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妮 发表于 2025-7-1 11:43:49

以文化为根,以兴趣为茎,以智慧为叶,助力他成为众所周知的蔡澜


1
蔡澜离世,一时间,整个网络都是蔡澜,其他文字都被各式写蔡澜的文字淹没,没有了出头露面的机会。
作为一个写稿多年看过蔡澜多部作品的文艺中年,同时兼教育工作者,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说我眼中的蔡澜,蔡澜何以会成为众所周知的蔡澜,他的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了他。
要说一个人的成长,就离不开他的家庭,蔡澜出生于书香门第,蔡澜的父亲出生于广东潮州,早年曾考取南开大学,后因为生计辍学,移居新加坡。后来成为新加坡华文作家,尤其精通古诗词。
蔡文玄到新加坡后,一直从事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工作,担任过学校校长、自己开画室、成立影业公司、创办报纸、主编文艺副刊等等。
2
蔡文玄从事的这些工作一直在提醒他读书的重要性,也让他认识到让儿女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在蔡澜说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把书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里拉。
蔡文玄不是那种甩手掌柜式的父亲(这一点对现在想当个好父亲的男人算是特别提醒),他对孩子极其用心并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他自己爱看书,也鼓励孩子们看书。他扛回来整麻袋的书各种类型的都有,往客厅里一倒,任由蔡澜和他的哥哥姐姐们自行选择。
姐姐喜欢看像冰心散文那样的文章,哥哥喜欢商业类的书籍,蔡澜则喜欢那些看上去很虚无的小说。父亲从来不对他们的选择加以干涉。时间久了,父亲了解了孩子们各自的喜好,就会有针对性地买书,带回来的时候这一堆是给姐姐的,那一堆是给哥哥的,再一堆是给小蔡澜的。
蔡澜姐弟读书的爱好就这样培养起来了,并且在各自的路上越走越远。
3
想想现在的父母,看到孩子看闲书,不问青红皂白就粗暴地横加干涉,有的一撕了之,还说出许多难听的话,各种威胁恐吓都跟着来。
甚至很多老师也这么干。或许如此粗暴干涉之下,一个潜藏的未来的蔡澜,就这样被生生地掐灭在摇篮之中了。
蔡澜年幼时,父亲常要求他背诵唐诗宋词,并讲解其中意境。这让我想到了当年苏东坡说他小时候苏老洵就是这么考子读书的,欧阳修也如此。
蔡澜在回忆中说道,父亲会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让他朗读并即兴评点,这种“随机教育法”培养了他快速理解文本的能力。
蔡文玄担任邵氏电影公司高管,常带蔡澜接触电影圈人士。蔡澜从小在片场观察拍摄,听父亲与导演讨论剧本,无形中学习了叙事技巧和艺术审美。蔡澜后来写作中那种接地气的“市井气”和画面感,正源于这种早期观察。
4
父亲虽学养深厚,却从不强迫蔡澜走传统文人路线。蔡澜14岁写影评批评电影,父亲既不打压也不嘲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就见过很多孩子将自己写的文章给父母看,他们会说:“你这写的是什么东西?”尽管说这话的父母自己也不会写东西),反而将文章拿给圈内人看,这对蔡澜是极大的鼓励。
蔡家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诗词、书法),又有南洋移民的务实精神,让蔡澜既懂艺术,又懂商业。
父母对美食、美酒的热爱也影响了蔡澜,他后来成为人人口中的美食家,并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父亲的影响功不可没。
5
蔡澜的父亲看重文化教育,他的母亲也不逊色。蔡澜的母亲洪芳娉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小学校长,教书之余,充分发扬潮汕女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做其他活计贴补家用。不只如此,她还很有投资意识,曾在马来投资橡胶园,增加家庭的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蔡澜的母亲强调“兴趣变专长,专长变财富”。现代家长可借鉴这一点,支持孩子发展特长,而非盲目追求热门学科。
母亲认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蔡澜喜欢插花、书法和烹饪这些看似“不实用”的技能,母亲对他影响至深。
此外,母亲还要求他把字练好,蔡澜少年时被要求每天练习书法,母亲说:“字是人的脸面,将来你写情书也漂亮些。”不知道蔡澜后来说自己结交那么多的女朋友,其中有没有书法的作用。
顺便说一句,南京现在的中考作文,总分48分,其中作文基础分40分,书写5分,表达3分(错别字、标点符号和病句),总共48分,这最基础的部分就8分去了,你就说书写重要不重要吧。
6
当然,再成功的人也不会一生都一帆风顺,正像鲍勃·迪伦那首歌中唱的那样:“How many roads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年轻时候的挫折教育不可少。
蔡澜留学日本初期语言不通,写信诉苦。母亲回信:“天下没有白受的苦。你今日觉得难,明日就会笑。”这种态度既让蔡澜顺利度过了眼下的困境,同时又塑造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
当然,我知道这跟现在年轻人说的“既然早晚都要吃苦,我为什么要先吃苦“有点相悖,我只是在说蔡澜,你如果不认同,看看就好。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允许蔡澜试错,他在电影、写作和美食之间多次转行,父母从未表示过反对,最后蔡澜达到了多行业的融合,写作可以助力电影,美食同时助力写作,爱好和事业就在这辩证过程中完全地统一。
总结,蔡澜父母的教育精髓在于:以文化底蕴为根,以兴趣探索为茎,以生活智慧为叶,助力他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不追求“标准答案式成功”,而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教育在当今焦虑的育儿环境中,尤其值得深思。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文化为根,以兴趣为茎,以智慧为叶,助力他成为众所周知的蔡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