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眼中的刘邦:千古帝王的惺惺相惜
那年风吹过应天,朱元璋无数次想过刘邦究竟算不算个值得高看一眼的人。城门上的风旗嚓啦啦卷过墙头,也许这疑问迟早要说清楚?天底下太多事情反复琢磨没个头绪,刘邦就是其中一个。头一件躲不过去的事,就是两个人的不一样却又一样。朱元璋出身寒微,讨饭为生;刘邦,乡下的老棍子,屡次被嘲弄成混日子的亭长。总有人说英雄不问出处,可真没那么简单。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那个时代的刘邦掉头走进秦末乱局,举义旗,几乎没人觉得他真的能翻起多大浪。本来他是可以继续在沛县混日子的,换个人大概率会认命。可他偏不,不安分得像条被逼到死角的狗,那种气味和朱元璋自己有点像,又有些地方绝对不一样。
老刘要说胆子确实肥,时刻能撬出别人想不到的动作。小说说沛县夜色里他偷偷动手杀了守军的小头子,实际情况恐怕远不止有胆大。是连做梦都不怕把命交出去吗?再看他动手的时候反倒像没事一般,心里似乎真就不惦记后果。可是不带后怕也是假的。周围的人吵吵嚷嚷,刘邦只咧嘴笑。一切乱糟糟的,反倒让他有机会。不见得天下英雄都能这样冷静。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这些有点儿憨气的人运气实在太好?
往往只有到了血雨腥风的时候,这种人才能脱颖而出。换个太平年月,他们最多也就当一辈子小行政。但谁不曾羡慕过那样的运气?不知道刘邦自己是不是也琢磨过这个问题。要说到人心和人缘,他会把人用得服服帖帖。不得不说,他真有点儿让朱元璋嫉妒了——身边聚着萧何、张良、韩信这些靠谱的人,还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是不是狗屎运?谁都没法说清。有时候想,他到底懂什么大智慧?其实没什么大道理,就是能装糊涂——有事推给下属,有功分给大家,自己揣着明白闭嘴。真狡猾。
有人佩服他用人之道,说他不逞一时之快不争面子。有时看着倒像是没主见。张良进言,他听;萧何有谋,他信;韩信要兵,他给。外人看就是会用人,其实也可能是推脱责任。可换个角度想,若真舍不得权力,断然不会放手。到头来,是真豁达,还是没脾气?谁说得清?
说起韩信,真是让人牙痒痒的家伙。给他十万大军直捣黄龙,刘邦居然真敢放权。朱元璋有时算计起身边的徐达、常遇春,哪有舍得彻底放手那一天。他自问绝做不到。刘邦是胆子够大还是心里根本无所谓身边人的威胁?有人说英雄要信任属下,也有人觉得玩权力就是要收拢一切,这两条路到底哪条对?刘邦倒好,两根竹竿一起挑,没人拦得住。
有一次,刘邦差点要把所有希望都丢掉。说的就是彭城之败他丢下老婆孩子的那一回。换了朱元璋,多半也得抹黑脸逃命。可这种事情搁谁身上都丢人。老刘被骂心狠,的确心狠。可如果他不是那么心狠,还有命做皇帝吗?仔细想,他这样狠得下心,往后帮他大大省了麻烦。可非要说这种人就值得信任?不至于。朱元璋不愿自己那会儿乱世时也学他这样。可谁能预料真实自己会怎么选?这个问题很难有答案。
还有鸿门宴那个场合。项羽张牙舞爪,要的是他的命。他能撑得住气,左推右让,装老实装到极致,糊涂人都以为他真没想法。他会装,也会逃。临走前偏还敢玩一回李代桃僵。好像那种时候,他从不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很多人以为英雄就该硬气到底,可刘邦一转身就奔回自己的地头,堪堪一条命捡回来。是聪明,还是滑头?究竟哪一点最重要,朱元璋自己也不敢断言。
曾经看历史记载,老刘杀人不眨眼,背后小算盘打得始终精。可他也不是没感情的机械。吕后得了权,他怕自己死后老萧何之流被清算,临终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几句。他这点心思总和朱元璋有点儿同病相怜。就是当了一辈子皇帝,到走时,身边的人始终留不下多少,最后王图霸业都归于一场空。难受也得认。世事就是这样,贵为天子又怎样,还不是得防着被自己人背后搞冷箭?
看历史数据,《史记》、《汉书》多有夸他,其实暗地里贬得也不少。近二十年各路学者争论不休,三分之一骂他痞气十足,三分之一说他胸怀大略,还有三分之一干脆给他贴个跑路高手标签(见《清华简》校注2023版10.2)。数据没骗人,风评是真乱!
所以朱元璋内心时常矛盾。真正的大英雄,是不是得脚踏实地、仁心仁术?可要真是圣人,等到刀口舔血的乱世,还能笑着杀人、转身跑路吗?历史没标准答案。看着自己那些被后人写成传奇小故事的日子,朱元璋也会琢磨:我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刘邦那个年代,会不会就当了个起义军炮灰,或者下场比他还惨。谁知道呢?
但有一点,实在是不能不承认的。刘邦化险为夷,能屈能伸,用人知人、能赢能输,总能捡到便宜。他活得明白,活得真实。他没豪言壮语,也没正义旗号。求的是活着,比旁人多活出一分精气神。很多人义愤填膺批他无情无义,却总跳不出世道。说到底,大家不过都想赢上一场,有什么好指责的?别人的道德,只是成王败寇以后写在纸上给你看的。
当然了,也不是说朱元璋就真心服气刘邦。老刘还是有点小气。你看他那一套赏罚分明,实际上是斤斤计较。成了大业以后,对功臣防备就没放松过。同样的毛病,谁当皇帝都甩不掉。可表面上他还能笑着装大度。朱元璋自己的脸,板得再直,也感叹学不来。许多事情观念相互搅和,说不上谁高谁低,概念模糊不清,也许正好。
翻到隔壁刘邦的故事,总感觉像一面镜子。里面的人不会一味高大,也不全部卑劣。历史人心和现实距离,未必一定全成正比。或者,英雄未见得永远需要光环。有时候生于乱世,能活下来的,才是真的能干事的吧?
身在乱世,朱元璋其实也没想说些什么大道理。事情摆在那儿,每一步都踩着血脚印。刘邦的那条路走通了,朱元璋的这条路也踏实过来了。大风大浪之后,大概也只剩几句直白线索。
过了一千年,赢的还是会被书写,活下来的故事总是有点不讲道理。有道理的是怎么讲都是歪,人也都差不多。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