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雍正王朝:张廷玉到底如何存在?仅凭3道奏折,猜透康熙心意

风吟枪啸 · 2025-6-30 19:37:34
1.jpeg

说起清朝的政治牛人,张廷玉绝对算一个。他从康熙朝混到雍正朝,再到乾隆朝,愣是靠着自己的脑子和本事,成了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可不是靠运气随便混出来的,尤其在雍正王朝里,他的作用那是杠杠的。特别是那“仅凭3道奏折,猜透康熙心意”的事儿,简直是他政治智慧的巅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张廷玉到底是怎么在雍正王朝里站稳脚跟的,尤其是那三道奏折怎么帮他摸透了康熙的心思。
张廷玉,1672年出生在北京,祖籍安徽桐城,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爹张英是个大学士,学问好、人品硬,家里从小就给他灌输读书做官的念头。小时候,张廷玉就不是那种吊儿郎当的主儿,家里书房经常亮灯到半夜,他捧着四书五经苦读,硬是把自己的学问基础打得扎实无比。
1700年,28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开始在翰林院干庶吉士。那时候的翰林院有点像现在的研究院,干的是修史书、整理文献的活儿。他后来升到检讨,又进了南书房,南书房是个啥地方?那是康熙身边的机要部门,能进那儿的人,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张廷玉靠着踏实肯干,慢慢在康熙面前混了个脸熟。
康熙晚年,他已经爬到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的位置,管过山东的盐贩骚乱,还搞定了官员考核的事儿,能力那是没得说。到了雍正元年,他当上了户部尚书,又升到文渊阁大学士,后来还进了军机处,成了雍正的左膀右臂。乾隆朝他也没闲着,继续干军机大臣,活到83岁才去世,死后还得了“文和”的谥号,配享太庙。这履历放谁身上缺点,谁看了都得服气。
张廷玉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稳。他不爱出风头,也不搞什么花里胡哨的表演,就是实打实地干活。雍正管他叫“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意思是这人靠谱,能干活,还忠心耿耿。这样的评价,在那个人心险恶的朝廷里,可不是随便给的。
三道奏折是怎么回事?康熙的心思咋猜的?

2.jpeg

康熙晚年,太子胤礽被废了,朝廷里乱成一锅粥。康熙让大臣们推举新太子,说是要听大家的意见。可实际上,他心里早有数了,八阿哥胤禩虽然呼声高,但因为之前“刑部冤案”的事儿,已经不讨康熙喜欢。胤禩的后台佟国维带着一帮人四处拉票,想把胤禩推上去,可康熙不好直接驳了大家的面子,就等着看谁能明白他的意思。
这时候,张廷玉站出来了。他没直接说支持谁,反倒递了三道奏折,表面看是日常汇报,实际上暗藏玄机。这三道奏折,愣是把康熙的心思摸得透透的,还顺带把局势给稳住了。
第一道奏折是河南巡抚的汇报,说黄河好几段老决口的堤坝修好了,今年没再发大水,逃荒的百姓也回去了。这活儿是谁干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张廷玉把这事儿报上去,康熙一听,挺满意,直接批了免三年赋税。这反应说明啥?康熙对胤禛和胤祥的表现是认可的。
第二道奏折是四川的捷报,说年羹尧当提督才一年,就把当地的土匪收拾得服服帖帖。年羹尧是胤禩推荐的,但他在胤禛手下干过活,康熙夸了年羹尧,还给他加了三级。这话听着是夸年羹尧,其实是在肯定胤禛的带人能力。
第三道奏折是江苏的,说有个孝子的事儿请康熙表扬。康熙一听,顺势聊起了孝义,说十三阿哥胤祥虽然性子急,但忠孝两全,要是自己有难,他肯定豁出去帮忙。说完还问大臣们,打算放胤祥出来咋样?这时候谁敢说不?张廷玉趁机又递了个小话头,说三阿哥门下的人给承德避暑山庄图写了序,康熙一高兴就去看画了,八阿哥的事儿自然没人再提。
这三道奏折,看似没啥联系,但张廷玉硬是靠这个摸准了康熙的脉。第一步试水,看康熙对胤禛的态度;第二步借年羹尧的事儿,抬高胤禛的地位;第三步捧胤祥,顺便把话题岔开,把胤禩的势头压下去。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康熙的心思被他猜得八九不离十,最后胤禛上位,成了雍正。
张廷玉在雍正王朝里有多重要?

雍正登基后,张廷玉的作用一下子凸显出来了。雍正是个工作狂,脾气硬,改革多,张廷玉就成了他最信赖的帮手。1729年,雍正搞了个军机处,张廷玉是第一批进去的,地位跟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差不多。他管的事儿多到离谱,整顿吏治、改税收、修史书,连奏折制度都是他帮着完善的。
3.jpeg

那时候,朝廷的奏折多得跟雪片似的,雍正要求大臣们事无巨细都得报。张廷玉不光得看,还得整理出重点给雍正批,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雍正的新政能推下去,靠的就是他这种实干家在后面撑着。他还管着《明史》《清圣祖实录》这些大工程,修史书修了二十多年,硬是把清朝的正统地位给坐实了。
雍正对他有多信任?临死前还特意在遗诏里写了,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待遇在清朝汉臣里是独一份,可见他在雍正心里的分量。说白了,雍正王朝能那么稳,张廷玉功不可没。
后来咋样了?从顶峰到晚年的坎坷

雍正死了,乾隆上台,张廷玉本来还能接着干,毕竟资历摆在那儿。乾隆初年,他还是军机大臣,管着朝政,还带过皇子,当过翰林院的头儿。1737年,乾隆给他加了太保的头衔,还封了个三等伯爵,风光得很。
可好景不长,乾隆对满汉之分看得特别重,张廷玉是汉臣,慢慢就有点不招人待见了。1745年,另一个大佬鄂尔泰死了,新上来的讷亲跟张廷玉不对付,他的日子开始不好过。1748年,他觉得自己岁数大了,身体也不行,就想退休。乾隆留他,说他是“从祀元臣”,还挺客气。可到了1750年,他又提了一次退休,还让乾隆写个保证书,说一定让他配享太庙。这下把乾隆惹毛了,觉得这老家伙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不过,乾隆碍于雍正的遗诏,没真把他怎么样,最后还是给了手诏,保住他的待遇。1755年,张廷玉在家乡桐城去世,83岁,活得够长了。死后,乾隆按雍正的意思,给了他“文和”的谥号,还是让他配享了太庙。他的墓在桐城的龙眠山,现在还是个文物保护单位。
4.jpeg

张廷玉的故事,搁现在看,也挺有嚼头的。他这一辈子,横跨三朝,干了五十多年,修了二十多年史书,最后还落了个好名声。说他是雍正王朝的顶梁柱,一点不夸张。甭管是那三道奏折的机灵劲儿,还是军机处的实干劲儿,张廷玉都证明了一件事儿:真本事加上好脑子,啥时候都吃得开。
参考资料
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93-100.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风吟枪啸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