家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多持批判态度,认为她“秽乱春宫”,违背妇德。而现代历史学者则更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认为她的行为在唐代相对开放的宫廷文化中并非特例,只是因其女性身份而被放大。
事实上,唐代社会风气开放,贵族女性再嫁、养面首并不罕见。武则天作为女皇,她的情感生活之所以备受争议,更多是因为她的权力地位挑战了传统的性别秩序。
结语
武则天的风流史是她权力生涯的缩影——既有情感的放纵,也有政治的算计。她以女性身份登上皇位,打破了千年来的男性垄断,而她的私人生活也因此成为历史焦点。无论是与唐高宗的爱情,还是晚年对男宠的宠爱,都反映了她在权力与欲望之间的挣扎与掌控。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风流传奇,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性别与历史的深刻寓言。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则天风流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