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粗出人物”,毛泽东这句看似随意的评价,道出了他对汉高祖刘邦的特殊推崇。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宣称:“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社会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更在《史记》批注中以“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点破楚汉成败的玄机。这位出身泗水亭长的草莽英雄,究竟凭何赢得革命领袖的深刻共鸣?
秦末乱世烽烟中,刘邦入咸阳的举措成为其政治觉醒的标志性事件。当项羽在咸阳“火烧阿房宫、诛杀秦王子婴”时,刘邦却采纳张良之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举看似简单,实则直击民心痛点。
开放秦朝禁苑“令民得田之”,缓解土地矛盾,使关中成坚实后方。
保留秦吏职位,维护地主利益,又废除苛法普惠百姓。
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与项羽“秦人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
毛泽东在1957年剖析此举时精辟指出:刘邦政策“符合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利益”,这正是其“决策对头”的核心:将政治理想转化为切实的民生政策,使战略优势如滚雪球般累积。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吾不如韩信。”刘邦的千古名言,揭开了他克项羽的真正底牌:布衣将相的人才矩阵。
团队中张良是贵族,韩信乃平民,樊哙曾屠狗。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即拜大将,尽付兵权。
韩信求封假齐王,刘邦怒而拍案,经张良暗踢即改口:“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
反观项羽,范增屡献奇谋而不用,韩信仅任执戟郎。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痛批某些干部“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强调领导者须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胸襟。他更将“出主意、用干部”定位为领导核心责任,与刘邦的“决策对头、用人得当”形成跨千年呼应。
毛泽东对刘邦的欣赏,蕴含着对卑贱者最聪明的深刻认同。他多次强调:“刘邦能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是因为他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种草根历练赋予的政治直觉,在关键转折中屡现锋芒:忍辱赴会化解杀机,保留反攻火种。假意议和换回家眷,旋即撕毁协议追击。彭城惨败后避项羽锋芒,以“吾宁斗智不斗力”展开持久战。
当项羽垓下悲歌“此天之亡我”,毛泽东却点破实质:非天要亡楚,实乃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的自毁。而刘邦的实用主义哲学,毛泽东谓之“老粗出人物”,在解放战争中化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雷霆号令。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点,绝非书斋里的怀古幽思。1949年挥师渡江前夕,他借楚汉旧事警醒全党:“不可学那贪图虚名而招致失败的楚霸王”。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照,彰显出政治智慧的永恒价值。
当毛泽东笑谈“蒋介石连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骨气都没有”,实则是以历史为镜,映照出政治品格对政权存续的决定性影响。
从延安窑洞到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反复品读的刘邦故事,实则是中国政治智慧的一场千年对话。当“老粗”刘邦以“决策对头”开创大汉基业,革命者毛泽东在“出主意、用干部”中看见领导力的真谛。历史长河里,这种扎根现实、胸怀全局、聚合众力的政治智慧,早已超越王朝更迭,成为中华文明赓续的深层密码。今日重温“毛泽东评刘邦”,犹见那盏穿透历史迷雾的明灯,依然照亮着治国理政的漫漫长路。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